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州省省会,简称朱或金珠,有“森林城市”美誉,因境内贵山南麓而得名。是贵州省及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是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工业基地和商贸旅游服务中心[1-2]、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3]、国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4]和国家综合性城市。铁路枢纽 [5] 位于贵州省中部,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龙里、惠水、长顺县接壤,与安顺地区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织金县接壤。西接黔西州、黔西州、毕节地区。遵义市金沙2县和遵义县。 [3]
贵阳位于中部地区云贵高原、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区。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约1100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平均相对湿度77%,2016年森林覆盖率46.5%,有森林公园11个。 [3] [7-9]
秦汉
“贵阳”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明代(弘治)《贵州图志新志》:县名以阳而得名龟山的。贵阳因位于贵山南麓而得名。因贵阳古时以盛产竹而闻名,故以“竹”的谐音“竹”作为贵阳的简称。 [18]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藏达国管辖。战国时期,属于夜郎国。汉代属柯县。 [19]

唐宋时期
唐代乌江南置蓟州,贵阳属莒州。 [19]
宋代贵阳称贵州。宣和元年(1119年),莒州改称贵州。 [19]

元明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顺源路宣抚司,次年改置

贵阳历史照片(10张)
供宣威部;二十年(1283年),任命贵州等司巡抚为顺元甪直,先隶四川行中书行省,后隶湖广行中书行省。二十九年(1292年),顺元、八番宣威司合并,在顺源城(今固县)设立顺元宣威八司元帅府。伊阳)。 [19]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贵州宣威使司,辖贵州(今贵阳)。六年(1373年)十二月,设立贵州都护使司。十五年(1383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统领贵州等十八镇。二十六年(1393年),贵州前卫成立。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等地设督使部,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成范府更名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年)置新贵县,隶郭,隶贵阳府管辖。 29日公元1601年,贵阳府升格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18年),析新贵县与定繁府置地于贵定,县仍属贵阳军民府管辖。崇祯四年(1631年),废贵州宣威司,析宣威司水东地区,迁往开州。明朝末年,贵阳军民政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府(今长顺县)、定繁府(今惠水县),并亲自率领四长。期限诉讼。 [19]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康熙五年(1666年),迁云贵总督贵阳。G。二十六年(1687年),在贵竹县置贵州卫、贵州前卫,与新贵县同市,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年)省新贵县入贵竹县。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阳府辖贵竹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繁府、广顺府、长寨厅(今长顺县)。光绪七年(1881年)增辖罗湖厅(今罗甸县)。 [19]

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1914年),废贵阳府,设立贵阳县。贵州
解放贵阳
分为三路。贵阳县属黔中道。为道教,迁贵竹县驻佐。后迁至息丰,更名为息丰县。 [19]
民国九年(1920年),废黔中路,贵阳县直属贵州总督府管辖。 [19]
民国25年(1936年),全省设有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为第一个行政督察区。次年,贵阳县直属省政府。 [19]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撤销贵阳县,设立贵阳市,在花溪设贵竹县。直至解放前仍保持不变。 [19]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 [19]
7月6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成立。 2006年,国务院同意G先生住宅搬迁贵阳市人民政府 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至贵阳市乌当区临城东路。
民族文化
民族节日
贵阳的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有苗族的4月8日、

民族节日(8张)
布依族的3月3日、6月6日、仡佬族的过年节等[89]

