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如下:

1.哈尼族的婚礼

每逢“扎勒特”(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哈尼族的阿姨、皇后、新娘子都得回娘家与父母兄弟一起过节,认祖归根。娘家的亲戚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热情地招待他们。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吃饭的传统习俗,女主人特地为回娘家的阿姨、女士们单独办了一场宴会。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女孩们都羞于拿筷子。

女主人在大家面前摊开一片八角叶,然后把桌上的佳肴都一一摘进八角叶里,请客人尽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善良面前,st无奈地拿起一块食物,似乎正在吃。事实上,她没有吃。相反,她巧妙地将食物夹在饭碗的两根手指之间,以表示她的理解。展示。

红河地区伊车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择偶活动中,还有一场精彩的爱情宴席,当地哈尼语称“阿巴多”。

“阿巴多”大多在“十月年”期间举行。经过同村的一群小伙子商量,一天晚上邀请了一群远村的女孩来到“阿巴多”。二十个少女盛装打扮,手持火把来到新郎村参加宴会。

小伙子们见姑娘们受邀参加宴会,大喜过望,于是在灯火通明的公共房间里摆出了几张八仙桌。桌面上摆满了大块的腊肉、肉干、蒸肉。鲤鱼、腌鸭蛋、大块煎鱼ofu,大块的糕点,大的水煮公鸡,各种菜肴都能摆上餐桌。一切准备就绪后,宴会开始,青年男女两两对坐。

桌子外面有一位有趣的侍酒师,正在为大家面前的杯子里倒满酒。随即,小伙子和小姐先是举杯互相唱起了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后又继续一一对唱。

当一男一女互相敬酒时,其他夫妇互相端菜并唱歌。三酒过后,已是东方黎明,姑娘们正要告辞回去。

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着各种美味佳肴,送给车站女士在途中吃。他们还规定了具体时间将“阿巴多”送回女孩所在的村庄。青霜消失在山路的尽头。

2.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盛大的传统哈尼族的节日有库扎扎节(即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粮酒的习俗。

唱歌、跳舞、摔跤、磨牙、射弩,热闹非凡。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在街中央摆酒席,餐桌用长龙相连,摆长街宴,一起喝街酒,一起过年,体现了哈尼族的“过年”精神。彼此友爱,团结互助。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日称“库扎扎”,在农历六月二十六日,故又称“六月年” ”。

六月也是一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库扎扎”,日期一般为6月24日,前后持续三至六天。

节日期间节日期间,村里杀牛作为“秋屋”的祭品,牛肉分到各家各户祭祀祖先。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跤、打猎、唱山歌,其乐融融。

相传,远古时期,哈尼族不知道一年分为多少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教会了哈尼族如何划分月份,他们在人间种下了年月树。一棵树干算一棵,哈尼族得到了第六根树枝。从此,他们在六月庆祝“库扎”。

又相传,从前有七位仙女来到哈尼村,制作了一台磨床。他们轮流玩耍,逗得站在上面的小鸟哈哈大笑。鸟儿欢快地歌唱,歌声感动了众神,为人间送去祝福……每年庆祝“库扎扎”时,人们都会缅怀七位仙女,荡起秋千。

红日河南岸的哈尼族内地也过新年、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正月初三到五天,有条件的就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与亲朋好友互相招待。端午节和中秋节与中国的习俗大致相同。

节日为期三天。 6月23日,全村杀一头牛祭龙神,将祭龙神的牛肉分到各家各户。 6月24日,人们必须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呼唤孩子的灵魂。他们首先把村外的鬼魂召唤到屋里。唤灵的范围很广,包括日常生产、劳动等。到处打电话。

猛兽惊惧,雷霆惊惧,人摔倒的地方就会发出尖叫声。不要让灵魂躲藏在恐惧的地方。人们相信,吠叫后人的健康会变得更强。 6月25日晚,他们用牛筋敲打牛粪,用干芦苇或易燃树枝做成火把,点燃后将其赶出家门,以避灾消灾。赶走鬼魂和恶魔。

然后将火把绑在树上,祈求火把神保佑农作物和牲畜生长良好,不受虫害、疾病困扰。

3.吃新粮

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在农历七月初一龙日有“吃新粮”的习俗。吃新米的那天,按照老规矩,各家各户要在东方鱼肚刚白的时候,到自家的稻田里拔出一小捆带根带穗的稻米。

