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东方人追求味道,西方人追求营养。而且,西方讲究理性的饮食观念。食物无论色、香、味、形,都要有营养,注意一天应摄入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使味道一样,你也必须吃——因为它有营养。你对西方饮食文化了解多少?让我们来看看!

注重营养,这种饮食理念与整个西方哲学体系是一致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原理。事物的原理往往是形而上的原理。形而上学原理相互一致并形成形而上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了活力,使其实现了自然科学、心理学和方法论迅速发展。但在其他领域,比如饮食文化,这一哲学命题却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宴会上,可以注意餐具、用料、服务、食材的形状和颜色;但无论多么奢华、多么高端,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只有一种味道。 ,一点艺术都没有。作为一道菜,鸡肉就是鸡肉,牛排就是牛排。即使有组合,也是在盘子上完成的。一盘“法式羊排”,一面是土豆泥,旁边是羊排,另一面是煮青豆,几片西红柿就做好了。颜色上对比鲜明,但在口味上,各种原料却相互独立又和谐。各有各的味道,简单明了。

由于中西哲学的差异,西方人在饮食上看重科学,科学意味着健康。摩擦。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标准。吃饭就像给生物机器添加燃料,特别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种无机元素是否搭配得当,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这些营养物质是否能被食用者充分吸收,是否有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饪中的主要问题,菜肴的色、香、味都是次要的要求。即使是在西方第一美食大国法国,虽然其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与我们相似,但在营养问题上,双方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西餐注重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提供餐食和冷饮,冷酒中还加了冰块。一旦味觉神经蔓延到舌头表面被冻住,味觉敏感性大大丧失,逐渐无法辨别味道;血牛排、白鱼、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的豆类,白水煮的土豆,有“味”而无“道”。这些都反映出西方人对品味的忽视。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证明了这些人对味觉的无知,不是“味觉之知”的客人!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吃生吃的蔬菜,不仅有西红柿、黄瓜、生菜,还有卷心菜、洋葱、绿色蔬菜。鲜花(西兰花)也是生吃的。因此,他们的“沙拉”就像一盘兔子饲料,让我们很难接受。西方人的饮食讲究科学、营养,所以整个烹饪过程都严格遵循科学标准。从纽约到旧金山,牛排的味道都是一样的,牛排的配菜也只是为了西红柿、土豆和生菜。

此外,标准化烹饪要求调味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此外,1995年《海外文摘》第一期发表的《吃在荷兰》一文也描述道,“荷兰的厨房配备了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和刻度锅,香料架上排列着大小整齐的菜肴。十种调料瓶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

除了西餐中的少数汤菜,如俄罗斯红菜汤(罗宋汤)外,各种肉类和蔬菜配料都放在一锅里,除了煮,主菜里的鱼是鱼,鸡肉是鸡肉,蜗牛是蜗牛,牡蛎是牡蛎。所谓的“土豆烤牛肉”,就是烤牛肉配煮熟的土豆,绝对是不是土豆和牛肉在一个锅里煮的组合。甚至连调味料,如番茄酱、芥末酱、柠檬汁、伍斯特酱,都是新鲜添加的。这些都体现了“西方讲求区别”。

由于西餐制作的标准化,烹饪已经成为一项机械化的工作。老人在肯德基炸鸡时,一定要按照菜谱去配料;油温和炸鸡的时间也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厨师的工作就成了一项极其单调的机械工作。他就像自动化装配线上的工人。工人甚至可以被机器人取代。此外,西方人吃饭的首要目的是吸收营养。只要营养达标,其他都可以忍受。于是,今天的牛排土豆,明天的牛排土豆,厨师以对食客不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套路。这项工作当然一点也不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