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历史悠久。近年来发现的傣文史料记载了古代傣族先民购买的历史文物。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史籍中就有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汉代称“滇越”、“山”;唐代称“金牙”、“阴牙”、“黑牙”、“紫牙”;宋代称“金牙”、“白夷”;元代写为“白衣”,明代写为“分衣”。清代以来多称“排衣”。
但以上都是其他名字。至于自称的傣族,则一直称其为“傣”。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的关系,起源于古代的“百越”(“百越”)。

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先秦之前,“百越”族分布于长江东南沿海广大地区,今浙江、福建及两广西部,至云南及东南亚北部。区。
他们以“断鬃纹身”为俗,但都是杂居,“各有种姓”。 “掸族”是“越人”的西支,又称“滇越”,位于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西南部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及其他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物,近年来,在泰国的班清、北碧、黎府等地,从当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了傣语各民族的祖先。古代的族群居住在从四川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云南东部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和印度马尼波沿岸的广大弧形地区。即中国云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以及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邦的广大地区,然后逐渐向西南迁移。
他们是最早种植水稻和使用犁的人。

傣族与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民族,与古代“百越”同源。他们有“纹身、剪发”的共同习俗,但又相互混杂。 “傣族自称“傣族”,各地称自己为“傣端”、“傣友”、“傣幽洛”等。“傣端”(即白傣或水傣),主要居住在金平县

西双版纳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男孩到了七八岁,就必须进入佛寺出家几年。三五年后,即可还俗。这是上乘佛教的戒律,世世代代都必须遵守。僧侣脱离俗世,可以谈情说爱,壮乡唱起“三月三日” 说到“三月三日”,云南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理白族的节日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1、居住在老挝的傣族泰鲁人,与泰族(泰族,泰国的主体民族)同属一个支系,有历史文化渊源。他们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也与其他国家很接近。主要民族为泰国和老挝。傣族人口115万余,主要聚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沅江等县,少数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