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午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庆祝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事传说众多,不仅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而且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名称。海关。主要内容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避午后,贴午后的叶符,挂菖蒲艾草,驱除百病。 、戴香囊、备甜酒祭祀、赛龙舟、比武离子和蝙蝠。 ,玩秋千,给孩子涂雄黄,喝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糕、咸蛋、粽子和时令新鲜水果。
豆娘:
旧时端午节妇女戴的头饰。多见于江南。有的地区也称建人。据说这东西起源于远古的步妖,据说是艾人的一种异形。 《清嘉录》引《唐宋遗记》云:“无论大江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极为巧妙。凡用丝、针做艾条者,或绣仙、佛、和、武、虫、鱼、诸兽、八宝、花卉等。绉蛛、凤凤、茧、虎、蜥、螳螂、蝉、蝎、葫芦、瓜、水果,颜色栩栩如生。添加横幅,宝藏封面已设计装饰着绣球花和数百个铃铛,或串串铃铛贯穿其中。它们被称为豆娘,是无与伦比的。” 。在中国古代,老虎被视为神圣的动物,相信它可以辟邪保平安。 《风俗》云:“虎为雄物,百兽之首,能食鬼怪,且……还能辟邪。”因此,民间常用老虎来辟邪,其中又以端午节期间的哀虎最具特色。艾老虎可以用艾条编织或切割而成,也可以将艾叶剪成老虎,粘上艾叶,戴在发际和身体周围。端午节佩戴艾胡作为装饰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陈元珪的《岁氏广记》引《岁氏杂记》:“端午节用艾草作虎形,大如黑豆,或剪彩以祭祀。”做一只小老虎,贴艾叶给它戴。王贻恭《端午帖》诗云:‘簪头艾虎辟邪,朝霞乘七宝车祥云。’另一清代富察敦冲《燕京年谱》云:“每到端午节,闺中的聪明人都会用丝绸做成虎崽、粽子……用彩色的线穿过,挂在发夹头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古诗云:“玉燕钗头轻于艾虎”,就是这个意思。”额头习俗可以驱除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画“王”字在孩子的额头上,一是用雄黄驱毒,二是用虎(“王”形似老虎的额纹,虎为百兽之王,故以虎代替)。恶。清代富察敦佐《燕京岁月》注释》:“每逢端午节,从大年初一开始,取雄黄和酒撒在小儿项圈、鼻耳之间,可避有毒物。”额头、鼻子、耳朵。除涂抹外,还可以涂抹在其他地方,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山西《河曲县志》记载:“端午节饮雄黄酒,涂于小儿额头、手上,和鞋底……据说可以治病延年。”
佩戴长命线:
端午节佩戴饰品。也叫延寿线、延年益寿。丝、延年线、长寿线、百索、辟病绍、五彩线等,名称各有不同,但形状和作用大致相同。端午节。可以挂在门头,万事如意挂在孩子脖子上,或绑在孩子手臂上,或挂在床上帐篷、摇篮等上,据说可以避灾、消除疾病、保佑健康。 、延长寿命。此类节日物品的形状大致有五种:简单的五色丝线绞成绳子,绑在手臂上;五彩绳上饰有金、锡饰物,挂在脖子上。五彩绳折成方形,装饰于胸前。人物身上系有彩色绳结;用彩色丝线绣出太阳、月亮、星星、黑色动物等物体,作为对长辈的致敬。这种习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在《风俗·无名》中写道:“午时,以彩帛缚臂,避鬼兵,使人不生病,不瘟疫。一人长寿,另一个将是一名士兵。”从此,这便成为一种习惯,直至现代。清代富察敦宗的《燕京岁食记》记载了当时的习俗:“每逢端午节,闺中巧者,必用苏罗做小老虎和粽子、葫芦、樱桃、桑葚等,线”。用彩线把它们挂在簪头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到了唐宋时期,朝廷甚至给大臣这样的东西,作为省钱的一种方式。据史料记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节时,朝廷曾赐百绳一轴。又在《宋史·礼记十五》中:“前一日,赐诸官金寿带、彩丝寿带,逢节佩戴。”
:
