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喜欢山西的旅游资源吗?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吗?)
山西省位于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峨的太行山为天然屏障,与河北省毗邻;西、南以黄河为峡谷,与陕西、河南两省毗邻。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着、冬夏温差大、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山高水秀、沟壑纵横的地形条件,使山西河流众多。地理地点连接东西部,是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中华文明古老,山西风光秀丽”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山西名山大川星罗棋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北岳恒山是五山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黄河壶口瀑布是继黄果树瀑布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芦芽山、骊山、蟒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色各异。山西的旅游业日益繁荣,山西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面貌。
山西省所辖城市地理位置都非常有发展前景,但就山西省所辖城市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而言,我个人认为是大同、阳泉和晋中。大家不妨来分析一下。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可在京津冀一体化中举办一到两所全国性大学,提高城市的知识文化水平,拉动经济和旅游发展。几年的跨越式城市建设,也让大同在气候、能源、交通、水资源、土地资源、人文旅游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举办一两所大学的能力和优势。无论是从道路规划,还是绿地、公共场所的建设,我们都能感受到大同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丽。
我们来看看在阳泉。阳泉市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阳泉”。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这是一座山青水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城市。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煤炭仍然是阳泉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成为众多外商投资的重点。 。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娘子关、藏山、大千温泉、翠峰山等风景名胜日渐闻名全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也在全面发展,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最后我们来看看晋中。晋中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这个城市有很多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建筑、金钟桥故居等众多著名景点。该大院直接毗邻太原,优先享受太原这座经济发达、福利丰厚的城市。现在来看,太原向南发展是必然趋势,晋中部分县已纳入太原经济圈发展区。晋中市是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也是山西省铁路、公路枢纽之一。便利的交通为晋中经济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山西旅游资源优缺点靠谱
山西文化旅游很靠谱。山西文旅集团的口碑一直比较好,工资也可观,集团内同事关系融洽,而且是国企,一切都稳定有保障,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选择。
山西文旅集团(全称山西文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重点国有企业(国企)。成立于2017年8月,主要从事酒店管理、景区开发运营、智慧旅游。投资运营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地产、投融资等业务领域。
3.山西文化旅游资源山西是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古代皇城、佛教寺庙、石窟古迹、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教道教圣地、险要关隘、革命文物、历史遗迹等,从北到南,一线全省,形成山西古今景观。两者都具有丰富的色彩l 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古代地面建筑70%以上位于我省,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119余处。著名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和中国五山之一的北岳恒山;新洲旅游区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氏故居;太原旅游区晋祠、晋中平遥古城、昔日晋商府邸;临汾旅游区尧庙、洪洞县大槐树、广胜寺、蓟县黄河壶口瀑布;郓城旅游区解州关皇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迎婴塔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现状9月15日,往年山西旅游职业学院返校时间一般为8月底至9月初。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回归时间将会有所改变。此外,出于防疫需要,山西旅游职业学院今年极有可能采取分批开课的方式,避免学生大规模聚集。最终时间表请关注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官网发布的相关信息。
5.山西旅游资源丰富吗?现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山西这座城市。一方面,古代先民除了发展城市的政治功能外,还建造城市、发展城市。客观来说,他们玩的是对城乡人民商品交换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保护了城市的工商业,促进了城市人口群体的形成和形成。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向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这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城市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城市逐步成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
人文历史文化古迹,山西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所以我们回去开发旅游资源,因为它有它的优势。这里应该有当地的传说或者故事。这可以吸引人群。
这将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地方。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在城市中留下了一系列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一直留存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不仅具有考古文物价值,也成为我们追寻先人足迹的极其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旅游资源是城市的孪生兄弟。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
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引文)
1.山西省旅游资源特点
