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侗族现居住的少数民族地区都称其管辖地区为“东”或“西东”。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有编号。该地区的一些村庄仍被称为“洞”。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他们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侗族”。截至1990年,侗族总人口为251.401万人。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的一支)。远古时期,侗族先民原居于广西梧州。后来,一部分人东迁到了贵州、湖南;一部分人东迁到了贵州、湖南;其他人则迁往广西并在那里定居。 12、13世纪,部分江南汉人因战乱迁入侗族地区;在14世纪大量汉族农民从江西迁入; 14世纪末,侗族地区驻军,士兵大多是江西汉人。上述移民和驻军大多后来融入侗族。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族。分南北方言区,但差别不大。如今,大多数人都会说汉语,有些地方还全面讲汉语。侗族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 1958年,他们根据拉丁字母设计了书写方案,但没有实施。现在他们基本上都用中文。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尤其是女祖先“萨姆”。每个村庄都有一座“萨姆神庙”或祭坛来祭祀她。有些地方受汉族影响,至今仍信仰如此我汉神。相信灵魂不朽。佛教也传播,也有尼姑寺院,但信仰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传入,但信徒不多。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素有“诗歌之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山歌、芦笛舞、侗戏、斗牛等都是侗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
侗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行歌、坐月子,婚后有“不出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互动,来访的男青年大都以此为荣。年轻人走的时候,每人都提着一盏灯笼。谁晚上挂的灯笼多,说明谁的女儿优秀,父母也很自豪。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唱对歌最后的歌曲来表达他们的爱。男士穿双排扣或右前襟衬衫,戴大头巾;妇女穿大胸无领上衣、百褶裙、腰带和打底裤、发带、长辫子。主食以稻米为主,山区多吃糯米。他喜欢喝酒,喜欢酸辣口味。油茶、生鱼、酸菜鱼是自食、待客的最佳佳肴。大部分地区的侗族人民过春节,有的地区选择十月或十一月的某一天“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是祭牛节。节日期间,让牛休息,并提供鲜草、糯米等食物。新食节一般在七月举行,向祖先献上新米和新鱼,祈求五谷丰登。老人去世后,男人必须剃光头。男女都要用水清洗尸体,然后穿好衣服他们的嘴里含着银,以避免被铜或铁附身。服丧期间,应忌荤、荤,以尽孝道,葬于地中。经济上以农业为主,以种植水稻为主。还有一些林业,出产的杉树非常有名。民间工艺比较发达,如鼓楼、风雨桥等都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共同建立自治州,分别建立三个自治县,与苗族、瑶族、壮族共同建立各民族自治县。

---------------如果您想了解更详细的信息,不妨前往http://www.dongz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