佩戴香包,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用五色丝线或用碎布缝制而成,内填香包。ces(由中药白芷、川芎、白草、白草、山柰、甘松、高本杏制成)。入),戴在胸前,香气芬芳。陈世良的《岁岁光记》引《岁岁杂记》中提到一种“端午,用红、白两色做成,如袋,彩线贯穿其内,抽动下,形似一朵花”。 ”还有另一种“蛤粉铃”。 :“端午节初五,把蛤蜊粉放在丝绸里,再用棉花装饰起来,像几颗珠子一样。让孩子们戴上吸汗。”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的东西几经变换,从吸汗的蛤蜊粉、辟邪的符咒、铜钱、驱虫的雄黄粉,到装满香料的香囊。制作日益精良,成为端午节独特的民俗习俗。艺术品。
佩戴香包是很有讲究的。为了宣传活动疾病和强身健体,老年人一般喜欢佩戴梅花、菊花、桃花、苹果、莲花、骑鱼娃娃、抱公鸡娃娃、双莲等造型,象征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孩子们喜欢鸟类和动物,例如老虎和豹子;电线杆上的猴子、斗鸡、兔子等,年轻人对佩戴香包尤为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恋人,热情的姑娘会精心制作一两个别致的香包,在节日前送给自己的爱人。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的香包,自然会引起周围男女的议论,称赞小伙子的心灵手巧。
忌五毒:
端午节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毒邪的日子。这种观念在民间信仰中一直传承下来,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习俗以求平安,避免灾难。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干燥,使人容易生病、流行病;再加上蛇虫泛滥,容易咬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就是为什么形成这种习惯的原因。
采药:
这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 《夏小正》记载:“这一天,贮药以祛毒气”。 《岁岁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氏记》失传文字:“五月五日,有竞采杂药”。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就有五月捉蟾蜍的记载,也是入药的。后来,很多地区都有端午捕捉蟾蜍的习俗。例如,江苏在端午节采集蟾蜍,刺破泡沫,制成中药,广告蛋糕。杭州人还把蟾蜍送给小孩子,说夏天可以降火、防疮疖。另外,第五天,将墨片放入蟾蜍口中,挂起来晾干,就成了蟾蜍片。将其涂于脓肿处,使其消散。这种捕蟾蜍入药的习俗源于汉代“蟾蜍备兵”的传说。又如湖北监利端午节“采百草”,这也是采集药材的习俗。端午节前后,药草的茎叶成熟,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因而形成了这一天采药的习俗。
木兰塘:
端午节沐浴兰塘,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老习俗。但文中的兰花并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一种,香气浓郁,可以煮着洗澡。《九歌·云中君》也有“浴兰汤出香”之句。 《荆楚纪年》:“五月五日,曰浴兰节”。 《五杂祖》记载,明代人们因“兰花汤不可得”,中午取五彩草刷洗沐浴。后来我洗澡时一般会用炒布丁、艾草等药材来洗澡。广东则用艾、香蒲、凤仙花、玉兰等花草;湖南、广西等地,将柏叶、雪花根、艾草、香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澡。无论男女老少,全家人都洗。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存在。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祛邪。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洒酒。 《荆楚实录》:“用菖蒲(多年生植物)l 生长于水边的草本植物,地下有浅红色根茎,叶形如剑,有花序花序。根茎可作香料、入药)或空心或刮片,服冷酒。”