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风景区有哪些景观和特色?
武夷山包括武夷山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们称其为“七秀甲东南”,其景色概括为“三三九九”,“三三”指的是曲折。山中九曲河长约9公里。 “九九”是指甲亚森柱中的九十九块岩石。
武夷山风景的精华在于九曲溪。溪水碧水绕山曲折,形成“九曲山转,峰峰抱水”。武夷山一些最著名的山峰、高耸的悬崖上神秘的悬棺都列在九曲河畔。景区内还有玉林亭宋代瓷窑遗址、武夷宫等旅游景点,极具文化价值。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心保护区我国东南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叠嶂,原始森林茂密,景色雄伟、古朴、秀丽,具有极其独特的特色。生物资源丰富,被列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这个地方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曾有过夏、商、西汉、南宋等多个鼎盛时期,如以沟壑船棺建造为标志的古越文化时期,城乡皆盛。以古汉城为代表的西汉文化时期和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文化时期,给这座名山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感。
明孝陵是明孝陵的联合陵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孝陵之名来源于谥号中的“孝”字,有“孝治天下”之意,相传是马皇后的谥号“孝”,故名。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福湾珠穆朗玛峰脚下。六朝以来,素有“中府,盘龙,石城虎”之称。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被誉为“明清第一皇家陵墓”。
历代皇家陵墓都非常重视陵址的选择,以求陵园的安全。o 维持皇权。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统称为陵墓。皇家陵墓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类精神融入自然,塑造了崇高、伟大、永恒的形象。皇陵就是一本历史书。行走在一座皇陵之中,就像穿越了一段历史。历史记载了皇帝的功过。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立洪武(1368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历时276年。在此期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也没有修建陵园外,其他15位皇帝均按照帝制修建陵园。
洪武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
p>朱元璋(1328-1398):原名朱重八,后名朱重八。改名朱元璋,汉族,钟离,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字郭睿,军事家,明朝开国皇帝,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早年参加元末民间起义,反抗蒙古元政权。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击败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今南京)称帝。他的国号是大明,年号是洪武。后来,蒙古元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如抗击外敌入侵,改革政治,发展生产,稳定民生。他还大力加强君主政体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权威。中央集权统治。在位期间,钦差大臣废除了宰相制度,杀掉了功臣,设立了禁军。至此,帝国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史称“洪武法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最传奇的一件事。颇受争议的皇帝之一。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罕见的暴君。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他勤政俭朴。
马皇后(1332-1382):父亲马公、母亲郑玉均早逝。马云是安徽宿州人,史书记载,马云为人善良,聪明,知识渊博。贝夫朱元璋称帝后,马氏给了他很多帮助。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逝世,同年九月葬于孝陵。谥号为孝慈皇后。
先生马氏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养女。后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帐下。由于朱元璋作战勇敢,屡战屡胜,郭子兴认为他是人才,将女儿嫁给了他。明太祖萧慈高和马皇后始终劝朱元璋多做善事,勤政内政,安抚军心,关心百姓疾苦,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和德行。
陵墓修建历史
