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哪些传说和习俗?
1.故事:苏仙传奇
《苏仙传奇》是当地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故事。苏显,字丹,贵阳人。苏丹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瘟疫流行。他和母亲用橘子叶、根、井水和马岭山桃核熬汤来治疗病人。后随道士游历。民间传说,他曾翻鹤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申报的《苏仙传奇》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遗产名录.
2.风俗习惯:
1.湖南话
湖南话,包括湘话、西南官话、赣话、客家话,此外还有湘南话、湘湖话等方言尚未确定。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很多人既能讲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交流。
2.湘剧
湖南省现有地方剧种19个,艺术表演团体近百个,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彪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的突破。大型山水真人秀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柴》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长沙火宫臭豆腐、风味虾、水煮鱼头、鸭脖、田螺、鱼头豆腐、豆腐干、金石牛肉粉、耒阳坛子菜、荷叶饭、腊鱼、腊肉,香肠,切碎的辣椒,三角干种子,龙脂猪血、岳阳烧烤、浏阳蒸菜。
扩展信息:
湖南部分景点:
1.武陵源风景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至29°24'25"之间。由张家界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成。后来又发现了杨家界的一个新景点。方圆369平方公里,有奇山异峰3000余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奇峰有243座。
2.韶山风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革命著名纪念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韶山是位于湖南省湘潭县,距长沙市108公里。是长株潭城市群中一颗美丽的明珠。它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也是他的家乡。青年生活、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p>百度百科-苏仙传奇
湖南传说:
1.盘古开天地
民间神话中,盘古开天地;他的身体化作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左臂化作湖南南岳衡山。
2.蚩尤传说
“蚩尤”是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他因与“轩辕”和“黄帝”的历史性战斗而闻名。他是苗族的祖先。
有很多传说讲述了苗族人民的故事,歌颂蚩尤是苗族的英雄祖先,为苗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包括:创新苗法、创制苗历、发明苗文字、发明苗医药、发明冶金、发明苗武术、创造苗族生成哲学、创造苗巫文化等。
3.炎帝传说
湖南大地有很多关于炎帝的传说。民间最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中国的始祖炎帝神农南巡,为百姓治病。他来湖南采药时,每天接触七十种毒药,未经治疗。他最终因误饮“棒唱草”而倒下,葬于“长沙茶村尽头”,也就是现在的湖南株洲炎陵县鹿园镇鹿园陂。
4.舜帝的传说
相传,舜帝死于荒野。南游苍梧山,葬于江南九嶷(今永州九嶷山)。又名苍梧山)。
5.娥皇女英传说
娥皇、女英相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尧帝的两个女儿。姐妹俩一起嫁给了舜帝。妻子。舜继尧之后,娶娥皇、女英为妃。后来舜南巡,死在苍梧。
二妃前去寻找,得知舜帝已死,葬于九嶷山下。她抱着竹子失声痛哭,泪水沾染了青翠的竹子。她泪流满面而死,故名“潇湘竹”或“湘妃竹”。秦汉以来,湘江之神湘君与妻子的爱情神话,演变为舜、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人也称这两个女儿为“向夫人”。
6.后羿射日
相传,远古时期,天空中出现了10个太阳。为了拯救人类,后羿拉弓射向九个太阳。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爆裂的火球。据说,太阳落山时,湖南郴州汝城形成了一条热水河。
7.夸父追日
相传,远古时期,在我国北方高高的“载天山”上,住着一个巨人部落,名叫夸父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夸父身材极高,力量强大,意志力非凡。有一年,大旱,人们生存困难。夸父发誓要追上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命令。
夸父早上从东海出发追击,中午追上了湖南元陵邑。他逃走后肚子饿了,就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来做饭。后来,这三块锅石就成了郴州东三山。
8.盘瓠辛女传说
相传,四千多年前,远古时期,高信王与犬戎国建交,在战斗中,因有一位名叫吴的将军被非常强大,高辛的军队输的比赢的多。
于是,高辛王在全国招揽勇猛的士兵,许诺谁打败了全戎国的吴将军,就把自己的爱女辛女许配给他。湘西泸溪河畔的盘瓠山麓的盘瓠洞里,住着一只坠落人间的神犬盘瓠。他奉命去打败狗戎国的吴将军。
辛女与盘瓠结婚,生下六男六女。后来,盘瓠和辛奴的儿子们得知父亲是狗后,又羞又怒,就把父亲杀了,扔进水里。辛奴伤心极了,化作一块岩石(新女岩),永远矗立在沅水河畔。
9.屈原传说
在湖南大地,有很多关于屈原的传说。
最悲惨的是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5月5日,他写完最后一部作品《怀沙》后,投入汨罗江身亡。百姓们悲痛欲绝,纷纷把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河里,生怕曲医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后来,为了怕饭团被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苦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丝包裹的办法,这就发展成了粽子。
湖南风俗习惯:
1.湘西灯戏
流行于湘西地区。民间俗称麻阳灯、桑植灯、保晶灯等,都是由通阳戏和傩戏结合发展而来的灯戏。前奏湘西灯戏又称花灯,因脱胎于元宵比赛而得名。吉首称“吊花灯”,桑植称“戴花灯”,永顺称“地花灯”等。
2.嘉禾灯戏
湖南灯戏也流行于钟灵江两岸。贵阳称“兑子调”,郴县称“地花谷”,嘉禾称“花灯”。
嘉禾灯戏有一百多个剧目,其中有轻松活泼的乡村生活剧,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全剧如《苦茶记》、《金传会》、《打铁》、《刘海玩蟾蜍》等。
3.平江灯戏
原名“灯戏”,其他地方也称“平江花鼓戏”。是湘北花灯的代表。特点湘北灯戏:首先,它是一种即兴表演。二是至今还残留着灯会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说唱艺术的说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
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及浏阳东乡地区。以歌舞形式表演,称为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时,称为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灯戏有100多个剧目。大部分与花鼓戏相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