普酒芳香爽口,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昭哲《五杂嘴》朝:“也可饮菖蒲酒……与雄黄同饮。”明代冯应景着《月灵广义》:“用朱砂酒五日,辟邪解毒,用用酒染额、胸、手、足、心,就不会有蛇(古书上提到的毒蛇)的危险。还可以洒在墙壁、门窗上,以避毒虫。”这一习俗流传甚广。至今,在广西宾阳,端午节期间还出售袋装药材,其中有雄黄、大黄、丝柏、桃仁、香蒲叶、艾草人们用酒浸泡后,用菖蒲、艾草撒在墙壁、墙角、门窗上。 、床下等处,然后用酒涂抹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脐,以驱除毒虫,祈求孩子平安。另外,有的地区用雄黄酒粉在儿童额头上画“王”字,使儿童带有虎的印记,以求用虎辟邪。从健康角度来看,这些活动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与水和酒混合后洒在室内,可以消毒杀菌,饮用也有好处。
采茶、泡花草茶:
北方有些地区过端午节,采摘嫩叶、野菜叶,蒸干后制成茶。在广东潮州地区,人们下乡采药,泡凉茶喝。也不错为了健康。
悬艾、菖蒲、榕枝:
艾、菖蒲、大蒜被誉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又称“木兰节”,荆楚有采艾的习俗。采集艾草,必须在鸡叫之前开始。选最人形的艾草拿回来挂在门上。有的甚至把艾草扎成老虎形状,上面贴上艾叶。艾蒿、菖蒲等含有芳香油,与大蒜具有相同的杀菌作用。端午节期间,临近夏至。正是寒暑交替的时节。从饮食到穿衣和运动,你必须注意一切。保山县有句俗话:“端午未吃粽子,送不送冷衣;“吃过端午粽子,要冻三遍。”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认为疾病是鬼邪所引起的,所以,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以菖蒲为剑,艾条为鞭,大蒜为锤,又称“三兵器”,认为可以驱蛇、驱虫、驱病菌、杀妖。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或石榴、大蒜。通常将艾草、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上五瑞之首,象征着驱邪之剑,因其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视为“百阴之灵”,叶子呈剑形,可插放在门口可以辟邪。以前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来习俗引申为“蒲剑”,能斩杀万千煞气。清代顾铁青所著《清嘉录》有记载:“割蒲为剑,割荚为鞭,以桃梗、蒜为辅,悬于床上,皆为病房”。远离鬼魂。”晋代《风土志》中有“以艾作虎形,或剪丝带成小虎,以艾叶贴之,人竞割之。后来,菖蒲”又加之,或为人形,或为剑形,名普剑,以驱邪驱鬼。”
隐藏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是指带新婚或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简称“藏五”,又称“藏五”。 “臧端午节”。习惯上把五月五日视为端午节。月和凶日,很多事情需要避免,因为端午节有带女儿回家躲藏的习俗。这种习俗似乎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陆游《风岁》诗中有“阳强酒篮竞迎女,送鼓龙舟竞神”之句。 《嘉靖隆庆志》也记载:“召回出嫁的女儿,以庆节”。又《滦州志》:“新婚女子月末迎回家,谓之‘端午躲’”。
端午雨:
这是每年民间算命的习俗。人们相信,端午节期间如果下雨,就会不吉利;反之,则吉祥。这种共同的信念很久以前就存在了。陈元良《岁岁光记》引《岁元录》:“五月初五,若人揭医电影,就不会有灾难。如果下雨,鬼就会暴露药,人就会生病。这是闽中的谚语。”徐乐清的《辞云书》《李世州赋端午节》注说:“临川人说端午节下雨,意思是鬼与人会造成灾难。清代赵怀玉诗注也引用了“端午不下雨,年年有好”的谚语。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端午节》卷五。先秦古书《穆帝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沼泽。”先秦九部《湘君歌》中,“我乘飞龙北去”。今日,行至洞庭”。“石浅,飞龙婀娜。”学者们也认为“飞龙”是龙舟。《翔君》是一首描写龙舟的诗。湖南人骑划龙舟,将玉佩沉入河中(类似扔粽子入河),以悼念某个历史人物。这与“魂舟”与楚国《帛画人物玉龙》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相互印证。 《荆楚年记》记载:“五月五日,曰玉兰节。……这一日,有赛杂采药的活动。”