拔稻时,应选择坑洼均匀的稻坑。植物的数量。携带回来时,不要和遇到的人打招呼,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

下午,将早上带回来的稻穗搓去籽粒,连着壳一起放进锅里烤,直到米粒爆出来。在吃脆米花之前,你应该给你的狗一些食物。

因为自古就有说法,哈尼族在大洪水之后获得的谷物种子都是被狗叼走的,所以我们要感谢它们。吃完花花还要把当年种的瓜、豆、菜、果全部拿出来尝尝新的。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笋,象征着来年的收成和新竹一样高;你还应该满怀希望地杀掉并吃那些肥肥的阉鸡。愿你来年生活充实、满足。

4.十月年

最大的节日哈尼族的节日是“十月年”,为期六天。具体日期可由各村先行或稍后确定。农历十月,哈尼族称“扎洛特”。

按照他们的古历,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就是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节日期间,各村寨要举行街宴,称为“子八七”。

农历十月,大米刚刚入库,家家户户都在舂糯米糕、烤甜甜的“炖锅酒”,准备在这一天过年龙的。大年初一,人们把房屋、村庄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然后洗澡、换衣服。

元旦这天,各村都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肉质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都平等地付出。即使心、肝、肺、肠、牛肚等数量有限,但家家户户都必须接收。

下午,各家各户用自己的猪肉和污水祭祀祖先,祭祀龙树和村神,祈求人畜平安。丰收过后,宴会在街中央开始。每个家庭都把自己最拿手、最拿手的菜品带到餐桌上进行比赛,看谁的菜色鲜美、丰盛。

首先请尊敬的老人到餐桌上,然后大家坐在桌子两边向老人敬酒,然后互相敬酒庆祝丰收,祝愿全村平安祥和。来年风调雨顺,大家齐心协力,再创丰收。

酒足饭饱后,宴会上五十多岁的妇女们端起碗跳起碗舞,而姑娘们则剪掉了碗。他用棕榈叶跳起了棕榈扇舞,直到太阳下山。当席火点燃时,男人们敲起芒鼓,跳起了神秘的芒鼓。人们尽情地跳舞、唱歌,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平静下来。

节日期间全家团聚,附近其他民族的朋友也受邀参加。他们整天欢呼雀跃,尤其是唱着古老的民歌,讲述着节日的由来和民族的历史,唱着丰收的喜悦。

现在正是春天的季节,马厩里的猪都膘肥了。有能力的就宰杀动物,捣糯米,蒸年糕,染黄糯米来祭祀天地祖先;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 ,亲友互访;

有男孩的家庭往往在这个节日请媒人包办婚姻,并结为夫妻。姑娘们也带着酒肉糕点回到父母家,祭祀祖先过年;

p>

村里的老人轮流去拜访那些过年的人家。收到订婚礼物或者有女孩回家,分享一些礼物。墨江的一些哈尼族过年时经常举行家庭聚会(自带食物)。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前一年结婚的新娘聚集在村外的山野里,互相讲述新婚生活。 ,严禁男子窃听。

过年的下半年,各村都会在村中心举行长宴,全村人一起饮酒作乐,庆祝一个象征着团结、和谐的传统节日。 、吉祥、幸福。

这种宴会形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为是他位于街中央,人们又称之为“街边酒”。如果是小村子,街中央的喝酒一下午就可以喝完。如果是大村子,一家人就分成三组,举行三个下午,每组轮流主持。

按照约定的日期,一大早就各个寄宿家庭把方桌搬到打扫干净的街道中央,一张一张地摆好,足有上百张。桌子连成一条长龙。超过100米。

下午,一声招呼,主人家就赶紧把自己的拿手菜和美酒摆上餐桌。哪家的酒菜更好,就更尊贵,所以很多人甚至奉上了平时舍不得吃的美食。

一眼望去,有鱼鸟、泥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大约有20碗,满桌都是香。蚂蚁,展示了哈尼族辛勤劳动的成果,传统的烹饪技艺展现了哈尼族最长、最盛大的宴会。

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年龄、兴趣爱好,自愿分组入座。这时,锣鼓停了,锣鼓一桌接一桌,接受人们的敬酒和菜肴。

然后,一对姑娘代表大家一一向奶奶们敬酒。女士们先开始吃饭,然后男士们举起酒杯并使用筷子。街头的宴会持续了几个小时,气氛热烈、和谐、欢乐,笑声、歌声不绝于耳。

夜幕降临,一堆堆熊熊的篝火被点燃,青年男女在锣鼓、三弦、笛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夜已深,人渐散,有情人去棕林金竹灌木丛...

