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之所以名扬千古,是因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寺址原为唐代财主黄守恭的桑园。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9年)的一天,黄守恭梦见一和尚向他乞地建寺。黄不甘心放弃,便故意刁难。 :三天之内桑树能开出白莲花,我就给你一块地。没想到三天后,后院的桑树就开出了雪白的莲花。黄守恭深受启发,毅然捐地建寺。僧人光湖禅师负责主持修建该寺,并命名为“莲花至”。后改名“莲花寺”,又称“桑莲法界”。开元寺北长260米南高,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只有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宋元鼎盛时期,有寺庙120座,僧侣数千人。

开元寺是指二十六年全国各州县新建或重修的开元寺。唐玄宗开元元年(738年)。一组寺庙以当时的年号“开元”命名。这些保存至今的寺庙中,都已成为佛教界的知名寺院,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

藏经阁的故事?

泉州西街开元寺佛经阁的故事

泉州西街开元寺甘露坛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每只手都有一只眼睛。这才是真正的千手千眼殿内有楠木雕塑。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曾雕刻过这样一尊佛像,但楠木遭到白蚁侵害,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寺庙又请了一位师傅再雕刻了一尊,放到了甘露坛里,那个居然是放到了经阁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版本。

但是不要感到遗憾,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另一尊1398年的雕像,坐在千叶莲花台上,千叶莲花台,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六厘米的佛像,也就是说,这整尊佛像上共有1001尊佛像。 1398年的檀香雕塑至今保存完好,基本完好。这可以说是甘露坛的至宝。

千手千眼观音像隐藏在甘露坛后面的藏经阁内。这座藏经阁是一座仿自楼式的骑楼建筑。

贝卡利用这一点是在1924年,当时开元寺住持请圆应法师去鼓浪屿找三人出资重建开元寺。

其中,黄忠勋出钱将其改造成一座两层楼的梵子楼式藏经阁。楼下是僧侣念经礼佛的地方。上层藏有各版本经书3700多卷。黄秀郎出钱重建西塔,黄一柱出钱重建东塔。

就在这个项目启动之际,传来了开元寺桃树开出荷花的吉祥消息。

五朝福建王王慎之即位,称霸福建领土。这纯粹是偶然。因此,当他成为福建皇后后,便与佛结缘,发大信心,发大愿,皈依佛门。持之以恒的心态,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他先后放弃数百万美元修建大雄宝殿等建筑,并征集金银一万两,细磨成泥,请开元寺义应法师书写了两句金字和两句金字。银质大藏经,现在二楼还保存着书页残片。

此外还有元代如照法师血书的《法华经》和淡米尔文的《贝叶经》。

它们是中国珍贵的佛教经典。

此外,藏经阁还保存着从盛唐到民国时期的文物。其中有历代玉、铜、瓷、木等大大小小的佛像、菩萨、罗汉、天王、将军等32尊。明代张瑞图、现代弘一高僧等著名书法家的书法和木联也有收集在这里。

一楼大厅还收藏有南宋方钟12口。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购”的铁钟。鹿港郊区有46处与泉州进行贸易的商行铭文,是研究台湾和泉州经济史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