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每年农历6月25日,是白族盛大的“火把节”。这个节日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夕祈求丰收的节日。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门口都会竖起一支小火把,每个村口都会竖起一个或几个大的公共火把。火把高五英尺。上面插着红、绿旗,上面写着“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吉祥大字。火把点燃后,村庄被照得亮如白昼。然后,各村的人们举着小火把,绕田地走来走去,烧灭害虫,祈求丰收。

“三月街”又称“观音节”。相传是观音开辟了这一地区,使这里“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观音的功绩,人们定下这个时间聚集到这里。 《三月街》ev此次活动在大理市西部苍山脚下举行。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0日举行。那时,白族人民来这里唱歌、跳舞、演戏、赛马,举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随着历史上白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盛事逐渐发展成为各民族的物质聚会,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会议期间,街道上人头攒动,堆满了各种商品。人们在这里自由买卖。农民们用挖出来的兽皮、药材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解放后,这次聚会已成为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物质交流和文化体育表演的聚会。为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和物质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之中白族除了上述的盛大节日外,还有许多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节日。这些节日与汉族的风俗习惯大体相同。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云南洱海沿岸白族都会举行传统的戏海活动。相传,洱海里曾经有一条凶猛的大黑龙,年年兴风作浪,给百姓带来麻烦。聪明的白族人雕刻了一条黄木龙,放入洱海与黑龙决斗。两条龙在洱海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白族群众聚集在岸边,为黄龙欢呼。黄龙打累了,就伸出头来,大家都把馒头扔掉了;当黑龙伸出手的时候一开始,大家都扔石头。于是黄龙越战越强,而黑龙却又饿又累。他浑身被咬伤,仓皇逃到了漾濞河。从此,海水漏出,一切归于平静。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年的这一天,白族人民都会身着盛装,撑着花伞,乘船或步行从四面八方赶来,到海边游玩。出海游玩的日子,洱海白帆点缀,岸边挤满了人。人们只吹唢呐,唱“大本曲”,跟着曲子跳舞,跳王鞭,跳鹤舞,其乐融融。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活动举行。龙舟一般是由洱海的大型木船改装而成。长约十米、宽约三米的船帆上,挂着红色和绿色。用灯装饰。桅杆上系着五彩缤纷的“三级连排”大桶,上面还系着锣。尾舵上有松枝,船舷上绘有叱咤风云的“黄龙”和“黑龙”,中间镶嵌着一面圆形“镜子”。随着一声号角,各村的龙舟开始竞渡,人们齐唱赛龙曲,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云南各民族对于火把节都有自己独特的传说。大理和昆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模糊了火把节的起源,但“星会节”一词也揭示了火把节的起源和深厚的文化。

火把节与一些人对火的崇拜有关。族裔群体。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火把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民族举办火把节的时间不同。大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创造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有的民族又称七星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节日”。火把节一般在农历6月25日举行,也有6月24日举行的。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其中,谚语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记载保留了关于火把节起源的重要信息,与《玉溪志》、《鹿泉县志》、《东溪县志》的记载一致。火把节提供了重要线索。彝族地区被誉为“火之乡”。彝族能歌善舞,他们保存着祖先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乐舞。火把节习俗中形成的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歌曲、传说甚至史诗表演,也是“人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