5。女儿节

在云南省元阳县碧波山一带,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庆祝独特的女儿节。这一天,鸡叫之前,男人们要先背一车水回来。当天麻爆发时,他们会砍掉一捆柴火。然后生火烧水,恭敬地将洗面奶递给慢腾腾。女性。

然后,男人们做饭、洗菜、切猪食、洗碗、照顾孩子,女人们悠闲地坐在一旁做些针线活,或者指导男人们做这做那。 。 。未婚女孩连针线活都不会做。

吃完午饭,男人们就匆匆赶往村里的公共娱乐场所。按照习俗,最先到达的人是勤劳的人,最后到达的人是懒惰的人。年轻男子从那里借了新的女装和裤子。他们的恋人,打扮得像女孩一样,随着欢快的弦乐音乐翩翩起舞。直到太阳西下,他们才回家做饭,继续为妇女们服务到深夜。

据说女孩节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在群山环抱、泉水潺潺、树木茂盛的碧波村里,有一个比金竹还要美丽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尤玛。

尤玛爱上了一位英俊坚韧的年轻猎人。然而,当时哈尼族姑娘的婚姻是由土司和她的父母决定的。玉玛的父母将她许配给白土司的独眼儿子。

尤玛为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她决心以死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玉玛独自去高古鲁山砍柴,遇见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女孩。

尤玛向她们讲述了自己的不幸,导致三个女孩痛哭起来。事实证明,他们的婚姻也并不幸福。四个女孩忘了砍柴,忘了回家。他们在山顶互相诉苦。他们越抱怨,越抱怨,越抱怨,就越痛苦。他们一起跳下悬崖自杀了。

惨案发生后,哈尼族觉得不能再干涉女孩和男孩的婚姻,特别是女孩,应该赋予他们选择自己所爱的人的权利。为了警示后人,哈尼族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女儿节”,以表示对妇女的尊重,对婚姻自由的尊重。

该地区的哈尼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后,自行择日结婚。他们不需要聘礼,也不需要举办宴会。他们只用酒杯招待前来祝贺的客人。授茶。

6.敬老节

每年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一大早,老人家就洗漱完毕,穿上新衣服,为自己的节日做准备。

大人在家杀鸡杀鸭,准备一顿可口的饭菜。年轻人在节日广场旁边扛着一棵小松树。女孩们拿起水浇在上面,象征着年轻人对老人的祝福。像青松一样,可以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7.里玛节

居住在红河边的哈尼族崇拜杜鹃,称其为“赫波阿玛”(杜鹃妈妈)。

每年三月山茶花盛开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杜鹃的歌声,大家都会用“我听到了”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热爱。欢呼。

据说这个答案才能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民五谷丰登,牲畜兴旺,一年年太平盛世。

相传,杜鹃是阿波米神派来的,从遥远地平线的岩洞中飞出,向世人传达春天的消息。当它飞过一片叫“向阿窝泥崩奔马”的大海时,它再也飞不起来了,眼看就要掉进海里了。

突然,一条龙尾从海中升起,随后龙尾化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杜鹃栖息在其上。杜鹃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向世人传达了春天的讯息。

按照前人流传下来的规矩,大多数人听到杜鹃的叫声后,都会在羊年的某一天相聚,准备浸泡在杜鹃花汁中的美味佳肴。大树。糯米,蒸出香喷喷的金黄糯米,boi摘下红鸭蛋,虔诚地供奉杜鹃。

这一天,来自各个村庄的青年男女,春风满面,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一片温和的草坪上,庆祝一年一度的“利马主”节(迎春活动)。选择一个伴侣并坠入爱河。

