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家土楼

又名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奇迹。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美,独立于世界其他民居建筑艺术之外。

土楼民居的特点及其建筑特点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所到之处,家人总会聚集在一起。此外,客家人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或密山之中。那时,不仅建筑材料短缺,而且狼虎豹盗贼喧嚣。加之害怕受到当地人的骚扰,所以客家人建造了“防御性”的城堡式建筑。建设住宅。

这形成了大学客家民居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起源于宋元时期。经过明初、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土楼建筑艺术的创造性杰作。福建土楼依山而建,布局合理。他们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见董斌的《现代风水精髓》),适应部族聚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山地。狭窄的平地和当地的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自成一体。d体系,一种经济、坚固、防御性强、极其美观的生土高层建筑。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错落有致,形成中国独特的田园风光。碉楼是中西结合的风格,融合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华。鼎盛时期,开平有敌楼3000多座。目前,开平市现存塔楼1800多座,分布在15个乡镇和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和村民倡议将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在建筑材料上,有早期的泥墙建筑(用灰沙、糖、盐、蛤壳、牡蛎壳等混合而成,层层锤打夯实)、中期青砖建筑(普通青砖砌筑)。加厚建造),到最终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按照现代建筑材料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从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表楼或灯笼楼。这种建筑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上,供治安维持会和看守人员使用。有探照灯和警报器。一旦发现土匪,他们会立即报警,并让村民做好准备。

第二种是公共建筑,由十几户或几户人家共同建造。这种碉楼有3至6层,每层有2至4个房间。如果发生土匪或洪水,各家各户都可以住在公共建筑中,以避免灾难。

第三个是住宅楼,它是由华侨独资修建,供长期居住的。开平碉楼融汇中西风格,造型多样。

最大的特点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外国建筑风格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整体。它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也有哥特式、伊斯兰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的建筑元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这些不同风格、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和谐共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防御功能。其共同特点是门窗狭窄、钢窗铁门、墙壁厚实、顶楼四面都有枪孔、屋顶有瞭望塔。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曾创造过巨大的成功吃出一份力,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作。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组成——景盛王家,始建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规模宏大,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庭院布局分别描述为“龙”、“凤”、“龟”、“临”、“虎”五种瑞兽造型,共有面积25万平方米。米及以上。洪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现已对外开放,分别为“中国民居艺术博物馆”、“中国王氏博物馆”和“利群艺术馆”等,共有大小庭院231个,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院,功能齐全,设计精美。寺前有一座雕刻精美的“孝义坊”。祠堂是王家祖先灵魂居住的家。 1998年以来,数以万计的海外王氏后裔到此探亲祭祖。

4.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杞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关镇仅2公里。又名载中堂,是我国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邸。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来又被重新两次更新,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在民国初年建成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

该大院为全封闭式城堡式建筑群,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约16亩),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为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间。房屋。小区三面临街,与周围住宅楼不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多米。上层为女墙式垛口,其间有敌楼、凉亭点缀其间,显得雄伟、雄伟、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面有高高的阁楼,中间有一个类似城门的门洞。大门对面是一堵砖墙,这是一百年生活的图画。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石砌长廊。走廊两侧设有防护墙和平台。甬道尽头是祠堂,距大门较远,呈寺庙式结构。北面三进院落,均有廊庑,飞檐门,暗格暗柱,开间,车轿进出绰绰有余。门外有马栓、马石。从东到西依次是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布布的所有庭院都是正面结构。主人居住在主院,侧院为客房、佣人房、厨房。建筑上,侧院较低,屋顶结构也大不相同。主院为带檐瓦房,侧院为带檐瓦房。平房采用方形砖瓦屋顶,不仅表达了伦理等级秩序,也表明它在建筑中营造出层次感。院落有主体建筑四座,门楼一座,敌楼一座,凉亭六座。每个庭院的屋顶均由走道连接,方便夜间巡逻和保护庭院。

整体来看,整个医院布局严谨,设计精美。从上面看,它就像一个汉字“夕夕”。建筑精美,砖瓦磨合,做工细致。斗拱飞檐,彩饰金饰,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北方民居建筑”。故有“皇室有禁C”之称。皇城,民宅似“乔家”,名扬三晋,驰名中外。

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皇城相府(又名五亭山庄)总面积36000平方米,是陈廷敬故居,清代文渊阁学士、三级吏部尚书、《康熙字典》主阅、康熙三十五年宴会讲师。

建筑以依山而变,官邸和民宅鳞次栉比,是一组独特的明清城堡式官邸群。向外倾斜。” 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既是“天然山水画”,又是一座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堡。

皇城村有234户680余人,耕地480亩,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地下有丰富而独特的煤炭资源,地上有“皇城宰相府”,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编陈廷敬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煤炭开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行业。皇城相府于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定为十大新旅游景点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天都挤满了游客。

“村边绿树成荫,绿树成荫外面的山坡。”雄伟的城堡两旁有城垛;老院内古屋错落,典雅。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原始的人文风光相得益彰,形成了皇城的独特魅力。

6.大邑刘庄园博物馆:

始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史迹和代表性文物之一现代中国社会的建筑。建馆4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丰富的内涵。

现存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以及庄园内遗留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与独特的庄园陈列,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供了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建筑以及四川军阀历史民俗的重要遗址和实物遗址,是中国旧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发展。

川西民俗博物馆及馆内新开放的“小姐楼”内容丰富,建筑风格独特。它们是了解旧中国国情、民俗风情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馆藏文物27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5件,其中清代红木镶嵌大理石桌椅一套,高108厘米8件,99件宽 99 厘米,深 99 厘米。 60厘米,镶嵌27颗各色宝珠,周围饰有珍珠母贝花卉图案。

