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苗族、瑶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哪些?
白族
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房屋多采用“三坊一影壁”或“四合一五天井”的布局。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山墙画等装饰艺术。门楼通常用泥塑、木雕、绘画、石雕、大理石屏风、凸瓦、青砖等装饰,形成棱角飞檐。花穗精致,斗拱重叠。它们雄伟、稳重、美观,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偏爱白色。他们的房子整体颜色是白色的。白族传统服饰的颜色也是白色,白色被认为是高贵的。大理地区男性多穿白色对扣夹克,内搭黑领夹克;海东地区男子多穿皮领短呢袄,或几件皮领或缎领袄,俗称“三滴小”,腰间系腰带或绣花。嘟嘟,穿着蓝色或黑色的裤子。妇女着白色上衣,下穿蓝色、红色或黑色背心,腰系绣花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通常是蓝色的。女孩用红绳子扎起辫子,然后在头上缠上一块彩色的布带。雷白色的流苏在她的右侧脑袋上飘扬,尽显她的魅力。
大理白族非常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口井,一家有几盆花”的说法。女孩的名字大多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白族特有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节” ”、“奔珠节”、“蜀海节”等盛大而丰富“三月街”,还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等诸多节日。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br>“猛”、“大木”、“大吉”。他说有几种情况。一种按颜色称为“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其一是根据服装的颜色或种植的农作物而被称为“红苗”,如“高原苗”、“八寨苗”、“姜苗”等;其三是对他们的侮辱性名称。旧时统治者称“生苗”、“熟苗”、“麻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广西苗族占5.5%苗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占广西人口的1%,在广西各民族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汉族、壮族、瑶族。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北部、西北、西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壤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类木材和土特产,并保持着灿烂纯朴的民族传统
苗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姑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当属苗年了。
各地庆祝苗年的时间不同。融水、三江、龙胜地区的苗年一般为农历十一。苗年盛大、热闹。除了祭祖和宴席之外,还有各种活动。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熬夜。吃完
“穿越地球的晚餐”(这是苗家人和祖先在海底共享的团圆饭)世界)和庆祝新年,人们开展各种
活动。祭龙潭、祭田娘娘、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大主题。
过年期间,苗族吃的食物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糕、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物叫“辣椒骨”,又香又好吃。辣可以增进食欲、驱风散寒、预防和治疗感冒。是苗家常见的食品,也是招待客人的上佳佳肴。
瑶族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目前云南省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锦屏、马关、富宁、文山、马六甲等地。ipo、丘北、原阳、绿春、红河等地。此外,还有少数分布在勐腊、京东、江城等地。历史上,瑶族、苗族血缘关系密切,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武陵蛮”部落。隋朝前后,居住在现在湖南、湖北地区的瑶族、苗族已分为两个民族。明清以后,云南瑶族分别从广东、广西、贵州迁入文山。后来又迁往红河流域、墨江、勐腊等地。云南许多瑶族不仅能讲本民族语言,还能讲汉语、壮语、苗语,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过去,瑶族在居住、服饰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林地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同名。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特色,特别是在男女服饰方面。瑶族妇女擅长刺绣,裙子、袖口、裤脚上都绣有精美的图案。头发用细辫子缠绕在头顶,周围环绕着五色珠子,衣裙从颈部到胸部绣满了色彩缤纷的图案。男子喜欢盘发髻,用红布或绿布包头。她们身穿无领双排扣长袖衣服,衣服外面挂着白布“马甲”,下着长裤大裤衩。
瑶族男女到了十五六岁,就要把花帽换成头巾,这标志着他们的身体已经成熟。男孩到了十六、十七岁,必须要举行“多杰”仪式,具有帕萨仪式的性质。ge。为了弘扬“十诫”,一些瑶族村寨特意请来老艺人唱歌,教育年轻人不奸淫、不偷盗、不奸淫、不偷懒,还要勤奋学习、上进、尊重他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瑶族结婚、恋爱自由,婚礼也比较节俭。兰印地耀有在家娶新娘的习俗。
瑶族的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连节等,其中盘王节(又称达努节、瑶年)最为盛大。节日。瑶族人民喜歌,每逢节日或喜庆的节日,都会唱出嘹亮动人的歌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