洪武九年(1376年),49岁的朱元璋要为自己的后事筹办事宜,正式开始了陵墓的修建。为建设做好准备陵。朱元璋想了很多,他看中了紫金山南麓的独隆府,并选择独隆府作为千百年来的吉祥之地。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修建陵墓。次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于此陵,名“孝陵”。孝陵之名来源于谥号中的“孝”字,意为“以孝治天下”。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的谥号意为“孝顺仁慈”,故名。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修建陵墓,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孝陵圣公碑”竣工,历时32年。明皇室先后调集了十万军事人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物质资源。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建成时,墙内宫殿楼阁,雄伟壮观。南朝的七十座寺庙中有一半都被封闭在禁园之中。陵园内种植松树10万株,饲养鹿1000只。由于屡遭战乱,明孝陵除陵墓、地宫外,仅存神道、下马牌坊、金门、四方城等。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同年葬于孝陵。相传,朱元璋死后,共有46位妃子陪葬在他的地方。
陵规
明孝陵改变了唐宋皇陵的陵墓布局,包括唐宋皇帝的陵墓。历朝历代、上下宫制、横轴陵墓布局。 “后寝室”三进院落体系,开创了“前圆后圆”的陵墓建筑规划基本布局,规范了我国20余座帝王陵墓的建筑规范。明清两代已有500多年历史。如果从空中俯视,可以看到明孝陵呈北斗形状布局。从下马坊、神道到陵墓,孝陵的整体布局呈北斗七星状。古代帝王陵墓有时会使用天宫、天象、星图,意在达到“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朱元璋特别崇拜天象,因此生前将自己的陵墓设计为北斗。七星形状。
据说,当朱元章修建了明孝陵,他曾说,他独自生活在中山的阳光下,而他的英雄却埋在山影里。因此,紫金山阴有功臣墓11座。这就像星星走向“北斗七星”一样。明孝陵所在的紫金山在明代被划为禁区。禁止砍伐柴火,设立孝陵卫所。孝陵附近有仪文王东陵,山北有功臣墓。
参观路线
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楼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神道,从下马坊到棂星门;后为陵墓,位于棂星门东北。小玲被包围下马坊至明楼,周长22.5公里,纵深2.62公里。陵区主要建筑有防城、明楼、宝城、保顶、马房、大金门、圣功德碑、神道、石路雕刻等,均为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陵墓的。空间布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孝陵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周围群山起伏,依山傍水,人文、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现存遗址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蜿蜒的陵墓神社。从下马坊到孝陵正门(文武方门),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公圣德碑和纪念碑塔(俗称四方城)和神道。
下马坊:下马坊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为石牌坊,两柱,宽4.94米,高7.85米。额头上刻着“各部门官员下马”。楷书六字告诫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大金门:大金门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门朝南。金门原本是一座黄琉璃瓦重檐建筑。现有的墙壁是用砖和石头建造的。下部为石须弥座。宽26.66米,深8.09米。墙上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比较高。 5.05米,左右门高4.25米。向西走,过一座玉河桥,就到了孝陵碑塔。
纪念碑塔:纪念碑塔位于金门以北70米处。碑塔又名神功德碑塔,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该建筑平面呈方形,俗称四方城。四方城内有明朝开国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修建的“明孝陵圣功碑”。碑文由朱棣亲笔书写,共2746字,详细记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功绩。碑楼内立有龟座石碑一座,高8.78米。碑额刻有九条龙,工艺精湛,威风凛凛。
神道:神道包括师兄路神道和瓮中路神道。
石像路神道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全长615米,由东向西北延伸。两侧有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六种石像。每种有2对,共12对24片。每一种二人并排跪立,迎接侍从。神道是属于帝王将相的,但却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已经走到尽头的标志。文武大臣们,威严依然体现在石兽石雕上,守护着一代帝王升天的灵魂,如今显得无比平静。神道石雕是由一块石头雕刻而成。它们体型高大,雕刻精美。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经典之作。
翁中路神道是明孝陵师第二段恩托。它长250米,排列着一对柱子、两对将军和两对文官。柱顶有一圆柱冠,柱身满雕云龙图案。武将和文官,威严威严,是陵墓的守护者。
翁中路神道的尽头就是棂星门。棂星门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随后又遭到破坏,只剩下废墟。重建的棂星门坐北朝西南,面向神道。为木结构,三门六柱。宽20.61米,高7.60米。三扇门并排。在神道之道中,棂星门犹如天门。当帝王将相走进棂星门时,就如同进入了天门。
过了棂星门,向东北转270余米,到达金水桥。斤水桥又名五龙桥。与陵墓在同一南北中轴线上。金水桥是一座石桥。原来有5个孔,现在有3个孔。桥基和河两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的原物。向北过玉河桥,登上缓坡,就是陵墓的主体建筑。
