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与农业的政策关系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利用农业景观和乡村空间吸引游客游览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是以畜牧业、副业、渔业等多种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又称观光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

农业旅游是农业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开发形式。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捕鱼、养殖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也称为观光旅游。发展农业旅游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还实现农业生态化,

2。旅游业发展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

3.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

1.由于投资过多,难以收回成本,造成经济损失;

2.由于建设过多占用土地,影响农业发展;

3.由于大量游客涌入,物价普遍上涨,影响人们的生活。

3.旅游和农业有哪些政策?

1.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政策布局文化和旅游

近10年来,中央两个主要文件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二:一是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2017年《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近10年来印发了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除2012年外,每年都有相关政策。

2、旅游有“热点”,关键在“文化”

1、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旅游融合:“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近10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打造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养老旅游等涉及旅游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的发展创新领域。 ,本核心概念贯穿其中,并分别提出了构建内容。当然,这里的“文化”是指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而不仅仅是文化资源。

2.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培育体验式旅游、考察游和传统村落秋季休闲旅游。支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融合里斯。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现场旅游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进“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镇。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3.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带动旅游消费。以大型国际展览、重要文化活动、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发展。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尚周等为载体,提高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举办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与周边国家(地区)合作,共同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消费。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评价》国发[2015]66号)

四、提高文化旅游产品质量

1.旅游演艺。鼓励专业艺术院校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创作特色鲜明、艺术水平较高的专题演出。(《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p>

2.节庆会展旅游。充分发挥地方、民族特色传统节日的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同上)

3.文化古迹旅游。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美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 (同上)

4.文化体验旅游。推动戏剧、演艺、游艺、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同上)

5.娱乐产业。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新技术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完善主题公园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信誉良好的品牌主题公园。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5.建设文化旅游新功能区

1.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主义功能区。依托跨区域自然景观和齐全的区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共20个),打造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发展增长极。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打造国家品质旅游带。重点建设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中华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羌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级精品旅游带。 (《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

六、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全面实施“十二五”制定红色旅游年规划,完善创新红色旅游宣传展示方式,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文化”旅发[2011]61号)

2.红色景区考察旅游。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开展考察旅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红色旅游景区文化考察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3.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完善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重点突出教育功能红色旅游;以及积极发挥红色旅游的扶贫作用。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4.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使之更好满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功能。 (《关于印发“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会〔2017〕245号)

7.乡村旅游的特点是文化旅游

1.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征,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乡村文化,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民族村落、古村镇保护,建设一批具有历史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乡愁、留住乡愁。怀旧之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引导支持数百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乡村旅游创业。鼓励文化专业人才科技、艺术、科技等领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到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创业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成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平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村。 (同上)

3.实施精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公园、森林家园、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农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8.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

1.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注重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鼓励优质特色旅游产品进入主要港口、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以及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产品销售。适当增设口岸入境免税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丰富提升特色旅游产品。扎实推进旅游产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强旅游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增加推广老字号产品和民族旅游产品。 (同上)

3.实施中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高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9.文化旅游扶贫

1.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和宣传推介,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行整村帮扶。 2015年重点扶持560个登记乡村旅游扶贫村拉格斯。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实现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支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乡村旅游,每个重点村实现年乡村旅游经营收入100万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红色旅游扶贫。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发挥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红色旅游重要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致富摆脱贫困。 (文化部《“十三五”文化扶贫实施方案》iod")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扶贫。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合理利用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于传统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汁原味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整理,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旅游项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特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p>

四、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等。加快藏羌彝族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品和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实施方案》)

4、旅游农业

个人认为农业更重要。几千年来,食物一直是人们最重要的东西。农业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没有农业,我们吃什么、靠什么充饥?

旅游是人们安居乐业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认为农业比旅游业更重要。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农业是旅游的源泉,旅游依赖农业”。他们相辅相成。

5.农业旅游政策支持

传统农业的旅游农业资源主要有:农家院、农家饭菜、自由采摘等,做观光农业时必须提供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卫生间、安全卫士和导游等在危险的地方。制作一些引导牌、告示牌等。需要收费的物品一定要明码标价。每个客户不能有一个价格。收费合理等等,做好一个旅游项目并不容易。不要让薄利影响一个行业。另外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

6.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

乡村旅游市场依托乡村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农业生产设施、农耕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等丰富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新型产业形态。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会展等服务。从市场需求来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主要表现有:

1.消费需求旺盛

2。消费人群庞大

3。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 p>4消费时间充裕

5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是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7.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建设是一个好办法。首先,我们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大的便利。吃、住、行方面。当然,更舒适的环境,以及乡村的生活体验则是另一回事。所以基础设施是其他事物发展的前提。其次,可以搞设施农业,发展绿色食品,提高产出比,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其他农业产业链也可以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养老、疗养的产业链可以互相促进,完成可循环的健康农业产业链。绿色食品和新鲜空气可以使人健康。有了健康,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疗养的初衷。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需要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产业发展、经济提升、就业创造,无疑将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