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吃螃蟹的民族。近年来,据说仅上海每年就吃掉5万吨大闸蟹。吃螃蟹早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林语堂在1935年出版的《我的祖国和我的人民》中说:“世界上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我们出于喜好而吃螃蟹;必要时我们也吃螃蟹。我们也吃草根。”螃蟹被列为中国人最喜爱的代表食品。俗话说“螃蟹无论好坏,味道鲜美,人人喜爱”(梁实秋《雅舍谈吃·螃蟹》)。在过去的20到30年里,人们对大闸蟹的胃口越来越大,这种受欢迎的甲壳类动物已被视为稀有商品,几乎是一种现代现象。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不吃螃蟹。英国、德国等国家遭受河流入侵近年来,外来物种大闸蟹(大闸蟹的学名)受到了影响,但当地人却允许这种现象继续存在。恒兴没有吃螃蟹的习惯,但这却给那里的中国人带来了优势,他在人民大吃大喝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伤害。欧洲人从来没有吃过螃蟹,主要是因为基督教传统形成的饮食习惯。旧约利未记认为所有用腹部或四足行走的爬行动物都是“可憎的”和“肮脏的”;根据伊斯兰教规矩,也禁止吃螃蟹,中国西北地区的穆斯林也斋戒。不过,杭州回族遵循当地风俗,也喜欢吃螃蟹。

食物是否可食用以及是否被视为美味佳肴,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很大差异。被中国人推崇的燕窝、鱼翅,在西方人眼里却毫无营养。然而,虽然东南亚的虫卵喜欢吃的东西富含蛋白质,即使是对食物没有禁忌的中国人也可能难以下咽。在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常被比喻为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我们似乎有必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吃螃蟹?

季节:吃螃蟹的季节感

关于吃螃蟹,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它与某种事物密切相关。时间节奏。俗话说:“秋风一吹,蟹腿痒;菊花开时,闻蟹来”。这意味着螃蟹是一种非常季节性的食物。传统上,吃蟹与西风、饮酒、赏菊等意象联系在一起。它们都描绘了某种秋天的景象。正如郁达夫在《西溪晴雨》中所说:“西北风尚未起,螃蟹也在吃。”在我变胖之前我就知道芦花未白……”

这种关联由来已久。中山时子主编的《中国饮食文化》在分析有关吃蟹的诗词时说:“蟹子是不仅用来代表美食,更代表一种季节感。如今,每当凉爽的西风宣告秋天的到来,北京市场上就会出现肥美的河蟹,让北京的美食家们欣喜不已。 ”

我们现在只把这些视为与季节变化有关的风景和美食。对于古人来说,这是一种与自然节奏同步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季节与食物的对应,原本意味着与宇宙变化同步,不同季节的中间节点应该食用相应的食物,古人并没有“反季节蔬菜”,对他们来说,吃相应的时令食物很重要在不同的季节,否则t嘿会生病并受伤。因此,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千金食疗》中记载:“三月三日,不食禽兽五脏,及一切瓜果蔬菜、辛辣食物”。 ……这会是好运。”他强调:冬季11月1日,12月吃螃蟹会伤心情。

按照这个理论,吃饭其实是顺应天地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吸收天地能量的行为。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藏气时”应“食当年之谷”。瞿同祖在《中国法与中国社会》中解释了这一天人合一的哲学:“在古人的观念中,春夏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季节,秋冬是季节。用于杀戮和冬眠。这是联合国相反。 “天时不改”,人的行为必须顺应四时,对应天道。如果发生灾难,就意味着神灵对人类的行为感到不满。因此,北齐天宝八年(557年)发生高温干旱后,朝廷下令禁蟹。

