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饮食禁忌和待人接物的规则
1.蒙古族饮食禁忌
1.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首先,任何已经变质、被污染或以不卫生的方式生产的食物或饮料都被认为是不干净的食物,不应该吃。其次,凡是被偷、被抢、被骗的食物或饮料,都被视为来历不明的肮脏食物,忌讳食用。第三,任何小气而导致别人贪婪的饮食都会被认为是被别人的贪婪所污染,应该避免。 -2。免食的禁忌——蒙古人把奶类食品称为“免食”。忌讳扣留牛奶桶及其他盛有牛奶的容器,否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行为;忌有意无意地洒牛奶,否则会受到上天的谴责。忌将牛奶和肉类放在一起,以免串味。污染乳制品;加工食用时忌添加盐、碱等调味料或在乳制品中添加洋葱、大蒜、蔬菜等,否则会被视为错误的制作和食用方法。 3、红色食物的禁忌——宰杀羊时,严禁擦脖子,必须从羊胸处杀羊;切肉时,禁止乱砍,必须按接缝剔除;切肉时,禁止把骨头刮干净,必须留一些肉;烹饪时禁止用大火炖肉,这样会破坏肉的营养成分。上菜时,禁止将刀和肉放在一盘中。刀应放在另一个盘子上。给客人递刀时,禁止刀尖朝向客人或刀刃朝上,刀刃朝下,刀尖朝内;吃刀片肉时,禁止一人食用,且必须同时食用。与大家分享。 4、饮酒禁忌——蒙古人特别忌讳给客人倒开水,而应奉上奶茶。忌用陈水或浊水泡茶。泡茶宜用新水或清水。吃完肉不喝汤就离开餐桌是禁忌。喝完汤后就应该离开餐桌。在长辈和父母面前喝酒是禁忌。饮酒前应获得许可。未举行萨查仪式时饮酒是禁忌。给儿童饮酒是禁忌。敬酒时应站立,用右手敬酒。接酒时,应起立,用右手接。 2. 待人接物的规则。见面时,即使是陌生人,也要打招呼。当你见到你的同龄人或熟人时,你通常会问:“Saibanu”(你好)。如果你遇到长辈或第一次见面的人,你应该说你“你好”。问:“Tasibainu”(你好)。热情好客(无论相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人家里做客,必须尊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坐在火炉周围的地毯上。然而,主人的住处却在灶的西边。主人不坐时,不准随便坐。客人通常都想喝主人提供的奶茶,不喝就显得不礼貌了。如果主人请你吃乳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果不方便多吃,就吃一点。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贵礼仪。敬哈达时,送礼者应跪拜,双手捧住,递给对方。受礼者也应低头双手接受或鞠躬让送礼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达他的谢意。蒙古族行事规矩,尊老爱幼。去蒙古包里的牧民家里,见到老人要打招呼。不要从老人面前经过,不要坐在老人身上,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坐。称呼老人时,应称呼“您”。不要用“你”来称呼他们,不要直呼其名。看到牧民的孩子,不要大声责骂,更不要打他们。不要在家人面前谈论孩子的身体缺陷。对孩子友善和充满感情被认为是尊重父母的表现。
民族概况]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不。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传说丰富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一直过着“逐水逐草”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踪迹,因此他们被称为“草原的骄傲之子”。蒙古族科学文化事业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他们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学艺术方面,“好力包”是蒙古族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而莫里努琴则是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江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地区。 “Mengwu”是“Mong”一词最早的中文翻译。“乌利亚”,最早出现于唐代。“蒙古”原本只是蒙古部落之一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地区的部落,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了民族名称,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学,蒙古族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分为内蒙古语、卫拉特语、马尔胡布里亚特语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以畜牧业为生。马奶酒、手工马奶酒——剁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最爱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每年的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正是酿造马奶酒的季节。三位蒙古妇女将马奶储存在皮袋中并搅拌。几天后,乳脂被分离出来并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蒙古人民酿造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和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方法,还出现了酿造浓烈马奶酒的蒸馏方法。经过六次蒸煮的奶酒品质上乘。马奶酒性温,具有散寒、舒筋、活血、健胃的功效。被誉为紫玉髓、元玉髓,是“蒙古八宝”之一。 “手烤肉”是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羊剖腹,剥去外皮,去掉内脏,洗净,去掉头、蹄,然后将全羊切成大块,煮沸。放入白水中,水开肉熟时捞出,放在大盘子上。上桌时,大家拿着蒙古刀,切成大块吃。因用手吃饭而不用筷子而得名。给客人倒酒、吃腌肉,是草原牧民表达对客人尊敬和爱戴的方式。当踏上草原,进入蒙古包时,好客的蒙古人会把酒倒入银碗或金杯中,捧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以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他们的感受。我自己的诚意。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房屋的称呼。 “包”在满语中是“家”、“房子”的意思。蒙古包古称“穹庐”、“毡帐”或“蒙古包屋”。蒙古包呈圆形,大小有大有小。较大的一间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的也能容纳10多人。蒙古包的搭建非常简单,通常是在有适宜水草的地方。先根据蒙古包的大小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的圆圈架起“花”(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辫子编成)。 ,然后将“uni”(一根长约3.2米的柳条)放在上面,将“hana”和“uni”连在一起围成一圈并扎起来,然后放在毛毡上,用羊毛扎起来绳子坚持住,你就完成了。一家牧民可以在草原上安家落户。蒙古包搭好后,人们就对蒙古包内部进行装饰。铺上厚地毯,放置家具,并在周围挂上相框和海报。现在蒙古包里已经搬进了一些家具和电器,生活非常舒适、愉快。蒙古包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方便。搬迁很容易。架设时,Hana 可以被拉开形成圆形墙。拆卸时,Hana 可以向后折叠以减小其尺寸。也可用作牛车或马车的车板。一个蒙古包只需两头骆驼或一辆两轮牛车即可运输,两到三个小时即可搭建完毕。蒙古包虽然看上去很小,但是蒙古包内部的使用面积却非常大。另外,室内空气流通,光照条件良好,冬暖夏凉,不怕风雨,非常适合经常迁徙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点]
首饰、袍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大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等材质制成。蒙古族男子身穿长袍、围裙,女子袖子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乎与蒙古族有相似之处。p。女人喜欢穿三件不同长度的衣服。第一种是袖子长至手腕的汗衫,第二种是袖子长至肘部的外衣,第三种是直排闪光纽扣的无领背心。引人注目。
【民族禁忌】
蒙古人骑马或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应避免快速骑行,以免惊扰兽群;如果门前有火或悬挂红布等标志,则表示该屋内有病人或孕妇时,禁止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拜佛的方向;禁食自死动物肉、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忌红色、白色,办喜事忌吃红色、白色。避免黑色和黄色;避免烘烤脚、鞋、袜、裤等。在火盆上;参观寺庙经堂、坛堂时,禁止吸烟、吐痰、触摸法器、经书、佛像、大声喧哗。在修道院附近打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