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规划经典案例(全域旅游规划实践)
全域旅游规划三基:
1.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打造全域旅游,要在综合研究区域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条件从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两个维度重新诊断。一方面,结合当前形势,我们比较全产业参与、全要素投入、全空间融合、全季节活动、全旅游体验、以及全社会的福利;另一方面,依据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评价标准进行系统评价,确定区域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质量。定量评分的形式。进而明确区域旅游规划的重点任务。
2.按照全域旅游战略定位,打造核心景点,明确功能空间划分
结合产业功能布局,进行分区布局规划,分别划定各功能区公共景点集聚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等)、限制开发区域(农田、滩涂、草原、林地等生态脆弱区域)、优化开发区域(乡镇、对村庄、度假村及荒山、坡地、荒地等具备建设条件的区域)等空间进行划分,重点划定区域边界,明确用地性质和条件,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确定区域重点发展空间。并对区域内的旅游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各功能区内容重点围绕如何建设片区核心景点、如何整合引领新项目、如何完善现有项目、如何配置片区旅游产业、如何测算环境承载力、如何提供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
3.创新旅游发展规划,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遵循传统思路,需要创新规划。要把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全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区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仅仅是景区、酒店的规划,更需要系统化、系统化景区内外各种资源要素综合规划。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旅游理念,创新相关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将旅游业发展作为各级政府和本地区有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动全区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创新旅游数据采集和分析体系,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建立业态、新特征、新趋势评价体系。
2.全区旅游规划思路《全区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全区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国务院办公厅令第15号。加强旅游规划统筹协调的重要举措,是统筹青岛旅游产业陆海发展,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海滨度假区。意义。
3.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为基础,通过该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资源、产业运行、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全面系统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并利用旅游业带动和A n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心协力管理,全市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的所有吸引力元素,为旅游者提供为游客提供全流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全方位的体验需求。 “全域旅游”追求的不再是旅游人数的增加,而是旅游品质的提升。它追求的是旅游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它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全域旅游”是全景空间的系统旅游。就是在传统旅游中规划现代旅游,在小旅游中规划大旅游。一站式旅游服务中心逐步建设全区旅游区,把全区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让旅游成为一种常态生活方式。全要素、全产业、全流程、全方面、全时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发展,实现全区旅游景观优化、全区旅游配套、全区旅游治理全覆盖、全旅游产业联动、全区旅游成果共享。人们。
4.全球旅游规划框架“全球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理念引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先导,促进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同时,这也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整合和资金投入的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民生工程。
2.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速城乡互动、融合、协调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组。 ,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引导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会更加合理。
(一)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5A级旅游景区已达184个;星级酒店1216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仍我国产业还存在分散、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亮点少的问题,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旅游缺乏统筹全局,对旅游发展的战略没有明确的定位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集思广益,集思广益,制定规划,明确定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将“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层面十分必要。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达到一定程度,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2013年、2014年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均超过7%,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均超过10%;旅游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拉动GDP增长1%左右,对GDP增速贡献率超过10%;在各产业的间接带动中,以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住宿、旅游购物、餐饮四大产业贡献了旅游业增加值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线城市转型升级的需要。稳增长、稳运行,拉动投资和消费。
(三)旅游需求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适应城市群发展和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达到景观道路建设、休闲交通体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利用“互联网+”将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在交通、信息等方面的便利,从而带动投资。
全区域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可以更好地发挥旅游的引导作用!如果我们的工作重点仍然局限于景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应都会受到限制。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铺设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全区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引领作用。 “只有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对资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景区。
3.引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
旅游涉及多层次,汇聚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无限的开发价值。
(1)》《出行》
数据显示,未来20年,中国人均GDP将突破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将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如果居民人均每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消费
(二)“住宿”
全国有星级饭店12,163家(含四星级饭店)2,424家,五星级饭店(808家), 2015年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14.11亿元。此外,民宿众多,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旅游”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游客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07亿人次。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地进一步向中西部、二三线地区延伸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力、整合能力、催化综合作用,提供服务促进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拓展了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旅游业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业也是增强国民幸福感、增进国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增长点。
推动“旅游+”意义重大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一业带动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发展。
全面推动全区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也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资金投入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五、全域旅游规划成功案例分析“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理念引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的实现,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业为先导,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也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资金投入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民生工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