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分布

藏族人口600万(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及周边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藏族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州藏族自治州和木图藏族自治县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2、宗教信仰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本土信仰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了具有藏族风味的“藏传佛教”。西藏人民尊活佛为师父、藏语称他为喇嘛,所以藏传佛教也称为喇嘛教。

三、民族性格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平时在载歌载舞的陪伴下自由自在地生活。藏族民歌悠扬、和谐、悠扬。歌声伴随着各种舞蹈,如集体舞。这些舞蹈节奏优美、活泼。其中以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流传最广。

四.饮食习惯

藏族人大多一日三餐,但农忙或劳动强度大时,有一日四餐、五餐或六餐的习惯。大多数藏族人以糌粑为主食,糌粑是将青稞炒熟磨成细粉。尤其是牧区,除了糌粑外,其他食品很少吃。吃糌粑时,应拌入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察mpa易于储存和携带,食用也很方便。在藏区,总能看到人们身上背着羊皮糌粑袋,饿了随时可以吃。典型食品:除了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其他藏族的典型食品,如用祖玛、大米、酥油等制成的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祖玛米,藏族传统食品血肠等。是以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菜肴。奶酪是西藏的传统菜肴,由发酵的牛奶和羊奶制成。

5、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藏袍至今仍完好,男女皆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服饰。其特点是长袖、宽腰、宽门襟。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季穿无袖长袍,着各种颜色、图案的衬衫,腰前系有彩色图案的围裙。藏帽的款式很多,质地各异。有金花帽等十、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最常见的是“松巴拉木”花靴,鞋底由棉和皮革制成。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视其为最珍贵的礼物。 “畑”是一种雪白色的织物,通常宽约20至30厘米,长一至两米。它是用纱线或丝绸编织而成的。每当有喜事,或远客到来,或探望长辈,或告别长途跋涉时,都会做这道菜。应该敬献哈达以示尊重。贤哈达是藏族待客的最高标准,对客人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敬意的一种礼仪。哈达是藏语,意思是纱巾或丝巾。以白色为主,也有淡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左右出来20厘米宽。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哈达。色彩鲜艳的哈达用于佛教仪式等最高、最隆重的仪式。

六.风俗礼仪

藏族人民在迎接客人时,不仅要双手蘸酒弹三下,还要抓起粮桶里的一些青稞,向空中抛三下。酒席上,主人先喝一口酒,然后一饮而尽。主人喝完第一杯酒后,大家就可以畅饮了。喝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端到面前,才可以接喝。否则,将被视为无礼;吃饭时注意不要塞满食物,咀嚼不要发出声音,喝水不要发出声音,夹菜不要越过盘子。

7. 音乐风格

1. 古典宫廷音乐

古典宫廷音乐,又称宫廷音乐“嘎鲁”,自五世达赖喇嘛起就在宫中流行。一种艺术形式。专为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等宫廷贵族服务。主要是在宫廷宴会、迎宾、庆典等场合为达官贵人表演的歌舞。这种歌舞的表演者多为富裕家庭的男孩(伽竹巴),不允许妇女参加。因此,只有《嘎鲁》才能算是典型的藏族宫廷歌曲。

2、寺庙念经

在西藏,每个村庄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庙。每逢节日,人们都会去寺庙烧香、拜佛、祈福。看到一年一度的“羌牧”,我已经很满足了。

羌姆是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僧侣在自己的寺庙中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宏大、集念经、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寺庙艺术。其主要内容是念经祭祀、驱鬼、舞神、迎新辞旧。大多数歌颂宗教的歌曲都是寺庙喇嘛写的。其主要伴奏形式是“鼓”和“钹”。有时还加两个长喇叭。没有音符,但它丰富多彩的节奏和变幻无穷的鼓点却很有规律。在鼓钹交替的千变万化的节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宗教的威严、自然的壮丽、人间的喜怒哀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民歌系列

在藏族音乐宝库中,民歌占有重要地位。藏族民歌可谓浩瀚多彩,东西南北各具特色,风格各异。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间音乐和优美动人的民间舞蹈。 “歌必须跳舞”和“舞蹈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无论是下班后、节日期间、聚会时、还是收获后,只要有一小块空地,在草地上大坝上,花园里,麦田里,随处可见男女老少齐声载歌载舞的情景,抒发着人们对自然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是名副其实的“歌的海洋”和舞蹈的世界。

八、民族乐器

藏族民族乐器的种类很多,有弹拨乐器、弓弦乐器、管乐器等。

1、主要弹拨乐器有贾木涅、扬琴等。

贾木涅,又称扎念,古称阿姆贡丹、冬不拉或冬不拉。藏语弦乐器,藏语意为“悦耳的声音”,因其有六根弦,故又称“弦乐器”。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据西藏史书​​《红色历史》记载,扎木尼是唐代从内地传入的。

2、弓弦乐器有牛角胡、铁琴、玄卡、胡琴、热玛琴等。

玄卡是一种古老的藏族民间弦乐器。起初仅用作宫廷音乐和古典歌舞的伴奏。后来它多年不受欢迎,濒临失传。它在 20 世纪 50 年代再次复兴。音色柔和、清澈,富有高原气息。它曾用于独奏、合奏、合奏,或作为民歌、舞蹈的伴奏。

3、管乐器有竖笛、骨笛、大号、小号、唢呐、铜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

铜琴是其中之一藏传佛教特有的铜管乐器。主要用于盛大庆典或召唤科目。据西藏史书​​和一些早期壁画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同琴就出现在西藏。分别由铜、黄铜和银制成。铜琴一般长3米左右,最大的可达五米多。其语气低沉而威严,仿佛有某种无敌的气势。它是藏族铜管乐器中体积最大、声音最大的。

嘉钟和铜琴已成为藏传佛教传教乐器中的两种主要旋律乐器。一般认为,嘉陵是内地唢呐乐器传入西藏后的名称,其造型与内地唢呐基本相同。贾钟管是木头做的。木管的上端装有一根细铜管。将哨子放在铜管上。下端连有铜钟。有的寺庙还专门使用饰有各种图案的银铃。金子。锥形木管顶部有8个压孔(前7个,后1个)。嘉陵音色明亮优美,成为各种宗教活动中最常用的乐器。

雄林,藏族演奏的乐器。 “雄林”藏语意为竖笛。又称噶尔巴雄林,意为加尔巴所用的录音机,或林布、九林。汉族称其为藏笛。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

鹰笛。用鹰骨制成的管乐器。

Okabayashi 的意思是用人腿的胫骨制成的笛子。冈林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乐器之一。它于公元八世纪与印度佛教密宗一起传入西藏。早期的岗林是用死去的处女的胫骨制成的。如今,西藏的一些寺院仍然使用岗林寺。牛角是用小牛骨制成的,但现在许多寺庙都使用金属牛角。岗林主要用于佛教密宗仪轨、圣舞羌姆和“觉”教义中。

4. 【打击乐器】主要有鼓、敲、钹、锣等。

鼓是藏族宗教寺庙的主要乐器之一。它与铙钹等寺庙乐器配合,用于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和神圣的羌姆舞的伴奏。鼓和钹也是藏戏仅有的两种伴奏乐器。手柄鼓两侧都有盖,可以坐着或站着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