(1)自然旅游资源基础雄厚,但空间组合较差。
山西自然风光优美,主要由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动物资源等组成自然景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粗犷而丰富”的风景特色。已开发的名山有五谷山、恒山、鹿崖山、灵空山、绵山、骊山、老顶山、灵帝山、瓜山、天龙山、五老峰山等,还有大同火山群,其中包含近30座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的火山。它们保存完好,是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最突出的天然水资源是大河、泉水和瀑布。著名的有黄河、汾河、桑干河、壶口、娘子关瀑布、汤头温泉、七村、墩村温泉、夏县温泉等,位于运城盆地的运城盐地不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丰富,也是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湖泊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个山西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研究基地和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博物馆,还可以作为未经人工雕琢的稀有自然旅游资源。
但从空间分布来看,山西众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于远离城镇的地方。资源组合较差,相对集中的景点较少。另外,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降低了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无法延长其生命周期。这不仅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尘土飞扬。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存在不少“养在闺中,无人知晓”的情况。
(二)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资源相似性较大,吸引力相对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国内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都是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占70%以上。它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价值35处,全国保护文物名列全国第三位。有省级重点保护古迹300多处,县级保护文物2000多处。因此被誉为“中国地面历史博物馆”。大部分文物、纪念碑、壁画和建筑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革命地区。目前,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大部分已开发成为瞻仰、祭奠、纪念先烈的重要场所,成为山西省特色旅游资源。
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是不断发展的遗产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山西有许多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寒食节、天苍节、油糕节等民俗节日;剪纸、面塑、皮影、人体戏、民歌、地方戏、社火、灯会、庙会和丰富的地方特产。 ,汇聚成山西民俗风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村落、乔家大院、河边村等三个民俗博物馆,分别反映了全省南、中、北地区不同的民俗特色。
从总体评价来看,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在全国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北京的故宫、西安的长城和秦女。此类资源具有高度垄断性,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相似,具有显着的宗教特色。全省有寺庙、殿堂、道观3000余处。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旅游活动水平。 (3)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协调良好。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特点l 原因,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背景。在特定环境下,两者紧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旅游目的地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综合组合,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的奇妙风光,还可以通过一景一地的旅游观光,达到考察研究、探寻古老奇观、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中,除一口瀑布外,其余四处宗教建筑、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风光秀丽,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业。资源的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效益丰富了旅游项目的内涵,这是山西旅游资源开发非常有利的方面ment。
2.山西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从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角度看山西旅游客源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市场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度假、休闲、运动等专业化旅游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对山西国际旅游业更是不利。山西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度假、休闲、娱乐、购物、探奇、探险等各类特色旅游活动的需求。国际旅游需求趋势不断变化。虽然近年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相关部门开始开发多个旅游度假区,但从建设情况来看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需求和区位条件来看,山西短期内不可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观光旅游成为居民消费热点之一,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民更高的收入。 1996年,国内旅游区接待游客达6.4亿人次,旅游总产值达1600亿元。而且,国内旅游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国际旅游业的产值。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950-10.3亿人次。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山西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靠近东部沿海地区,“临水楼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国国内旅游业正处于以观光为主的发展初期。也就是说,现阶段居民的出行需求目的地一般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区和文物古迹。这对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山西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发展机遇。
(二)从客源市场看山西旅游业现状
