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 一夫一妻制是哈尼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如果你抛弃妻子再婚,你必须向你的前妻和叔叔的家人道歉。历史上有堂兄弟姐妹优先结婚的习俗,但表兄弟姐妹不准结婚,同姓的人一般不通婚。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婚前谈恋爱。结婚需要双方父母的同意。如果双方相爱,就会请媒人包办婚姻。经女方父母同意后,小伙子到女方家参加生产劳动,喝订婚酒,择日结婚。结婚时,新郎家会组织迎亲队伍,新娘家也会有同等数量的人来送新娘。晚上,点燃篝火,青年男女聚集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叮叮当当,让夜晚热闹起来。新娘有“哭嫁”的习俗。婚礼当天早上,新娘、伴娘、儿媳妇聚集在新娘房里哭泣。已婚妇女到夫家后,向新娘传授礼仪、规矩;未婚姑娘们祝贺新娘幸福;新娘向他们打招呼。告辞,向长辈请教身世,祝女伴早日幸福婚姻。哈尼族允许女婿到家里来,而婚姻通常需要门当户对,所以大多数婚姻都是包办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婚姻中表兄弟姐妹优先的习俗已被消除。自由恋爱婚姻正在增加,包办婚姻正在减少。建筑房屋一般分为正房和有的还设有地下大厅,形成庭院。主屋为木框架结构建筑,石基土墙。屋顶覆盖着茅草或闪光。楼上堆放食物和蔬菜,楼下提供住房。左右耳廓用土打成平顶,作为干燥区,称为土掌室。如果孩子多的话,就住合适的房间。左翼是厨房。与正房平行的称为地厅,一般为茅草顶建筑。楼上堆放木柴、农具,楼下饲养牲畜。贫困家庭通常只有一栋茅草楼,楼上是人们生活和储藏粮食、瓜菜,楼下则储藏牲畜和农具。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大多数哈尼族我们住过瓦房,楼房楼房。服饰 哈尼族多穿自纺、机织、染色的布。纺线不需要纺车,也不占用特殊的时间。妇女们在去市场或上班的路上,用纺锤将棉花捻成均匀粗细的线。织出来的土布紧密、坚牢。哈尼族普遍喜欢用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纽扣上衣、大裤衩,头上包青布。妇女服饰因称谓不同而异:“好妮”女多穿粗肩衣,长及膝盖,下摆左右开至腰部,胸前镶有彩色滚边,肩膀上还有红色、黄色和绿色的缝线。图案系着筒裙;头带缠青布,绣锦线头带边缘及后缘有红、绿、黄色图案;未婚女子腰间系白色腰带,结婚后改为蓝色腰带,通常穿打底裤。 “碧月”妇女着长衣,下着自织染成的藏青色土布裙子。他们的帽子或头巾上镶嵌着银珠,脖子上挂着银链。他们喜欢戴流苏耳环和银手镯。未婚者头戴绿布帽子,腰系白色或粉色围裙;已婚妇女头上扎辫子,头上包青布。 “西莫洛”妇女穿着没有纽扣的黑色衣服,并被钉在成排的银色气泡中。她们腰间着白色短裙,头上缠着布,下着打底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除老年人仍保留原来的服装外,年轻人也逐渐换上现代服装。哈尼族礼仪非常尊重长辈。吃饭的时候,把做好的饭菜放在老人身边,让他先尝尝。孩子们要给老人倒酒米,并捧在手上。上山下田休息喝水时,老年人应先喝。人多的话,按年龄顺序喝。下班回来,晚辈要给长辈端茶、水烟。哈尼族热情好客。当他们在路上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时,总是微笑着打招呼,让路,并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有客人到家,全家老少都会起身让座,很快端上一碗“炖锅酒”。客人喝完酒后,主人会愉快地倒上一杯浓茶,尽情地交谈。用最好的饭菜款待客人。用餐时,先给客人倒酒,等大家吃完后酒倒完后,再为客人倒酒,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如意。逢年过节到哈尼族家里做客,主人会把雪白的糯米糕拿出来,在火坑旁烤至两面金黄、绽放,吹干净,端给客人。用双手。客人上路时,主人会送他到村边。禁忌 哈尼族过去相信火是家庭的生命。他们尊重火,必须长久保护火。每个家庭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坑。火坑里的火不仅要让烟花继续燃烧,而且每个火坑的用途也不应该混淆。哈尼族有很多禁忌,如孕妇分娩时禁止外人闯入家中;进村不准穿衣服;他们不允许使用三脚架在火坑里擦干鞋子;禁止砍伐“龙树”,禁止乱扔“龙树”内的污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