节日过后,各家各户择吉日。初五更,鸟儿未离巢,山野寂静,父母悄悄地在田里栽下三丛秧苗,寓意“开阳门”。

据说,“开稻田”时如果听不到鸟鸣声,庄稼就会避免灾害,获得丰收。

8.捉蝗虫节

捉蝗虫节,哈尼语称“阿包年”。 )在鸡年或猴日的第一个日子举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开始抽穗。为了确保每到丰收之年,哈尼族就举行“捉蝗虫节”,驱赶、躲避虫害。

“捉蚂蚱节”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到田里去捉蚂蚱。各家抓到足够的竹简(约两公斤)后,将蝗虫一只一只地撒散。将它们分成四部分:一堆头、一堆腿、一堆身体、一堆翅膀;

用切好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旁边和排水沟来收集未捕获的土地。蚱蜢和其他昆虫会造成威胁。半小时后,蝗虫又被放入竹筒中。

带回家作为菜肴或与蛋糕一起食用。据说,蚱蜢的肉很甜。离开田地时,人们不断地喊着:“哎呀,蚱蜢,我三天不抓你,三个月不吃米!”

8.新大米节l

p>

在哈尼族居住的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家各户都要选择自己的吉日进行“卡杜皮”(吃新米)活动。

节日期间,家长们提着篮子到地里去摘一些谷穗,挂在门上。他们还在“藏龙”前用稻竿扎“窝包包”。奏三遍,寓意即将吃到新的食物,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人民免于疾病、牲畜兴旺。

必须杀掉下蛋的母鸡来供米,过年时杀掉的猪肠、猪耳、猪尾也必须保留下来。吃新米时,需要将旧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妾独合咋”(即新旧米交替),意思是吃旧米、旧米,直到新米上市,祈求平安。或者每年都有很多。

9.哈尼族爱喝酒,爱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性普遍喜烟、酒、茶。有的将香浓的芝麻枝叶当茶喝。酿酒的主要饮料是大米、玉米、高粱(西双版纳哈尼族妇女喜嚼槟榔)。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活动较多。如母亲节、老人节、黄米节、命名日、龙节、认舅节等。逢年过节,都有好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的酒歌情宴。

扩展信息:

哈尼族在东南亚被称为阿卡族。他们的民族语言是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族。现代哈尼族使用基于拉丁字母新创造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分布于中国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他们居住在红河、江城、墨江、新平、镇远等县以及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北部山区。

哈萨克族各民族单位之间的共同名称也与其他民族的名称不一致。例如,元阳哈尼族互称糯美、糯碧、格合等;

燕尼族互称绝味、绝脚,汉族互称艾尼;

豪尼称为布都,奥努称为西莫洛等。

在中国史籍记载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依、合曼、河尼、河尼、沃尼、瓦尼、尔尼、阿尼、哈尼、奥尼、阿木、罗眠、诺比、鲁比、卡莱、碧月、好尼、莱塔等。可见,其中大部分与现在的自称、互称相似或相同。

参考:百度百科-哈尼族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建村。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土墙、茅草顶、石基、木柱的建筑。墙壁建在土基上,屋顶为茅草,少数用瓦片。该建筑共有上、中、下三层。下层住牲畜,中层住人并存放粮食,上层存放蔬菜等杂物。墨江地区多为土楼,屋顶平,房间相连。西双版纳的建筑都是竹木结构,旁边还有阳台,别具一格。哈尼族多用自染、织造的藏青色土布制作衣服。男子多穿有纽扣的上衣和裤子,并用黑布或白布包头。西双版纳地区人们穿右上衣,上面饰有前面有两排大银片,头上包着黑布。女性通常穿右翻领的无领上衣,下面穿裤子。肩部、门襟、袖口、裤腿均饰有彩色蕾丝。西双版纳、澜沧地区妇女着短裙、打底裤;他们胸前挂着一串串银饰,头上戴着带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地区的妇女有的穿长裙或百褶裙,有的穿略高于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围裙。在服装和装饰上,女性以是否已婚来区分。有的以单辫或双辫区分,有的以悬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裙、腰带的颜色等区分。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相对来说,西双版纳严格。它一般认为,一夫多妻制不符合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婚后多年不育的,允许纳妾。青年男女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同意。一些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月人有“走在路上”订婚的习惯。即一男一女相爱后,双方老人走一段路。如果他们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和其他野生动物,他们就被认为订婚了。哈尼族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羌融父子起名制传统,即以父亲名字后的一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代延续。丧葬方式主要以火葬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