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习俗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新年,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初一,傣语称“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类似;第二天,傣语称“乃日”(空日)。第三天是元旦,称为“霸王马”,实际上是一年的开始。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挑水,去佛寺浴佛,然后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幸福。健康。人们跳舞d喊着“水!水!水!”,锣鼓声响彻云霄,福水四溅。场面十分壮观。
傣族民俗风情作文傣族民俗风情
[民族简介]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口为 1 0 2 5 1 2 8 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自治县。少数分散在其他县。
傣族与古代“百越”族关系密切。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信仰上座部佛教。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族家庭。不同傣族地区有四种不同的文字形式,即傣斯、傣那、傣旁、傣端。孔雀舞是傣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许多傣族村寨都有擅长孔雀舞的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民间艺人的精心创作,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孔雀舞。
[宗教习俗]
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佛寺的吸引力还在于戒律宽松,剃发不焚誓,还俗后可以结婚。在傣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男子必须脱离家人过宗教生活,成为受过教育的人,才有资格结婚。
按照傣族的宗教习俗,男孩满岁时七八岁,他必须出家并开始过宗教生活。女性虽然不以僧侣身份进入寺庙,但她们仍然是虔诚的信徒。送孩子去寺庙出家,是一件大事。全家人其乐融融,举行隆重的入庙仪式。孩子一旦踏入佛门,就会留在寺庙里,每天念经炼功,学习各种功课,不参加社会劳动,依靠群众过着出家的生活。完成作业后,可以出去走亲访友,但不要在外面过夜。按照自己的意愿,两三年后还俗。
[饮食习惯]
主食以大米、糯米为主。德宏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傣族主食糯米。通常将其捣碎并立即食用。民间认为,只有粳米而大米是现捣碎吃的,才能保持原来的色香味。因此,他们不吃或很少吃隔夜饭,习惯用手揉米饭。一切配菜、小吃均以酸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等;他们喜欢吃干腌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吃酸菜,是因为他们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物,而酸味食物有助于消化。日常肉类饮食有猪、牛、鸡、鸭等,不吃或少吃羊肉。生活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擅长制作烧鸡、烧鸡。他们还喜欢鱼、虾、蟹、螺、苔藓等水产品。用苔藓做菜是傣族的独特风味。熟鱼多制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另外,鱼还制成鱼糜(即烤鱼,捣成泥,拌香菜等)、鱼冻、烤鱼、白酱鳗鱼等。通常将贝壳和肉切成蟹酱,与米饭一起食用。傣族人民称这种蟹酱为“蟹南米布”。苦瓜是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日常蔬菜。西双版纳除了苦瓜之外,还有一种苦笋,所以傣味也带有苦味。比较有代表性的苦菜是用牛胆汁等食材烹制的牛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以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吃的昆虫有蝉、竹虫、巨型蜘蛛、田龟、蚂蚁蛋等。
傣族嗜酒,但酒精不断ent不高。它们是自家酿制的,味道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大叶茶,不加香料。饮用时,只需将其在火上煎至焦黄,冲泡即可饮用,味道略呈糊状。整天咀嚼槟榔,混有烟草和酸橙。
[婚丧习俗]
