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的春节一般都是以祭灶开始的。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较大、流传广泛的习俗。以前,几乎每个厨房的厨房里都有一个“灶王爷”的雕像。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据《鲁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扫春节。尘俗。民间传说:因“尘”与“辰”谐音,新年扫尘有“除旧布新”之意,其目的是扫除一切晦气、晦气。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

3.关于腊月二十五迎玉皇大帝

旧俗认为,灶神升天后,天帝和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检验人间善恶的月份。它还决定来年的祸福,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祭祀它以祈福,这就是所谓的“迎玉皇大帝”。在这一天,你必须谨言慎行,努力表现好,才能赢得玉皇大帝的青睐,为你带来来年的祝福。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澡

在传统民俗中,洗澡、洗衣要集中在这两天,以祛除一年的霉运,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北京有句谚语“二十七可以洗罪,二十八可以洗掉马虎”。服用腊月二十六洗澡是“洗财运”。

5.腊月三十,除夕夜,人们贴门神、贴春联、守岁、放鞭炮、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

<除夕夜守岁是中国人的习俗。俗称“守岁”。年夜饭从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点灯的时候开始。有些人必须吃到深夜。据宗茂《荆楚年记》记载,吃年夜饭的习俗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守岁的习俗,既包含着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美好期盼。

6.大年初一的新年祝福正月

春节早上,开门时先放鞭炮,称为“开门爆竹”。鞭炮声过后,满地都是碎红,闪闪发光,如云锦,名曰“满堂红”。此时,大街小巷都洋溢着吉祥、欢乐的气氛。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也是每年不可缺少的习俗。春节庙会是最早的民间宗教仪式。庙会期间,僧侣、道士通常会举行“法仪”或“道场”,祭祀神佛。人们还要上香、礼拜、许愿、实现愿望、祈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摊贩和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很多历史悠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活动,如“庙会”等。n 舞蹈、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赛旱船等。

8.看社火

除了庙会之外,社火这一民间自娱活动也是历史悠久的一年一度的节日娱乐活动。社火起源于古代对土地神和火神的崇拜。她,大地之神;火,是火的始祖,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闻名的中国,土地是人的根本,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烹饪之源、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基于原始思维,古人认为火也有“灵”,并将其视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神物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