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婚礼习俗和习惯有哪些?
贵阳风情
九江戏
贵阳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地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苗族的“四月八日”,布依族的“三月三日”、“六月六日”、“跳间”等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寻找良缘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在民族节日、聚会、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地方戏曲、芦笙舞、赛歌、赛马、斗牛等有趣、有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民族风情浓郁的乡村的婚俗、酒规、丧葬等也将让游客大开眼界。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些民族节日,一定能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6月6日
“6月6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是贵阳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来自贵阳市及周边各县的数万名布依族群众聚集在美丽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乘游船、吹木叶,唱着山歌,享受着节日。男人和女人借此机会表达对亲人的爱。关于“六月六日”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布依族姑娘绣了一幅青山秀水、鲜花盛开、芳香四溢的图画。魔鬼看到这张藏宝图,顿时起了疑心,前来抢夺。女孩和村民们苦战了七天七夜,但由于实力悬殊,六月初六,藏宝图即将落入恶魔手中。女孩急得把地图扔给我飞到空中,藏宝图化作了花溪的青山秀水。恶魔被俘虏了。愤怒化为一堆岩石,沉入花溪河底。从此,为了纪念这位创造了花溪美丽山河的布依族姑娘,每年的六月初六,人们聚集在花溪河畔载歌载舞,以示敬意。久而久之,“六六”歌谣节已享誉省内外。
四月八
“四月八”是指贵州、湘西、桂北地区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壮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和其他地方。传统节日。每个地方的节日内容都有所不同。其中,贵阳市苗族的“四八”庆祝活动是规模最大、场面最隆重、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每年农历初八农历四月,来自贵阳市及周边县区的苗族群众身着民族服装,聚集在贵阳市中心的喷水池周围。他们吹笛子、唱山歌、跳苗族舞蹈,庆祝传统节日。关于“4月8日”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主要是为了纪念“四月八日”埋葬在今日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习俗。如今,贵阳的“四月八日”已成为贵阳及周边地区苗族、布依族、侗族、壮族、水族、仡佬族、汉族等民族的狂欢节,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典。文化。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也以此为契机,通过深情的歌舞寻找亲人。
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乐器n 簧片乐器。大的一尺多,小的一尺以下,管数多达10管。至少有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色可声音可以是有力而深沉的,也可以是清脆而高亢的。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不仅将芦笙视为本民族的代表,而且将其融入到舞蹈、音乐、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蹈中。芦笙舞也很盛行。芦苇舞歌曲有数百首,舞步一百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十多个。这些舞步节奏快、粗犷、热情。男子吹芦笙,女子跳舞,或男女自奏、跳舞。有些舞步融入了苗族武术动作和高难度杂技动作,深受人们喜爱。芦笙舞已成为贵州人民不可缺少的活动喜庆节日。
斗牛
贵阳郊区农村的斗牛并不像西班牙人与牛的斗牛,而是牛与牛之间的一种悠闲的娱乐活动。斗牛的时间是农历六月至八月插秧后、收割前。主要发生在高坡乡、孟官乡。当地人把即将参加比赛的大牛称为“巴郎”。为了祝愿巴郎胜利,本村及外村的亲朋好友请巴郎主人喝酒,称为“喝巴郎酒”,意在使他强壮。开幕当天的“踏场”,为牛群之间的激战拉开了精彩的序幕。铁炮声响起后,巴郎的牛头上绑着红布,背着亲友送的一张床单,走来走去。被人们包围的竞技场。由于村里的人牛也不少,也到了田里,所以唢呐高亢,鞭炮齐鸣,气氛十分热闹,场面极为壮观。随后村长致辞,然后从牛背上取下礼物,游行结束。斗牛正式开始前,必须征得两位牛主的同意,方可相互碰撞,各施其招。如果两头牛的力量相差很大,较弱的一头很快就会倒地或逃跑;如果两头牛势均力敌,胜负难分,直到你喘不过气来。这时,一位管理牛的专家登场,用绳子、竹竿等物体将两只牛拉开,防止人员伤亡。斗牛场通常设在四面缓坡、中间平坦的地方,人们很容易观看。
花灯
花灯是贵州民间举行的一种歌舞娱乐活动。正月十五晚上,挂彩灯,进行此项活动。民间称其为“玩灯”、“唱灯”、“舞灯”或“花灯”。民间有过年习俗的谚语叫“三十夜火,十五夜灯”。灯笼大约在明朝初期,由留在贵州驻军、耕种的江南和中原军士传入贵州。到了清朝,灯笼在贵州已十分流行。民国时期,灯笼流传到贵州大部分乡村城镇。贵州花灯包括花灯歌舞和灯戏(戏剧)两种艺术形式。灯歌舞(俗称“地灯”、“锣鼓灯”或“锣鼓”)和鼓”等)比较简单短小,没有戏剧性的情节,主要用来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道理。表演时,演员一手执扇、手帕,边唱边舞,歌舞结合,有时还包括押韵诗句(俗称“画诗句”)、对唱、轮唱、齐唱、合唱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