划龙舟时,会唱很多龙舟歌助兴。比如湖北秭归划龙舟时,就有完整的唱腔。歌词和音乐均取材于当地的民歌和口号。歌声雄伟,激昂,正是“互相举弓,讲和”的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端午歌。它是在四月龙舟下水后唱到端午节结束。演出内容有很宽。
自金代以来,舞钟馗和闹钟馗,以祈福过年,是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 2.杭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相传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谈》记载:唐明帝病近一个月,忽梦二鬼。小鬼偷走了皇帝的玉笛和杨贵妃的紫香囊,逃之夭夭。大鬼抓住了小鬼,割掉了它的眼睛,然后把它打碎吃了。大鬼道:“我是钟馗,武功不高,向陛下发誓,铲除天下妖孽。”唐明帝病愈后,召见画家吴道子,请他画画。根据梦中场景画出钟馗被擒的情景。鬼图是道子大笔一挥而出的。明帝一看,与梦中一模一样,心中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的画逐渐深入民间。钟馗的画大多是在五月端午节,或端午节前后几天画的。到了清代,江南、江浙一带的居民大多在农历五月的大门或殿堂上悬挂钟馗图一个月,以求驱邪纳祥。
以草打斗:
汉代以前没有以草打斗的说法。 (《历代流行事物考·尚秉和》)起源不明,但一般认为与中医的出现有关。远古先民为生存而奋斗,过着单调的生活。闲暇时,他们以斗虫、斗草、斗兽来娱乐自己。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后,每到端午节就成群结队地下乡采集草药并种植。解暑毒疫已成风俗。收获后,常常会举行比赛,以决斗的形式交换花草的名字。以多者胜,融合了植物知识与文学知识的乐趣;孩子们然后用叶柄互相钩、互相捏、互相拉。折断的就是失败者,再换上另一片叶子来战斗。白居易《观二戏》诗云:“终日玩尘,或斗草,其乐无穷。”
《婺源》云:“始于汉代。”据梁代宗闹《荆楚年记》记载:5月5日,天下百姓le一起踩了草地,还打草了。 《年华吉利》:“端午节结屋藏药,斗百草,裹五丝线。”
南北朝时称为“踩百草”,唐代称为“百草斗”或“百草斗”。 《刘彬彬家话》云:“唐中宗时,安乐公主与百草战五日。”到了宋代,则扩大到包括平日随时打斗。历代文人的著作中对此有不少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打斗素描》。玩法大致如下:比赛双方先采有一定韧性的草。 (罗兰案例:多为车前草,一种生长在马路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边。无茎,有许多细长须根;叶自根际生出,薄而纸质,主脉五条,边缘全缘或波状,或齿稀疏而钝,长可达15-30厘米。花绿白稀疏,花冠四裂,雄蕊四枚;当果实成熟时,它会像盖子一样打开,释放出四到六颗棕黑色的种子。其花轴较长,是除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形成“十”字形,用力拔除。坚持做下去的人就会获胜。
其他习俗:
端午节有射箭表演。 《晋史·李志》:“因晋朝风俗,须在地中栽柳五日左右,剥去发白。先让人驰骋。”马在前,马在后驰,无羽箭射之,断柳者,手接者然后放手是最好的。打破它而抓不住它的人是次优的。每次射箭,都要击鼓以壮元气。”明朝时,鸟是装在葫芦里射的。打马球也是端午戏曲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打马球。三国曹植《名都》中有句:“不断击土”。在唐朝长安,有一个很大的棍子。章怀太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盛况:图中20多匹马驰骋,马尾绑起来,头上戴头巾,脚穿靴子,手里拿着一个球,棍子一球一球地互相击打。
此外,北京还有参观天坛的习俗。第 2 卷《帝都风光略述》:“5月5日午前,人们入天坛避毒,午后行马坛墙下。吴江城内,有丝节角黍的习俗,也是角黍。无。上海还有一种钟馗比赛,男子打扮成钟馗,挥舞着剑,面前拿着纸棒,好像在喝酒。 ,然后他在仪仗队齐全的情况下走过市场。驱除邪灵。此外,端午节期间还有马戏和抢鸭子活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