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环境:
大同古城经历了2400多年的春秋。早在战国初期,这里就已成为赵国的重要军事要塞。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大同从平城县崛起为北魏都城。从四世纪末到五世纪末的近百年间,它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里也是各民族杂居、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地方。区域。当时的大同空前繁荣,人口超过百万。从唐代到明清,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大同几度更名。直至辽崇熙十七年(公元1048年),最早叫大同,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时期,大同也是辽、金两代的都城(西京)和明、清两代的军事中心; 2、历史文化: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推动中华民族融合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它是都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盛唐;它是佛教中国化、佛教政治化、本土化的先行者。变革始于平城年间;是古都艺术的新典范。无论是北魏的云冈石窟,还是北魏的华严寺、善化寺辽金时期,都是杰作,创造了大同模式;大同也是军事防御的前沿。大同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的古都、艺术之都、佛教之都、军事之都、一体化之都、维新之都。
3。大同影视文化
2011年3月,经大同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大同影视文化产业园和魏都影视基地。大同影视文化产业园占地5000亩。园区包括:室外景区、摄影棚区、工厂区;文化产业区、出版产业区、教学培训区、会议展览区、版权交易区、国际交流区;行政区、商务办公区、生活区、外交公寓。进驻园区的影视公司和剧组可从剧本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全部在大同完成。魏都影视基地就是大同古城,面积3.28平方公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古装电影拍摄基地。从建筑规模和建筑利用率来看,魏都影视基地是全球最适合拍摄古装电影的基地。影视基地; 4、风俗习惯:大同的民俗风情与整个汉族的民俗习惯是一致的,也有因大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自己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

大同的民俗风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第一类是一年一度的节日。目前,这种民俗大多被留下和传承,特别是春节期间,节日连绵不绝,从腊月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第一年的d。此类民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如元旦、元宵节、2月2日、清明节、4月8日、端午节、6月6日、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等。各种民间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如正月拜年、贴对联、杂耍等。

第二是婚姻。大同地区的这种民俗在旧社会更为复杂,如结婚典礼、订婚、大礼、上头、做爱、回乡时男女互送“八字”,现在这些习俗很多都已经取消了,但仍有一些旧的婚礼习俗被延续下来。除了婚礼仪式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婚姻的细节,比如称呼新娘家为“门内”、宝宝结婚、婚姻交换(两个家庭交换男女)等

第三类是生育。大同的民风民俗与关内及中原地区基本相同。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有一整套的民俗,如洗婴儿、送牛奶、送喜面、挂长寿锁、庆满月、庆百岁等等。

第四类是长寿。大同地区的民俗也十分重视人们的生日,如十二岁生日锁环,过生日,送寿桃、面,喝寿酒,文人墨客还送寿联。到了晚年,提前制作寿衣、长寿材料等。

第五类是丧葬。大同民俗中,此类民俗最为复杂。人死后,从入棺时算起,棺材要放在棺材里五、七、或九日,包括参拜、吊丧、设灵堂、行孝,或报丧、报庙、持口、引魂、安葬尸体。尤其是在哀悼期间,大同地区还有许多精美的民俗风情。

第六类是交往礼仪。现在大同这样的民俗已经不多了。旧社会的结婚、宣誓等民俗如今几乎已经绝迹,但日常的社交礼仪却显得比旧时代更加文明。

七是服装。大同的服饰和民俗风情具有特别明显的地域特色。塞北地区气候寒冷,服饰与中原、江南地区差异很大,以皮衣最为常见。近年来,大同流行反古饰品潮流。

第八类是食品。这种福大同的习俗大多与节日有关,并且与大同的食物种类有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同火锅和大同刨面最为有名。

大同的民居、器物等其他民俗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