第二部分:明孝陵主体建筑(陵区)。从正门到重丘,包括文武坊门(即正门)、碑堂、香堂、内红门、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都有城墙。
文武坊门:文武坊门又称灵宫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门。原来有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拱形门洞。两侧各有两个长方形门洞,正门顶部为单檐歇息式。顶部覆盖着琉璃瓦。清咸丰年间(1851-1861)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文武坊门是1998年根据考古勘察恢复原貌的,恢复了明代城门的样子。原貌现有五门,黄瓦红门,红红相间。墙壁。正门上方悬一扇长方形大门,上直书“文武方门”四个鎏金大字。正门东侧立有“特告”碑。此碑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碑堂:碑堂建于清康熙年间。碑殿原是孝陵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它最初有五个门洞,但后来被毁坏了。碑堂如清代重建。是一座红墙小瓦的三开间建筑,依山而建。南北中间各有一门。亭内有碑5块。碑堂内,碑上书有“芝龙唐宋”四个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宽1.42米,厚0.38米。
香殿:经过碑堂就是孝陵殿,是孝陵的主体建筑,即香殿。原孝陵殿已毁,尚存三层须弥座台基,总高3.03米。平台上有56个大型柱基。原殿供奉着朱元璋和马皇后。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两次重修的三间香殿。现在的大厅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
内红门:有通向内红门的通道。香殿北侧,通向陵墓。俗称阴阳门,又称内红门。内红门将陵墓建筑分为前后两区,这是明孝陵首次建立“前朝后寝”的陵墓布局。内红门原为三开双扇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现在的内红门是按照历史形制重建的,恢复了原貌。
大石桥:又名胜贤桥,为单孔石桥,长57.50米,宽26.60米。两侧有石栏杆。朱元璋的灵柩过此桥,葬于此,故名胜贤。桥。桥后7.8米处是方城。过了大石桥,我们就到了d 防城和明楼,小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
防城:是小陵宝顶前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石砌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有须弥座。方城中央有一座拱门,通向一条圆拱形隧道。登上54级台阶,退出隧道。迎面是保定的南城墙,由十三层石条砌成。正中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显然是后人所为。沿着防城左右两侧的步道可以登上明楼。
明楼:明楼建在方城之上,是明孝陵的最高点。屋顶为重檐九脊,覆盖黄色琉璃瓦。钍南、东、西、北有三个拱门。每个地面上都有一个拱门和方砖。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清咸丰年间,屋顶毁于战乱,2008年修复。
保定:保定与防城以北相连。这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堆。原是钟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即独隆府。保定周围有一座周长1000多米的砖砌城墙,以条形石块为基础,形成了一座宝城。宝城下部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据说,朱元璋的地宫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过。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后人抢夺南京13个城门同时举行葬礼。车马和仪式一模一样,真伪难辨。据说,除了朱元璋本人和马皇后之外,孝陵宣宫还埋葬着46位妃子,但这些妃子的埋葬地点却没有任何线索。
据报道,有关科研人员已对明孝陵地宫进行了探测。探测工作于1998年12月开始,采用无损精密磁测技术,配合地面调查研究。查出了明孝陵地宫的位置,证实朱元璋就埋在独隆府下方几十米处,而且地宫保存完好,排除了过去地宫被盗的说法。
中国皇家陵墓的命运令人困惑。一些没有任何痕迹,有的从未被挖掘过,有的已被洗劫一空。与前者和后者相比,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算得上是一座幸运的帝陵。后来的皇帝参观陵墓并可以在这里休息。
作者去过明孝陵很多次,每次去,依然感受到它的美丽和庄严。其地面文物或许残缺不全,但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魅力就在于让人流连忘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成为历史上的过客,他千百年来的功绩有待评论。他传奇的一生为世人传颂,明孝陵也见证了昔日的辉煌。沿着防城一侧的步道登上明楼,环顾陵区。远山在迷雾中时隐时现云和雾。墨绿的松柏与陵墓建筑交织在一起,相互辉映,显得浑然天成。明孝陵之美,恰恰在于历史的沧桑感。寂静荒凉的皇陵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波,2014,明清皇家陵墓。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孙克勤,2018,一个人的紫禁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克勤,2020,一个人的紫禁城。香港:中华书局。
撰稿、摄影:孙克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