首先,山西国际旅游在全国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国际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总体呈增长趋势(表1)。 1980年至1996年16年间,全省共接收70名境外游客6600人次,年均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0.4%。旅游业作为创汇产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从全国国际旅游发展形势来看,山西国际旅游产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不含重庆)、自治区(不含台湾)中,1986年至1996年,山西省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比例一直徘徊在第24位至第28位之间。 1996年大幅增长时,排名第26位,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份。其次,国际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1988年,国际游客在山西停留天数为1.43天,人均购物消费26元(人民币及外汇券)。 1996年增至2.8天,但人均日消费仍低于河南、陕西等周边省份。旅游产品销量低是影响山西省旅游业外汇收入低的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与国际旅游市场相比,山西国内旅游市场相对活跃,并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表2)。 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不足400万人次。 1996年增至1318万。回笼货币量是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和30%。国内游客人数及出境金额货币超过新疆,江西、吉林等省份接近福建、黑龙江等省份,这说明与国际旅游业相比,山西国内旅游业在全国仍具有一定地位。
3.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发展及问题
(一)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发展条件
从山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范围分析,由于具有国际吸引力导向的国际、国家级资源较少。目前仅有五台山、义口瀑布、大同云冈断崖、解州关帝庙、恒山、应县木塔等景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力。但这些资源缺乏北京故宫、长城、西安太武、广西桂林等国际知名景区。一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仍待开发正在开发中,短期内难以吸引大量国际游客。相对而言,山西的旅游资源包括国内和省内的旅游景点服务,特别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五老峰风景区、骊山自然保护区、黄崖洞风景区、关浔风景区,目前虽然很难吸引大量国际游客,但可引起国内及省内大中城市游客的兴趣,开发国内旅游潜力。很大。
从旅游区位条件看,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带,位于京津、西安三大旅游热点与中原地区(洛阳、郑州、开封)之间),这对于山西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首先,由于缺乏便利的国际运输港口和发展水平,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从入境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来看属于劣势。 1995年境外游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74.2%的访华游客只游览1-3个城市。华北地区,北京、天津、西安和中原地区是国际旅游热点地区。 1996年,这些地区的境外游客人数北京为218万人次,陕西为51.04万人次,河南为24.2万人次,山西仅为9.6万人次。由于缺乏与这三大旅游区竞争的高度垄断的旅游资源,山西只能定位于上述旅游区的分流区层面,且分流区市场规模较小且不稳定。预计这种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际旅游业的发达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达水平和外向型经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而重,以及山西“煤炭省”对旅游资源形象和游客心理的影响,也成为山西发展国际旅游的限制因素。
其次,对于国内旅游客源来说,由于国内旅游的主体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边有京津、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大城市、济南,城市化进程迅速。山东、河南两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太旧高速公路的开通、风陵渡、太阳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设以及后西、后岳铁路线的正式通车,山西与京津、河北、沙恩西和河南都有明显改善。目前,太原至原平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形成京津冀至晋东的旅游环线。京津冀地区游客利用周末前往山西旅游成为可能。因此,山西近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开发周边地区的客户市场。与南方的旅游资源相比,山西的旅游资源具有南方所没有的雄伟深邃、崎岖险峻、惊险刺激的特点。而且,很多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都是避暑、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可以作为山西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旅游市场的有利条件。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首先,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很大盲目性。旅游项目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指引。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通过集资开发的旅游项目逐渐增多,说明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低”的行业特点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兴趣。政府和公众。但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科学分析和认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盲目性。一些项目重复性较强,质量品味低,不适应市场需求。比如前段时间全国掀起的“人造景观热”,就波及了山西各地。许多地方的人造景观在内容、形式、制作上显得粗糙、混乱,经不起推敲。使游客感到困惑和提不起兴趣。无味。此类景点可能会暂时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不会长久,造成财力的浪费。另外,由于许多人工景观往往依附于原有的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了原有资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省旅游部门迫切需要理顺管理渠道,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和综合论证,真正立足长远,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视角和系统的视角。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其次,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管理机制不顺畅,存在缺乏统筹协调,存在多方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风景旅游区可设有五个同级但互不隶属的管理机构,即风景管理局、文物局(治理)、宗教事务局(司)、旅游局和旅游局。地方政府。由于管理体制不同,投资重点和利益也不同,导致景区在投资和建设方面无法协调。例如,彝口风景区是全国40佳风景区之一。瀑布由风景区局管理,投入大量资金。 “旱地划船”和清代长城均由文物局管理。他们认为只是一般文物,不注重开发,所以用于景区建设,一直没能车整体同时开发,影响了景区的价值。这种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状况严重困扰着山西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其次,各旅游区之间缺乏跨区域联系和协调,导致旅游区之间盲目竞争。同时,难以形成畅通的旅游线路,这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极为不利。
