在我国的传统民间节日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春节了。腊月,天气寒冷,农活少了,人们的时间也多了。因此,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其他节日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活动具有特别浓厚的节日特色。
以前,在广大城乡乡镇,有人卖年画,有人卖挂钱窗花,有人卖灯放鞭炮,有人卖脸谱春联……都是红红火火的。绿油油的,年货摊一个挨一个地矗立着,一片喜气洋洋。节日气氛。
腊月三十,当时针走过十二点(午夜)时,鞭炮声立即响起,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在古代被称为“元旦”ent时代。 “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 《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为岁,商为巳,周为年”。自殷商以来,满月和缺月都被视为一个月,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 。每年的开始是从农历正月的昼夜开始算的,称为“元旦”或“元旦”。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因“观象告时”的经验日益丰富,创制了《太初历》,确定了以正月为农历的开始。年,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新年。从此,过年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逢过年,农民喝“春酒”o 祝“新的一年”,玩得开心,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代,又增加了燃放鞭炮的节目,即燃放一堆火,在火中燃烧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到了清代,放鞭炮、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清人潘荣升在《帝都史记》中记载:“除夕,夜初一,门外火把争鸣,玉壶叮当……”鞭炮声如波涛雷,遍及宫廷乡村,彻夜不眠。”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春节有不同的含义。汉代,人们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伊瓦尔。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整个春天称为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了“顺夏历,故顺农时,顺西历,便于统计”,各省督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采用公历。这样看来,农历正月一定算是春节了。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的习惯名称。

关于春节,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虽然没有证据,但却给春节的起源增添了神话色彩。

2 春节传说之一:除夕夜熬夜

除夕夜熬夜是旧年最后一晚不睡觉、熬夜的习俗我们起晚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又称除夕夜,熬夜。 “留下来过新年”。追究这一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远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物,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称它们为“年”。它有着凶猛的外表和凶猛的本性。专食鸟类、兽类、介壳虫等。它的味道每天都在变化,磕头的虫子不断地吃人,直到活着,让人谈起“过年”时脸色苍白。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模式。它每三百六十五天就会赶到人多的地方去品尝新鲜的食物,出现的时间总是在天黑之后,直到鸡鸣天亮。 ,他们又回到了山林。

推算出“过年”泛滥的日期后,人们认为把这个可怕的夜晚作为关键时刻,称之为“除夕夜”,并想出了一整套庆祝新年的方法:每到这个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准备好晚饭,关掉火,清理了炉子,把鸡圈、牛圈全部扣紧,封住了屋子的前后门,吃了躲在屋里的“年夜饭”。晚餐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吃得很丰盛。除了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以表达和睦团圆外,吃饭前还要祭祀祖先,祈求神明的保佑,平安度过这段时间。一天晚上,吃完晚饭,大家都不敢睡觉,就挤在一起聊天,壮着胆子。渐渐地,我们养成了除夕夜熬夜的习惯。

守岁的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时期。梁代不少文人墨客背诵关于守岁的诗。 “一夜为二年,五更为二年。”人们点燃蜡烛或油灯,彻夜守夜,象征着驱走一切邪恶瘟疫,期盼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传奇2:万年创造历法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名叫万年的年轻人,看到当时的节日十分混乱,就想要规范节日。制定准确的计划。但他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就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给了他灵感。他设计了一个表盘来测量太阳的影子并测量一天中的时间。后来,悬崖上的滴水泉水启发了他,他制作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每三百六十天,四个季节又轮回一次,白昼的长度也不断重复。

春节传说三:贴春联与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有历史为证。另外,据《玉烛集》、《燕京纪事》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