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风土人情
湖南省河网密集,有长度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总长9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17条。全省除珠江、赣江少数水系外,主要由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及其支流组成,沿地势由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再经城陵矶注入长江,形成比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湘江是湖南第一大河,长江七大支流之一。洞庭湖是该省最大的湖泊。该湖横跨湖南、湖北两省。 1644年至1825年,洞庭湖总面积为6270平方公里。 1937年面积为4700平方公里。据1983年测量结果,洞庭湖水面为洞庭湖面积仅2691平方公里,不到1825年的一半。由于入湖泥沙量不断增加,1949年至1977年的28年间,洞庭湖水面平均每年缩小8.55万亩。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世代代居住在该国的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白族等9个民族。世世代代居住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湘西、湘南、湘东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680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他们大多居住在湘西、湘南山区,也有少数居住在省内各地。少数民族中,苗族、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湖南燕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湖南有哪些风俗习惯?1.湖南花鼓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湖南花鼓剧院编创了《打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 ,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小过年期间,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全家人聚在一起休息、吃饭,称为“小儿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做豆腐、杀年猪、拜年、准备点心、炒干茶、写春联、放灯笼。
3.除夕夜,每逢除夕夜长沙农村的户户会在炉子里烧一根枫茎,称为“过年人”。男女老少围在火边聊天,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全家人吃着猪脚和炖萝卜,开开心心地坐着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这就是所谓的“看新”。除夕”。俗话说“有钱没钱,胡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有很多民俗禁忌。除夕之夜,有的人在门缝上贴上写有“财”字的红纸,并在显眼处贴上“开门吉祥”、“给我带来财富”等吉祥文字。开门赚钱。出门观天,观风观天,预测来年的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称澜。元宵节。长沙灯市的特色是用纸和竹篾制成的各种类型的灯笼,悬挂在庭院或街道两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炉子上点上蜡烛,在房间的角落里,家家户户都煮着元宵,顽皮的孩子们在玩着彩灯。农民除了在猪圈、狗舍、鸡舍等阴暗角落点蜡烛外,还在田地边生火驱虫,祈求丰收。
参考资料:中华网-充满回忆:湖南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湖南有以下习俗:
1 。湖南文化:是指具有鲜明特色、相对稳定和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崇拜等,值得探索。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是指湖南地区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有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等。此外,还有尚未确定的湘南方言和农村方言。方言。湖南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湘西子方言、龙山话、保靖话、土家族语蒙自方言、侗语、勉语、壮语等。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居住。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湘东等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婚姻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汉、土家族、苗、瑶、侗、白、回等51个民族。其中,有9个民族,其中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白族等,世代繁衍生息。世世代代居住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湘西、湘南、湘东山区。
土家族的婚礼别具一格。女孩出嫁时,会唱“哭嫁歌”。 《客串》。
5.饮食文化: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地方名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菜系早在汉代就已形成,烹饪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湖南位于我国中南部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竹笋、蘑菇、野味;湘东南为丘陵盆地,畜牧业和副渔业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6.湖南禁忌:湖南人以热情、豪放着称。新世纪初,著名歌手宋祖英凭借歌曲《辣妹》让湖南姑娘“名扬全国”。
“不怕辣、不怕辣”的“辣”背后,隐藏的是临水而居的湖南姑娘的柔情。面对人生逆境,湖南人坚守“吃苦、忍耐、不怕死、豪气十足”的信条。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感召,湖南如今作为中部崛起的省份而繁荣昌盛。 。
7.湖南传统建筑: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地区。这是一片古老的蛮族之地。独特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地建筑材料、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t背景创造出独特的建筑艺术。如正房、火坑、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为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剧:湘剧起源于明代弋阳腔,后吸收昆腔、皮黄腔等曲牌,形成了高腔、低牌、昆腔、乱弹等多腔剧种。剧目以高亢随意为主,巧妙地将民间艺术与地方语言结合起来,富有湖南地方民间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 《拜月记》等
9.湖南齐剧:齐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之一。又称“启阳剧团”,民国初年称“启阳剧”。因形成于祁阳,故名“祁阳戏”。
分布面积比较广。除湖南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的齐剧表演团外,不少齐剧团也在外省演出,一度形成“齐阳弟子遍天下”的高峰局面。想了解更多关于齐剧的知识吗?
10.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清市(今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它是汉族特有的绘画流派,也是中国农村民间流行的艺术形式。鼎盛时期有60多种。那么滩头年画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11.蚕灯舞: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共有72套表演节目,每套又分为“起堂”、“搬堂”等几个动物细节。其运动特点粗犷、勇敢、奔放、坚强、矫健、彪悍、洒脱。
无论是跳、跃、蹲、翻还是旋转、翻滚、跳跃、跳跃等,都体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
12.宝庆竹雕:宝庆竹雕是一种集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是从实用竹工艺品中兴起的。宝清县属半丘陵地貌,西高东低。这里盛产竹子。自古以来,竹器制作业就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清竹雕这一民间艺术奇观,历经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的严重破坏,至今仍保存完好。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于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金代泰兴年间,男官员魏华存到我省南岳修行16年。她宣扬《上清经》,成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1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交界处的酉水河流域和乌江流域。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延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来凤县。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是主要传承地,共有四个节日。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了新的改编版本的摆手舞,更容易学习和传承。
15.新化民歌:新化民歌主要是民歌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民间。新化民歌内容广泛,情态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单,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型规整,俚语、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浓厚。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