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和个体适应。
一方面,文化体系稳定;另一方面,其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变迁中遇到的阻力因素和原因,以及教育者应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克服阻碍文化变迁的阻力。
关键词:文化变迁、抵抗、行为方法、功能方法
文化进化论者哈丁认为,顽固的稳定倾向是各种文化的共同特征。然而,毕竟各种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与不变,这两个看似相反的事物,在文化体系中确实共存。在这一点上,林顿指出“所有文化,即使是最简单的文化,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一、文化变迁的概念
对于文化变迁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文化变迁是文化特征和文化模式的变化恩斯;有些人将文化变迁定义为由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引起的结构变化;有些人将文化变革解释为社会或群体的变革。大多数成员逐渐放弃旧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的过程。是社会变革,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重组。这三种观点存在一定差异,但并非完全对立。时代的不同,更多的是视角的不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任何文化的变革都不能称为文化变革。只有那些导致文化结构或文化模式发生变化、文化价值体系发生变化的方式,才能被视为文化变迁。 。
可以说,变化是所有文化的特征。文化变迁是自文化出现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时期,人们总是在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使自己更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文化变迁并不总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产生适应变化情况的习惯、习俗、信仰等。其预期目的与文化变革所取得的成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也就是说,在文化变迁过程中,文化常常会遇到各种阻力,影响变迁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文化变革的阻力来源
对于文化变革的阻力,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发生文化“突变”时,遇到的阻力比发生文化“渐变”时更大。这里所说的“突变”是相对于“渐变”而言的。为了一种文化l 系统,突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的深层次变化。它将对人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要充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需要付出情感、精神等方面的代价,因此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渐进的变化本身就是文化对环境、社会等的影响,调整过程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它遇到的阻力比突变少。
相对完善的文化发生变化时,会比不太完善的文化遇到更大的阻力。这是因为文化本身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种文化惯性,即文化保持其原有性质的倾向。文化惰性的程度取决于文化要素之间、层次之间、各种亚文化之间的逻辑一致性程度。文化越发达,逻辑上就越一致。其要素联系越紧密,其惯性就越大;反之,它的惰性就越小。
当文化价值观发生变化时,会遇到比文化的物质和制度方面发生变化时更大的阻力。自从美国社会学家乌格本提出了物质文化先进发展的思想。许多人类学家、文化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接受了这一命题,认为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以及制度文化的变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价值观的改变,涉及到人们的道德、伦理等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则更难以让人接受。正因为如此,价值观的变化往往不像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那样新旧的完全更替,而是新价值观与旧价值观的妥协混合。
三、教育中的阻力因素
从现有事实看或者说,阻碍教育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教育本身的保守性
教育系统往往会形成一个时空封闭的系统,主要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和成功。由于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将祖先继承的知识反复地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教育的重点是巩固现有的结构,促使个体按照现有的社会进行活动。其意义重大。这种惯性就是让-托马斯等学者所说的“死惯性”。教育体系本身趋于稳定和保守,这使得它在观念和行为上首先适应长期存在的社会要求,对变化的反应相对缓慢。 “对变革的某种抵制是所有教育制度的固有因素。教育制度的保守主义是自然的,不可能改变的。”应该说,教育制度的保守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保守性特征的体现。就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言,教育也
2 教育者未能提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变迁大多以教育者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为基础,通过其驱动和传播,其他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成员们才会注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但由于他们强烈的保守心理、自给自足和排外心理,以及对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他们会做出各种改革教育被搁置,难以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3 价值观与观念的差异师生之间的方面
在一些研究者看来,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差距。可能是对文化变革的真正阻力;换句话说。教师和学生虽然在地位低下等方面有很多差异,但他们的价值观应该是相同的,都是同一群体的成员。同一群体的归属感越强,接受再教育、重新调整思想和行为的机会就越大。
4 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等对变革的性质和意义缺乏一致的认识。
4、如何通过教学克服文化变迁的阻力
在看到上述阻碍教育文化变迁的各种力量的同时,我们其实对于如何克服这些阻力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障碍。知道。看到教育本身的保守本质提醒我们面对文化变革,要注意审视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开放的、接受变革的教育体系;认识到要改变文化,教育者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先改变人,后改变自己”的重要性;关注师生价值观“割裂”变革的危害,提醒我们师生在变革过程中彼此息息相关。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集体的力量,以所属群体的归属推动变革的实现;关注教育中各个群体的重要性,形成对变革的一致认识,提醒我们必须协调变革中的各个不同方面。力量使所有群体都能积极参与变革。
在阿迪为了克服变革的阻力,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以下帮助:(1)帮助学习者诊断阻碍变革的因素,使他们能够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外在世界,这些都支持新的变化; (2)帮助学习者在新的变化的情况下评估自己的潜力和弱点; (3)为学习者规划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在外部世界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帮助; (4))创造各种条件支持学习情境之外的改变; (5)帮助个人形成持续学习的体系,鼓励他们从不同的经历中持续学习。
人类学文化研究表明,行为方法与功能方法的统一才是教育克服自身障碍、促进文化变迁应采取的方式。在人类习得风俗、信仰、价值观等文化要素的过程中的习惯和行为。使用两种主要的文化学习方法。一种是行为方法,另一种是功能方法。当今社会,人们时刻都在接受新的信息。一方面,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变革。另一方面,文化内部也正在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许多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彼此对立或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强调用行为方法来实施教育,并不能使受教育者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现代社会,简单地用行为方法来进行文化教学。仅仅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而单纯采用功能性方法进行文化教学,很容易导致受教育者价值观的混乱。将两者正确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活动尤为必要。行为方法的传授给人以立足点;功能方法的教学。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元素,为己所用。两者辩证统一,不仅是文化发展和变革的需要,也是教学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