由此可见,螃蟹是在洞穴中休眠、隐藏在水中的。秋天它们肥硕,适合那个季节的特点。因此,中医理论中历来认为蟹肉和蟹黄。它性“寒”,需辅以生姜、黄酒,以祛其“腥”、“寒”。所谓“七夕八团”(农历七月吃公蟹,八月吃母蟹)几乎是中国人的常识。同时,螃蟹在喂食时会伤害水稻。(元代人高德基在《平江纪事》中说“螃蟹害稻,自古如此”)。据说“八月螃蟹吃芒果”(孟慎《食疗本草》),正是捕猎的好时机。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宋代高思荪在《蟹略》中列出了“春蟹”、“夏蟹”、“秋蟹”、“霜蟹”四类。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螃蟹。近代天津菜尤其擅长烹制河海产品。鱼、虾、蟹菜肴有上百种。 “根据季节取料,适时推出……关于螃蟹,春天吃海蟹,秋天吃河蟹,和冬天吃紫蟹的区别。” (《中国饮食史》第六卷)对于现代人来说,时令意味着更多的新鲜和味道,而不再与“吃法”有关。

风土:美食的“南化”

如今,全国最受欢迎的螃蟹无疑是江浙沪地区,历史上的“江南”,而最著名的大闸蟹产地是昆山。阳澄湖和崇明岛都位于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地方的共同特点是,长期以来,历史上曾是地势低洼的水乡,王剑阁在《水乡生态与江南水乡》中指出,宋明时期的宿松地区,“由于江潮的影响,海水和湖水交汇处有很多螃蟹。孙中山等宋人在《螃蟹简记》中提到了许多描述这一地区螃蟹盛产的诗句。 ...当时的生物状态并不是像现在的河流那样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而是盛产螃蟹的状态。环境,水环境干净,有氧,鱼蟹等小动物很多。 “大闸蟹”中的“大闸蟹”一词,指的是捕蟹器。 “簖”是古代江海捕捞鱼蟹的主要渔具。它最初被称为“上海”。上海因原始水乡和沿海地区经常使用这种渔具而得名。

然而,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本来就位于内陆,大部分食材都是从农牧产品中获取的。在古代,中国人很少吃螃蟹。除了《楚辞》中出现的“蟹胥”一词外,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之前的中国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吃蟹的记载。根本没有提到螃蟹。直到东汉郭宪所著的《汉武东名记》中,才出现了第一个关于吃蟹的记载:“山源”。国家进贡一只螃蟹,长九尺,有百足四爪,故称百足蟹。 。煮其壳胜于黄胶,又名螯合胶,胜于凤嘴胶。 “这是第一次把螃蟹视为美味,但善源国在海外,进贡的螃蟹有‘九尺’大,很可能是海蟹。

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螃蟹。”最早著名的螃蟹产地不在长三角,而是在青州,郑玄在《周礼》中记下“青州蟹胥”一词,可见东汉时此地就以产蟹闻名,而青州则基本囊括了整个山东半岛,是当时北方最大的螃蟹,重要的沿海地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州蟹”是最著名的蟹种,但它极有可能是海蟹,因为在南北朝时期蟹餐被认为是一种奢侈的食物(见《酉阳杂足》卷七)。到了唐代,仍有人爱吃海蟹。但宋元以后,人们大多觉得海蟹腥味浓重,不宜大量食用。到了明代,据《五杂祖》卷十一记载,青州人已不再知道海蟹的价值。

南北朝时期,北方人习惯以牛羊肉为食。山珍海味并不在乎水产。南北饮食习惯开始出现分歧。晋人张华《博物志》卷一《五方人》一文中说:“东南者食水产,西北者食土畜。对于食水者产品,海龟、乌龟、蜗牛、蛤蜊均符合要求被视为美味佳肴,却感觉不到气味;对于吃陆地动物的人来说,浣熊、兔子、老鼠、麻雀被认为是美味佳肴,但它们并不臭。 ”当时这样的观点有很多,显然,螃蟹作为水产品,更受南方人的喜爱。据《洛阳伽蓝记》卷二记载,北魏杨元深嘲讽南方人“做野生的”。米成米,饮茶成浆,啜饮。”莼菜汤,蟹子。“手捧豆蔻,口嚼槟榔”,可见吃螃蟹,品莼汤,嚼槟榔。坚果都被视为典型的南方食品。