3月3日:又称蚯蚓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为了祭祀蚯蚓,人们将炒好的玉米撒在山坡上,并唱起民歌,祈求丰收。 [89]
4月8日: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壮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1983年4月28日,贵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决定,苗节前一周每年农历4月8日为“贵阳民族团结周”。 [89]
6月6日:是贵阳布依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89]
吃新节: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水稻成熟时,择吉日“吃新东西”、“尝新东西”,采摘新熟的稻子、瓜果。等待祭祀祖先,以庆祝丰收。 [89]
斗牛节:每年农历六月至八月间,苗族在贵阳苗寨举行斗牛节。 [89]
杀鱼节:杀鱼节是开阳市高寨苗布依族乡苗族的一项活动。这里有着浓厚的原始群体生活和狩猎生活的遗产。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苗语称“停饭”。 , 原点l 意思是用石头和木棍钓鱼的活动。 [89]
民族歌舞
花灯戏:贵阳市主要地方剧种,由灯歌、灯舞发展而来,俗称花灯戏、花戏等。最早记载花灯艺术的书籍是《平越直隶州志》始刻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文中说:“城里的弱小男孩,打扮成女人,提着花篮,提着灯笼,假扮采茶姑娘,以灯为茶篮,绕院而唱,唱《十二月采茶》。 “无论他们去哪里。” [90]
川剧:清末,青岩镇川剧班成立并活动。创始人为罗定斋。最初,他们以万有的身份出现在一些小型场合,或在小院,或在街上。他们的表演内容多为历史题材。罗摩以及如何教导人们行善。 [89]
芦笙舞:苗族不仅将芦笙视为本民族的代表,而且将芦笙融入舞蹈和音乐中。芦笙舞在水族、布依族、瑶族、彝族等民族舞蹈中也很流行。芦笙舞有数百首歌曲,一百多个舞步,其中最常用的有十多个。 [89]
猴舞:猴舞是贵阳市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这是每年桐木岭跳高的开幕节目。舞者人数根据场地大小确定,一般为9至13人。 [89]
民族服饰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男子款式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布依族服饰

民族服饰(4张)
布依族女装通体呈青色。大门襟长款半身大衣接近膝盖的长裤,裤脚和裤脚都绣着荷叶边,腰间围着绣花鸟围裙,头上围着一条像帽子一样的绿色围巾。年轻女孩会把头发编成辫子在头上,产后用青布包住头发,或卷成“粑粑麻花”式,固定在脑后。 [89]

苗族:苗族女装各“支”穿着风格不同,而男装则与汉族男装基本相同。贵阳中西部地区的苗族妇女服饰,有的为蓝色或藏青色,带有银色“关守衣”,下身长裤、百褶裙,下围围裙,系花带,头戴银簪,银项圈,银项圈挂在他们的脖子上。衣服的另一部分是绿色的柳锦制成的,袖子上绣着三个华丽的花环,裙子以绿色和紫色为主色调,腰间系着蕾丝围裙,头上还有一个圆锥形的兜帽。插入红色流苏木发夹。 [89]
贵阳西区苗族妇女服饰由上衣、背牌、长裙、围裙组成。背牌是服装中最重要的装饰。他们脖子上戴着银项圈,耳朵上戴着大银耳环,还有腕带。戴银手镯,头发上饰有银簪、银梳子等。 [89]
贵阳东北部的苗族妇女,身穿饰有银泡、银须的黑色无领上衣,肩背平绣背包。肩膀,百褶裙和围裙。用假发将真发扎成发髻,用蜡染蓝布手帕包住。 [89]

民间工艺品
苗族挑花、刺绣
刺绣、挑花:是贵阳的传统民族工艺品,具有各少数民族的风格和特点。苗族的刺绣最为典型,图案多取材于自然风光,色彩丰富,针法精湛,美观大方,富有民族气息。 [92]
Bitchwork是一种根据地布上的经纬线设计图案的装饰艺术。多为几何图案,构图严谨,富有节奏感。花溪苗族十字绣以其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并且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色彩和构图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要求。 [92]
原木艺术:以原木为载体,采用保留其表皮的天然植物制成。因此,既古朴自然,又具有现代美感。 [92]

饮食文化
长王面
长王面:清朝同治年间在贵阳推出。清末民初,贵阳人苏德胜改良了

贵阳名品食品(12张)
品质上乘,采用面条、猪肠、血、肉干等为主要原料,辅以20多种辅料,精细操作。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小吃。 [93]

丝娃娃
丝娃娃:是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其形似产房里裹着“襁褓”的新生婴儿,故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又被称为素春卷。丝娃娃是直径两寸的小圆片,上面裹着一点粉条、绿豆芽、生菜丝、海带丝、萝卜丝和脆黄豆。食用时,用小勺倒入酱油、醋、辣椒、韭菜、味精等制成的调味料。 [93]
牛肉面
牛肉面:是贵阳很受欢迎的早餐小吃。华西牛肉面已成为大众休闲零食品牌。具有汤醇、香辣、鲜美的特点。 [93]
豆腐圆子
相传清朝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召开“圣旨会议”,数日禁城内宰杀。被打造成花园,用植物油炒熟后出售,名扬京师。改良后的炸豆腐园,内肉嫩如雪,布满点点“蜂窝”,色泽棕黄,外脆内嫩
不知道百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