每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是农忙季节。傣族青年一般不谈恋爱,不举办喜事。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农忙过后,清凉的竹楼里,绿树成荫的田野边,热闹欢乐的包里,你会看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投掷场...图。傣族青年常常通过唱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和感情。他们以腼腆、不落俗套的方式回答问题和回答,而且非常委婉、简单、聪明。当一个年轻人和女人恋爱后,男方父母会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只要双方同意,父母一般不会阻拦。订婚后,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婚礼。傣族婚礼古老而简单。按照当地习俗,婚礼必须在女方家的竹楼里举行。 “扎线”仪式是傣族婚礼的主要内容。宽敞的竹厅内设有婚桌。桌子上铺满了芭蕉叶,上面有一顶芭蕉叶做的帽子,下面是一只公鸡和母鸡。桌子上还有红布、白布、蕉叶盒等。主礼人坐在婚桌的首座,亲朋好友靠近主礼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跪在司仪对面,准备接受洗礼。f“扎线”仪式。司仪致贺辞后,新郎新娘从桌上抓起一堆糯米,蘸上酒,撒上灰尘。随后,他们举手行礼,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仪式。然后,司仪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有的地方是红线),从左到右绕一圈,将线的两端放在桌子上,靠近新娘和新郎的肩膀。然后,用较短的白线将它们绑在新婚夫妇的手腕上。寓意着他们的灵魂和心已经连在一起,彼此相爱,永远不会分离。与此同时,坐在那里的老人也拿起白线,反复将线绑在新人的手腕上。并祝愿他们婚姻幸福。生了儿子,能耕田盖房;一个会编织和种植水稻的女孩诞生了……绑好绳索后d、桌上一只鸡献给正在读贺词的老人,另一只送给年轻人分享,希望他们早日找到。恋爱中的女孩。竹楼的另一头,主人摆出丰盛的菜肴,招待前来贺喜的宾客。新郎新娘举杯向宾客敬酒。这时,宾客们往往会提出各种问题,让新郎新娘现场解答。幽默的问答时而引发笑声,现场气氛异常活跃。婚宴期间,还邀请了“赞哈”(歌手)来唱歌。 “扎哈”包括男性和女性,大多能言善辩,通晓民族文化,善于表达情感。当《赞哈》达到高潮时,人们爆发出“噢!噢!噢!”的欢呼声。时不时地将婚礼推向高潮。
[建筑特色]
傣族曾居住在竹屋里建筑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式。传统的竹楼都是用竹子和茅草建造的。竹楼是以粗竹或木为柱子,上下两层的吊脚楼式建筑。下层周围没有围栏,专门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草杂物。上层由立柱支撑,距地面约5米。铺设竹板,极其灵活。建筑物周围有竹栅栏。有的竹篱笆编织成各种图案,并涂上桐油。屋顶呈四坡形,上面铺有稻草排。竹栅栏将上层分成两半。内室是一家人睡觉的卧室。严禁外人进入卧室。外间比较宽敞,有正房和小房。火坑。它不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做饭、取暖的厨房。楼门外有一条走廊,一侧有木梯,另一侧是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满了盛满水的罐子和器皿。进屋脱鞋,赤脚踩竹席,是傣族的习惯。时间一长,竹席就会变得有光泽。傣族人民喜欢有专属的庭院。当他们的孩子长大结婚时,新的庭院就会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竹建筑也随之演变。许多竹建筑不再完全是竹结构。
[服饰特点]
傣族妇女的服饰是世界上最美的。它犹如孔雀开屏,色彩斑斓,美丽动人,令人叹为观止。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根本不夸张。傣族妇女普遍身材苗条、清纯和精致的脸庞。它们外表雍容华贵,雍容华贵,故有“金孔雀”之称。她们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特的服饰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锦。傣族妇女普遍喜欢穿窄袖短裤和裙子,以充分展示苗条的身材。上穿白色或深红色内衣,外穿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排扣、双排扣,颜色有深红、淡黄、淡绿、雪白、天蓝等多种,现多用乔其纱、丝绸、亮纱等材质缝制。 。窄袖衬衫紧紧地包裹着手臂,几乎不留任何缝隙。很多人也喜欢用肉色的布料来缝制。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到袖子的。前后衣襟长度刚好齐腰,紧紧包裹住身体。 ,然后用一条银带将短发系起来有袖衬衫和裙子,并穿与脚踝等长的裙子。腰部纤细,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服饰充分展现了女性胸、腰、臀的“三围”之美。另外,所用面料柔软,颜色鲜艳明亮。无论走路还是做事,都给人一种雍容大方、洒脱优雅的感觉。感觉。傣族男子一般着双翻领或大翻领小袖的无领衬衫、长裤,头上缠白、绿、朱布。有的戴毛线帽子,显得聪明大方。傣族人民,无论性别,外出时总喜欢肩上背一个用棉布制成的挎包(通帕)。该挎包色彩鲜艳,款式古朴,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个模式都包含特定的ic内容,如:红色和绿色是纪念祖先;孔雀图案代表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族禁忌】
外地人忌骑马、赶牛、挑担子、披头散发入村;进入傣族竹屋,必须在门外脱鞋,轻轻地走进屋内;不可以坐在火坑上或火坑对面,不可以进入主人的内室,也不可以坐在门槛上;不准在火坑上移动鼎,不准用脚踩火;在家中吹口哨或剪指甲是禁忌;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在枕头上;晾晒衣服时,上衣要高处晾,裤裙要低处晾。进入佛寺必须脱鞋,忌触碰小和尚头颅、佛像、长矛、旗帜等一系列佛教圣物。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