在吃蟹的历史上,唐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汉代、唐朝时期,仍然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吃蟹。华北地区黄河下游湖泊、沼泽和入海口滩涂水草茂盛。南北朝时期,华北地区气候变冷,但唐朝初期,北方的生态还是很好的。据史料记载,唐代沧州就盛产螃蟹。它们是稻田里的河蟹;沧州所产的糖蟹曾是重要贡品(《元和县图》卷十八,河北省三沧州)。但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北方战乱,气候再次变冷,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南方(特别是江淮、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逐渐衰落。发展并逐渐成熟;这里也是后世最盛行吃蟹的地区。

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饮食》一书中认为,安史之乱后的饮食开始青睐水产品。 “中国社会的中心转移到这样的地区,这里的鱼类和一切水生生物一直都在饲养中受到重视和深受喜爱。元代的《阴山正要》中很少提到鱼),但大致在宋元以后,江南地区确立了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烹调”地与水(淡水和咸水)的交汇和相互渗透;因此,最擅长烹饪螃蟹(中国美食家声称世界上最好的螃蟹是上海的青蟹)、虾、水草、紫菜等等。其他的就住在河边。”这种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早在1956年,杭州工人文化宫就举办过一次美食博览会,评选出36种杭州名优产品。各大餐厅送来的200多道菜肴中,有12道是水产品。菜肴所占比例最高。杭州的传统名菜中,没有一道菜是美味。

自唐代中叶以来,唐代诗词中就多有对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螃蟹生产的描述。宋代则更多。高思荪《蟹略》中引用的宋人写的蟹诗比比皆是,大多描写江南水乡。螃蟹越来越被视为与南方,尤其是江南形象相关的食物。虽然《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也有卖螃蟹的,但在内陆地区显然是极为罕见的。杭州人、曾在陕北为官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关中没有螃蟹,恐怕d 其邪恶,并认为它是一个怪物。每当有人生病、得疟疾时,他们就借用它挂在门上。”可见,当时的陕西人对这个物体相当陌生,“不但人不认识,连鬼也不认得。”

毫无疑问,吃螃蟹的偏好与饮食“南化”的过程密不可分。王丽华曾在《2007年华北饮食文化变迁》一书中分析过《中古时报》:“白居易偏爱南方饮食,并积极推广和模仿。这或许意味着,在他那个时代,华北人对外来饮食文化的选择取向正在从热衷悄然发生转变。于胡适转而喜爱南食,对吧?”确实,中晚唐以后,中国不仅将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南移,而且饮食习惯也“南化”了。流传于南方,现已风靡全国。肉类从牛羊肉变成了猪肉,蟹也成为备受推崇的食材。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所列的300多种膳食、小吃中,作者出生和生活的江浙两省的食物占了绝大多数。北京、山东、广东饮食略提,四川、湖南、福建饮食略提。安徽等地的食物根本没碰过。到清初李渔撰文时,螃蟹已成为极品佳肴:“故知南方螃蟹,合山珍海味,为第一,而非唯一。”水族,他们就跟昆虫一样。 》(《蟹谱》)

昆山巴城捕蟹场景

名品:阳澄湖大闸蟹崛起

<米吴清时期,苏州、松江成为最著名的淡水蟹产地。这与水乡湖泊的发展、稻作农业的发展以及当地的文化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唐代,华北地区除沧州等地以产蟹闻名外,南方著名的蟹产地并非苏州,而是江陵、扬州、宣城等地(见《新编》)。 《唐书》卷四十、卷四十一,《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一),苏州直到宋代,螃蟹生产才名声大噪。宋代出现了两本专门研究螃蟹的烹饪书籍,福贡的《蟹书》和高思孙的《蟹略》。其中《蟹略·蟹品》记载各地名优产品有罗蟹、吴蟹、越蟹、楚蟹、淮蟹、河蟹、湖蟹、溪蟹、滩蟹、朱蟹、毛蟹等。螃蟹,水蟹、石蟹不推荐吴蟹(苏州蟹)为第一。相反,他们认为“西湖蟹甲天下”。

