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风情:

1.顺百家宴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元宵习俗。它起源于最初的“拜春祈福”,后来发展成为部落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宗旨是“聚集亲人,商议宗事,祈求丰收,保平安”。始于北宋,至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相传南宋时期,三奎镇张寨村的先民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亡至此。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张家的祖先都会一起喝团圆酒。

2.太公节

太公节在文成县南田镇举行,浙南人民尊称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主要是家庭祭祀,偶尔也有公共祭祀祭祀是地方政府的祭祀活动,是历史悠久、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3.陈石石的信仰习俗

陈石石的婆婆名金谷,又名静谷,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临水村。他生来聪明,从小就学会了奥秘。他出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正月十四日,故名陈师师。她生前因消除妖魔、保护百姓、生儿育女而被尊奉为女神。

温州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喷粉一般在每年的二十日或祭灶前后进行。家家户户都选一个吉日,把门、院子、椽瓦、沟渠都打扫干净。扫帚必须用长杆绑在扫帚的各个角落和边缘建筑物。 ,把各处都刷干净了,把所有的器皿都洗干净了,准备干干净净地过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久不食二十四餐”之说。如今,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腊月“掸灰尘”的习俗仍沿袭,全市开展以扫尘为中心的清洁卫生活动,迎接新年。新年。除夕之夜,家人欢聚一堂,吃酒宴,或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吃饭,开怀畅饮,称为“年酒”。因为除夕夜是新旧岁月的分界线,吃分岁酒就意味着在这一夜将新旧岁月分开。所以,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都应该尽量让这顿饭吃得丰盛。温州人们吃“年夜酒”很有讲究,又称“年夜饭”。吃饭时最要注意的就是吉祥。宴会上一般用十个朱砂高大的红碗,盛十种凉菜,称为“十全”。除了鸡肉、肉之外,还要有花生(叫结)、柑橘(叫吉祥)、鲤鱼(叫跳龙门)、豆腐(叫屋子干净)等,而且每碗都要有切成薄片的圆形。上面放一个胡萝卜头以示恩惠。另外,中间的主菜一定不能缺少芋头和鱼。在温州话中,芋头同音“余”、“余”,寓意着吃了芋头,来年家里收入就绰绰有余,你也会逐渐富裕起来。吃鱼还象征着“年年有余”。餐桌上的第一道菜一定是年糕,寓意“年年有年”最后一道菜一定是“八宝饭”,象征着“发财致富”,开门关门。大年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争第一。整个城市充满了鞭炮声,象征着辞旧迎新,带来新的生活。寓意吉祥,俗称“迎新年”。还有“开门迎春”的传统,一般先放一束小鞭炮,称为“百子炮”,然后放两枚大鞭炮。放鞭炮,大鞭炮只放三轮,意味着可以解除一年的疫情灾难,迎接新年,要求三轮声音都响亮清亮,才是最吉祥的。 . 人们相信,越早开门越好。寓意今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愿发财,种田的人都有好收成。有的地方,开门炮时还念念有词:“开门,放炮,财富来了,幸福来了。”一般鞭炮的外皮和内皮都是均匀的红色,燃放后纸花满地,鲜艳夺目。整个大厅如云如锦,充满了吉祥色彩和欢乐气氛。每到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称为“过年鞭炮”。纸袋拜年 按照旧俗,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的时间一般是从初二到初十,或者延长到正月十五。去亲戚家做客,一定要带礼物。前20世纪50年代,礼物比较简单,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大枣、红糖、柿子等,用特制的草纸包裹,用红纸封口(有的还加花边字样庆贺新年),所以被称为“纸袋”,又名“高包”、“红包”。拆开的礼物大约是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要看亲戚的情况。在老南货店里春节期间,很多人买红包,从12月20日开始,晚上9点前,店员就忙着包红包,一直到深夜,每人晚餐还可以有一碗芥末青年糕。生意好的话会安排到元宵节过后,有的店只在红包里放了20多个红枣,说来搞笑,经过东家、西家、西家之后,然后是楠家……,最后,袋子破了,袋子里的红枣被孩子们挖出来,摸着吃。有时只剩下一张,而且还在送。来来来,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