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恰逢重阳节,故称“重阳节”。汉中叶以后儒家的阴阳观包括六阴九阳。九为阳数,实九又称“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还有重九节、山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九”,农历九月初九,谐音“久久”,有长寿之意,因此这一天常常举行祭祖、敬老活动。重阳节与楚、清、盂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祭祖的四大节日。不过,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老年人,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长老节。一天。
重阳节习俗:
1.登高。有先登山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在这个季节登高望远,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强身健体、祛病健身的目的。早在西汉时期,《长安纪事》就有汉代人们在九月九日进京的记载。
2.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鲜花糕、菊花糕、五彩糕。制作方法没有固定的,比较随意。农历九月初九天一亮,人们就把一块糕点放在孩子的额头上,嘴里念叨着什么,祝愿孩子一切顺利。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重阳节特制的糕点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有两只小羊,符合重阳节(羊)的寓意。有的人还在重阳节蛋糕上插上小红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就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山茱萸。时至今日,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品种。各地重阳节吃的软糕称为重阳糕。
3.赏菊花。重阳节历来有赏菊的习俗,故古时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花月。节日期间举办菊花大会,人们前来赏菊。三国魏晋以来,聚会饮酒已成时尚,重阳赏菊赋诗。在古代汉族习俗中,菊花象征着长寿。
4。喝菊花酒。重阳节期间,我国有喝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以消灾祈福。菊花酒自汉代已有。魏朝时期,曹丕曾在重阳节向钟繇献菊花,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河南南阳山里的人们,因为喝了开满菊花的甘谷水而长寿。梁文帝所著的《采菊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朝露升起,露湿将菊珠吸干”。这也是采菊花酿酒的做法。直至明清时期,菊花酒仍盛行。明代高濂《尊胜八记》中仍有记载,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酒。
5、剥山茱萸。古代也盛行栽植山茱萸树的习俗,故又称山茱萸节。山茱萸入药,可酿酒,滋补养颜。唐代种植山茱萸、簪菊已十分普遍,山茱萸香气浓郁,有驱虫、除湿、驱风邪的作用,还可消积食、治病。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不幸多灾的日子,所以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山茱萸以辟邪、趋吉利。利斯也被称为“邪恶看守”
6.飞纸鹞。放纸鹞是惠州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也就是说,徽州民间庆祝重阳节的主要特点就是放纸鹞。这种做法不仅在徽州流传​​的民歌中有记载,光绪的《徽州府志》中也有记载。纸风筝现在也被称为风筝。风筝是五朝之后的名字。五朝以前,习惯上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鸢”。徽州的“纸鸢”显然保留了五代之前的古名,而且是一种“南北杂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