到了元朝,苏州已经确立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当地的螃蟹也颇有名气。有名的,却不在阳澄湖,而在太湖(高德基《平江纪事》:“吴中蟹味甚佳,惟太湖品种千差万别,其壳亦脆软,为天下第一”) ”)即使到了清代,《随园食单补》也推荐产于淮河流域的螃蟹,以淮蟹为佳;清朝时,天津素有“秋肥蟹美满天下”的美誉。世界”(张涛《金门杂记》);清末民国时期,杭州以“嘉兴南湖大蟹”而闻名,就像现在很多螃蟹冒充阳澄湖产的螃蟹一样。当时杭州有卖的,号称产于嘉兴南湖。

清代吃螃蟹的人最多的除了江浙一带,就是北京、天津地区。当地主要食用白洋淀产的胜芳蟹。清末的北京人甚至觉得“北蟹”比“南蟹”好吃得多:“螃蟹最早出来,往往在夏天。尖尖的肚脐里充满了脂肪,壳被打开,呈白色。”肚脐若黄,则北方蟹软而甜;若南方来,则坚硬无味,难捕。”(《清》卷十三)

如今,阳澄湖大闸蟹和崇明的尊蟹观念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上海经济的繁荣密不可分1843年开港后,在上海人喜爱螃蟹的推动下,供应上海市场的阳澄湖大闸蟹、崇明清水蟹的名声逐渐盖过此前苏州的太湖蟹、杭州的嘉兴南湖蟹。还有天津的胜芳蟹。章太炎的妻子唐国立曾赋诗一首:“阳城蟹若不好吃,今生何来苏州? “可想而知,当时阳澄湖大闸蟹已经名声大噪,也正是因为上海人爱吃阳澄湖蟹,所以在日本,大闸蟹被称为“上海蟹”。

1949年,这种吃螃蟹的习惯随着一些上海人的移民带到了香港,以至于“每到秋天吃上海螃蟹的季节,上海的餐馆都要互相竞争。”门口贴着写有“大闸蟹”字样的红纸。店里,来自香港的上海人迫不及待地前来就餐。如今,上海蟹在香港已非常有名,甚至有顾客专程从日本专程前来享受它的盛誉。 ”(波多野纯《香港饮食文化》)

很多人可能还有印象,1978年以后,随着粤语流行文化的兴起和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的发展,海鲜曾经风靡一时,但在此之前,上海菜一直偏爱河鲜而不是海鲜。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复苏,吃螃蟹的风潮,尤其是阳澄湖大闸蟹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水涨船高。

真味:美食的“学术化”

食物的价值是相对的,那么为什么它被认为有价值呢?它往往取决于文化——就像海参和鲍鱼一样深受中国人推崇,是西欧市场无人问津的廉价海鲜。在中国,决定这种文化品味的是社会主导的文人阶层,而大闸蟹之所以备受推崇,无疑与这些南方文人的品味和不断提升密不可分。

历代最早对江南美食的推崇,要归功于西晋吴县(今苏州)吴江人张继英。他很怀念家乡的水螅和鲈鱼。为此,他辞职回到家乡。这就是后来的《水盾鲈的思念》的故事。从此,这两种食材就被视为江南最具代表性的菜肴。

吃螃蟹也是如此。海蟹在古代可能因其稀有而珍贵,但稻田里的螃蟹其实很常见。他们好评的原因被列为珍贵食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雅士的口味。在西欧,最早的烹饪书籍大多是厨师写的,但中国古代烹饪经典大多是文人写的,如唐魏巨源的《烧味食单》、宋代陈志的《养老书》、 《山家清》《贡》,还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在这些菜肴的选择和评价中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口味。正如王丽华所说,“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品味对公众影响很大。尤其是文化名人的优雅气质和杰出事迹,常常被公众模仿和效仿。” ,能够对新时尚、新潮流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宣传作用,堪称‘名人效应’。”