老庄园呈不规则多边形,周围有6米多高的耐火砖墙。有7座塔大门两侧墙壁上有枪孔;内有天井27个,房屋180余间。 ,3个花园。老宅是1932年由刘文才修建的,他占用了23名农民的房基和田地。刘文彩每次赶走一户或多户农民,他就筑起围墙,打开一扇门,盖起一座房子。庄园内有多条围墙和小巷,厚实的铁门,密室多条路径。布局凌乱且诡异。整个庄园就像一座黑暗的迷宫建筑。

老宅邸是主要展区。基本陈列由序厅、劳动大院、刘文彩生活场景、大型泥塑《收租大院》四个相关部分组成。新公馆的装饰展示了川西民俗风情。

7.宏村:

宏村的地理位置、布局、美景都与水有直接关系。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严格计划的。村内外的人工水系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代有详细规划的村落之一”。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科书”。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中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盛赞其为“无与伦比的小镇水街景观”。由于背靠黄山山脉的羊栈岭和雷岗山,地势较高。时而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时而如泼墨写意。周围的群山和粉色的墙壁和绿色瓦片倒映在湖中,人、古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整体而言,它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传,宏村王氏的祖先曾居住在歙县唐模和黟县七树湖村,但都遭遇过火灾。后来,王家搬到了雷岗山下。他们最初建了一座十三层楼房,取名为宏村,寓意宏光发达。

在村庄科学布局中,水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个村子采用仿生“牛”字形布局,雷岗山为牛头,村口两棵古树为牛角,月亮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牛肚,蜿蜒的水针如牛肠。它是牛的身体,四座古桥是牛脚。据说“山田是以牛头树为角,桥以四蹄屋为身。”造型栩栩如生,整个村庄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静地卧在青山绿水中。 p>

8.西递村:

西递村多用黑色大理石建造房屋,两股清泉穿村而过,有99间高墙深巷,古老的民居各具特色。村头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的三开间四柱五层青石牌坊,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结构精美,是胡氏家族显赫地位的象征。

村内有一座建于康熙年间的“禄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大厅的标题是“书诗文尽天下,孝道为报”、“读书好,生意好”这对夫妇“行之有效则好,创业难则成功难,但知其难则不难”。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建筑的渗透。

村里另一处古宅是“大福地”,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大福地”是一座临街的楼阁式建筑。最初是用来观赏的。楼额上挂着六个大字:“桃花源里人”。有趣的是,近段时间,很多人把这座楼视为古装剧中的小姐选夫。 “热抛绣球”所在地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大福地”门下还刻有“退一步思考”的题字,这是一个双关语,很有趣。此外,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华丽的房屋、精致的花园、大门黑色大理石制成的框架和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兽,石雕的亭台楼阁,人物戏曲,精美的木雕,绚丽的绘画壁画,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位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50公里。距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有300多户,人口1000多人。因为村子附近有水西流,古时就有邮递设施。客栈故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的家”之称。

9.蒋氏庄园:

蒋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蒋氏庄园是村里首富蒋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的并在县里招募能工巧匠来建造。历时十三年建成。蒋氏庄园设计巧妙,建筑精细,布局紧凑,上下浑然一体。严防外患,院内相连,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最高。陕西地区的一级窑洞庭院,具有“五明四六室窑”的风格。庄园的三个庭院由暗道相连,四周环绕着高耸的城墙。他们对内相互沟通,对外严密防范。整个建筑设计建筑精美,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整个庄园分为从山脚到山顶分为三部分:第一层为下院,前面有一块石头,筑有9.5米高的村墙,上部有女儿墙,就像城墙。沿一层西南侧,道路穿过洞门通向二层,即中院。院西南有高约8米、长10余米的村墙。围墙将庄园围起来,有门通后山,中间建有门楼。

沿着石阶来到三楼上院,这是庄园的主屋。整栋大楼。坐北朝西南,5孔前为音窑,两侧对称双院,东西两端为拱形小院。穿过门口,西侧是厕所,东侧是书院。整个村落院落后面有一座城墙,中间有一座城门通向后山。

10.康湾湾庄园:

康湾湾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3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因背靠邙山,面临洛水,故有“金龟探水”之称。

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才、牟二黑)之一,规模较大。比山西的乔家大院还好。 19次。 2005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T所谓“康百万”,源于当时庄园主康应奎两次挂出“千顷良田”的金字招牌,田铺遍布八个县。分布于山东、陕西、河南等省,故称“亿”。

后来,慈禧太后逃离西安,返回北京时途经康店。康氏出资修建了黑石关、县城、官府和“龙宫”。窑”,花费银子超过100万两,并向青岩捐赠了100万两银子。慈禧说,她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康富翁。从此,“康万万”的帝号就流传开来。

康湾湾庄园临街建筑,依崖筑洞,环围围墙,临河设置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于一体,严谨严谨。布局和拉rge 规模。总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有院落33个,建筑53间,房间1300余间,窑洞73间。

分为村上主居住区、村下居住区、南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龙窝沟等十多个部分、金谷村、花园、酒店区。四合院建筑 基本上是典型的豫西两进院落。具有园林和衙署的一些特点。其各种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湾湾庄园为我们提供了贫困封建社会地产阶级命运的历史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古建筑的实物数据。其砖雕,呜雕刻、石雕深受各界朋友的青睐。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