四.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旅游区域开发仍处于生成性发展阶段。根据经验,现阶段旅游业的重点举措是丰富景区结构、加强景区建设。具体发展策略如下:
(一)采取不同区域发展方式按照择优、保重点的原则进行模型设计。
由于区域开发旅游资源的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采取“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的方式。因此,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选择项目投资时,首先应在一些资源质量高、旅游基础好的地区实施择优发展战略。山西每年可动用的旅游发展资金约2000万元以上。这些多渠道资金要集中用于支持重点景区建设,综合分析研究,统筹规划、统一布局。从全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看,以大同、扬州、太原、临汾、运城为主体的八大旅游区格局已初步形成。形成的。每个旅游区的资源丰度和发展水平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旅游策略。资源开发模式:
1. “单一腹地”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的地区,只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开发一两个场地价值高、水平高的旅游景区,把几个旅游点的集中开发作为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通过自身开发能力的增加和完善,带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单一旅游中心——腹地体系的蜘蛛网结构。比如吕梁旅游区地处吕梁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刚刚起步。未来,要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风景区作为重点投资开发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扩大影响。将与不远处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发,两者旅游规模的扩大将带动梁旅游区的旅游发展。
2. “层次序列”开发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游区是旅游资源价值大、开发程度高的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形成一个或几个多层次的旅游中心,而这些中心旅游景区在区域内建立起来,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它对旅游区的功能、规模和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这些旅游区的资源开发应立足中心旅游景区。在不断完善中心景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潜力大的旅游资源作为二次增长极,逐步形成旅游中心——二次旅游。中心——在旅游腹地形成网络状的通道空间结构,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忻州旅游区,五台山风景区是忻州的一级旅游中心。区内其他旅游景点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尚未达到五台山那样的旅游规模。今后,除了继续开发五台山山顶、开通和改造台怀镇至五台山顶的道路、完善各山顶的服务设施外,还要加快观雁山—芦芽山景区的开发。地区及代县。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与五台山风景区的联系,形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大旅游圈,推动新洲旅游区迈向更高水平。
3. “多核共生”发展模式
在一个旅游区内,有多个特色各异、规模相近、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各个旅游景点应得到充分利用。中心景区的功能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多元旅游中心—腹地网络型中心集合,共同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例如,郓城旅游区区内就有许多较高级别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风景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李(山)云(孟斯)韩)自然保护区。这些旅游景点已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力;其次,近年来与河南省共同开发的“黄河游”项目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因此,运城旅游区要继续完善“黄河游”、“关公故里游”等项目,大力开发五老峰风景区、骊山自然保护区的观光、避难、疗养、科考旅游,恢复永济鹳鹳。阙楼、唐开元铁牛阁、顺都平坂古城;加强各中心景区合作,开发循环旅游线路,共同开发国内国防旅游市场。
(2)选择目标市场,根据市场开发资源、建设设施。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要立足市场需求,遵循一定的市场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市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运作。因此,目标市场的正确定位是旅游资源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山西来说,与国内旅游相比,国际旅游发展短期内仍面临各种困难。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比国内旅游收入更多的成本。因此,未来山西不应再以国际旅游为主,而应从实际出发,将重点转向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国内旅游为主体,重点发展大众旅游,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旅游形式和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国内游客的宣传推介,为广大大众旅游者提供便利的旅游条件,同时时间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国际旅游,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稳定发展。笔者根据山西省旅游资源现状、旅游业基本运行情况以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山西省旅游业的目标市场定位应该是:以国内旅游为主。以国内旅游为主体,逐步培育进入国际市场的配套条件,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
6.山西富含哪些资源?山西煤炭资源最丰富。
近年来山西煤炭资源
< p>以采矿、钢铁冶炼为主导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焦炭产量居全国第一,生铁、粗钢、钢材等产品位居全国前列。
由于去年需求激增,供给缺乏弹性,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以山西吕梁低硫主焦煤价格为例,2021年初为每吨1480元,随后上涨至每吨4100元。 10月以后,价格开始下跌。去年年底价格仍为2350元/吨。
7.山西旅游资源丰富吗?知乎标志的颜色及含义(标志主体部分采用蓝、绿、橙、红四种颜色)饱和色调,通过颜色渐变和叠加,寓意山西旅游资源的丰富< /p>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