在历史上中餐的起源最后的吃法是“蟹胥”,“膢”的意思是“醢”,就是把蟹切成块,沾酱煮。原因可能是海蟹有腥味,所以需要煮熟。这种吃法味道很浓。汉代人们常将蟹制成蟹膏或蟹瘿食用,后世的坏蟹便由此而来。北朝《齐民要术》有“藏蟹”,将蟹放入食盐、何首乌汁中拌匀,形似醉蟹(蟹肉性寒,故加何首乌、生姜以增味)。其升温特性)。另一种吃法“糖蟹”流行于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曾一度为各地贡品。这些餐食可谓是某种“宫廷式饮食”。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大多数的吃法都显得相当奇怪和不可思议。当梁实秋谈起糖糖时他在《雅舍谈吃》中说:“现在北方人没有这个习俗了,至少我没吃过甜蟹,只吃过南方人的醉蟹。”

唐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多种河蟹的烹饪方法。清代收录蟹菜菜谱最多的《跳鼎记》,做法多达47种。然而,中唐以来,逐渐出现了一种更受文人喜爱的烹饪风格,即“食万物,唯以火候平衡五味”(《酉阳杂足》)。从白居易开始,文人诗人往往愿意写日常生活,关注平凡的饮食生活。白居易本人也经常写一些常见但新鲜、天然的食材,比如竹笋。这种趋势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许多文人墨客对日常饮食保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他们审美和品味大多偏内敛、内敛,偏爱自然、简约。苏轼等文人墨客视竹笋为美味佳肴。与上一代人将牛羊肉视为美味相比,宋代人们将蔬菜食品视为美味,口味更加清淡。 1.三首歌曲之一《对食物的感受》)。这种风格代代相传。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谈》中说:“酒酿的辛甜之味,不是本味,真正的味只是平淡而已。神奇与卓越,并不非凡,非凡才是。” ”

由此可见,烹饪也讲究清淡、尊重自然,多采用蒸的方式,因为正如梁实秋所说:“吃螃蟹不失其原味,只有蒸熟才行。”笼中蒸”(《雅舍谈食》)。明末张岱王朝认为《桃安梦遗》中吃螃蟹甚至不需要加调料,因为它是“不加盐不醋,五味俱全的食品”。写于明末的《西游记》第九回,以两个渔夫和樵夫对话的形式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渔民赞叹水乡生活是“活剖鲜鳞煮青甲鱼,蒸紫蟹煮红虾”,“煮虾蟹为晨,煎鸭鸡为日”。更丰”、“霜降鸡肥常宰,重阳蟹壮熟及时”。可见,吃螃蟹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诗意文化符号。田园生活的象征。

据清初著名学者李渔的著作记载,符合大自然是最美味的食物。理由是“饮食之道,肉不如肉,肉不如菜”。也因为逐渐接近自然”(《贤庆偶记·饮食部·素食一号》),他的饮食评价标准是崇尚清淡、淡雅,而在这种理念下,​​河蟹几乎是天下第一的。世界。美味的食物:“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来自孤独的旅行。螃蟹鲜嫩肥美,甜而不腻,白如玉,黄如金。 “色、香、味俱佳,无人能比。”作为美食家,他认为对待螃蟹的唯一方法就是保留其原有的形、色、味。 袁枚的《随园美食》 List”还强调“螃蟹应单独食用,不宜与其他东西搭配食用。最好用淡盐汤煮一下,剥皮自己吃。虽然清蒸蟹有当然,这样宣传河蟹的李渔、袁枚等人也都是江浙人。

在这种文人美食口味的带动下,河蟹原本廉价的食物,越来越被世人视为山珍海味,而且价格也越来越贵。根据《红楼梦》第三十八章、三十九章的描述,一道精美的食物蟹宴三大篮子重达七八十斤,刘奶奶估计加上其他肉酒,“总共倒了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顿饭的钱够我们银行家活一年了。”人们吃一种食物时,吃的其实就是“文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产品所附加的“品牌价值” ,这是最有价值的。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你先告诉我,什么是外国人吃而中国人不吃的?除非有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对人体有害,有什么东西是中国人能咬到就不会吃的吗?观音土都可以吃,何况蛇虫鼠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