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格县达玛乡有几个村庄

阿木拉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地区德格县辖月巴乡阿木拉村。东邻夸乡,南接白玉县。西邻登龙乡、达马乡,北邻马尼甘格乡,与省级新路海自然保护区相邻。占地面积35915.41公顷,核心面积18499.82公顷。距县城100公里,距国道100公里。 317号公路全长70公里,没有公路。最高海拔5819米,最低海拔3600米。青藏高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分布着川西云杉原始林和杜鹃、高山柳、锦鸡等灌木,当地气候温暖湿润,不严寒,植被茂盛。相对丰富,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使得阿穆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具有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是这里的主要保护对象。还有白臂鹿、藏原羚、藏羚羊、岩羊、马熊、雪豹、马麝、兔猫、猞猁、金雕、秃鹫、须兀鹫、藏雪鸡、血雉、岩鸽​​等。其他外来物种。动物和珍禽方面,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余种,二级保护动物35种。

阿木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整个景区就像一块绿色的地毯,草原辽阔,树木茂盛,溪流潺潺,雪山环绕,宛如人间仙境。

由于保护区远离交通,当地小气候适宜。它是其中之一纯原始生态区少有,有云杉、冷杉、柏树、三针、高山柳、蓝花、黄花等。植被资源有颖、虫草、贝母、红景天、雪花莲等。从月坝乡骑马沿着崎岖的山路上山谷,伴随着清脆的马铃音乐,沿途或崎岖或美丽的风景会刺痛你饥饿的眼睛,让你惊叹不已。

2.德格县普玛乡

多普山谷海拔4500米,位于甘孜州德格县麦苏工委境内,金沙江支流麦曲河一线,距德格70公里县内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35种。

已有不少旅游探险家和专家学者一致描述过多普格欧被称为“绿叶”,而当地人则形容多普沟的颜色随季节而变化。这条沟渠被视为塔加穆朗山的边缘。普玛、达玛、月巴被视为神山三子。圣山永远保护着他们的孩子,孩子们依恋着圣山,孝顺着圣山。麦曲河、定麦公路和两侧茂密的森林形成的50多公里长的生态大峡谷,是绿叶的叶柄。叶柄贯穿约巴、达马、普马三个行政乡镇。春天,桃花、梅花开在叶柄上迎客,花香扑鼻。杜鹃花在夏季盛开,令人心旷神怡。秋天,林间尽染,火红的霜叶点缀在松柏之中,显得色彩斑斓。冬天,只有苍松翠柏,叶柄青山完好无损,冰下碧玉般的溪流潺潺流淌,在宁静中等待又一年的七彩花开。成群的鹧鸪、锦鸡、松鸡、野兔不断出现在森林中。你还会遇到鹿、岩鹿等路人。

3.德格县有哪些乡镇

马尼甘格乡位于草原边缘,靠近雀儿山。是川藏线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当地居民的贸易中心。主要有新路海风景区(藏语称玉龙拉措,是四川最大的白鹿唇自然保护区)、雀儿山(川藏线最高最险的雪山)风景区、附近的阿苏草原。景区、德格县、甘孜县等都是背包客最向往的地区。

1.新路海位于德格县雀儿山麓,川藏公路,距甘孜县城98公里,距德格县城100公里。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处15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川湖。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雪融补给,湖尾流出的溪流是措曲河的源头之一。新路海的藏语名称为玉龙拉措,“玉为心,龙为倾,拉措为圣湖。相传是西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英雄格萨尔的爱妃珠穆。来到湖边,一路上,她被美丽的湖山和幽静的环境所吸引,在湖边徘徊,再也没有回来。她对美丽河山的心仍然沉入海底。后人为了纪念珠穆,将其命名为玉龙拉措。

4.德格凑乡nty

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全县面积25191平方公里。是四川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全县辖22个乡镇,人口10.2万人。距省会成都1070公里,是四川省最偏远的县。石渠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至沙鲁里山莫拉山段,西北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濒西藏河。达县隔河相望,东南与色达县、德格县毗邻。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520米。

5.德格县有多少个村庄

江阳卓玛素有“莫”之称世界上没有美丽的女低音。她的歌声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她的原名是张文秀,祖籍是永川。她的祖父张学红是永川区中山路街道的瓦字子村人,张学红1937年离开永川,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藏族妇女结婚。他们生了五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张家全是江阳卓玛的父亲,在五个男孩中排行老二。后来因其母亲藏族姓氏,故取名江阳卓玛。

6、德格县有多少个行政村?国际贸易通道是西南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名称。这是一条世界上最壮观的自然风光和最神秘的文化的独特旅游线路。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C文化遗产。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盛于唐宋,盛于明清,最盛于二战中后期。茶马古道分为川藏和滇藏。它连接四川、云南、西藏,并延伸到各地。丹麦、尼泊尔、印度至西亚红海和西非沿岸。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崖州边茶的原产地雅安,经大尖路(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到达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4000公里。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与内地联系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茶马古道在云南和西藏大致形成于公元六世纪末。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经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到达拉萨。有的从西藏转口到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的重要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特的商品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历史悠久。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里,在滇川藏“大三角”的丛林和草原上,一条神秘的古道绵延盘旋。这就是“茶马古道”,世界上传播文明文化最高的古道之一。其中,丽江古城拉市海附近遗址、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古镇、祥云县云南驿遗址普洱市的安提、那克里是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由于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糌粑、牛奶、酥油、牛羊肉是藏族人的主食。高寒地区,需要消耗高热量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热又干。多余的脂肪在人体内不容易分解。茶不仅能分解脂肪,还能祛燥除热。因此,藏族人长期生活在西藏,形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并不产茶。内陆地区文职和军事征战需要大量骡马,但供大于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境地区盛产优良马匹。作为一个由此,茶马互补贸易——“茶马互市”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境地区生产的骡子、毛皮、药材等,以及四川、云南及内地生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等,就往来于各地。横断山脉山高谷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源源不断地流淌,日益繁荣,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是指唐宋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茶马交流所形成的重要交通路线。具体来说,茶马古道主要分为南北两条路,即滇藏路和川藏路。滇藏公路从这里开始滇西洱海产区,经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至义藏地区。川藏路从四川雅安产茶区出发,首先进入康定。从康定开始,川藏公路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自康熙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到达昌都(今川藏公路北线),再由昌都通至义藏地区;南线从康熙出发,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今川藏公路南线),再由昌都通至义藏地区。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只是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认识和理解。茶马古道的鼎。事实上,除了上述主线之外,茶马古道还包括几条支线,比如从雅安到松潘甚至到甘南的支线;从雅安到松潘甚至到甘南的支线;川藏公路北支线经原登克县(今四川德格县)支线至青海玉树、西宁,直至桃州(临潭);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藏古道”(现青藏线)也应纳入“唐藏古道”的范围。茶马古道。有学者认为,虽然甘肃、青藏地区也是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且茶马古道与“古唐藏道”确实有交集,但“古唐藏道” ——“西藏之路”毕竟是另一个具体的概念及其内涵与“茶马古道”不同。而且,甘肃、青藏地区历史上并不在茶马古道的主线上。他们只是向西藏出口茶叶的目的地之一。 “茶马古道”和“唐提波古道”两个概念的并存,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历史上不仅有一条茶马古道,还有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川藏路、滇藏路、青藏路(甘青路)三大主线为主,并辅以众多支线和辅助线的公路体系。横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至欧洲。三大公路中,川藏公路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讨论川藏茶马古道,其他道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茶马古道云南至西藏的路线为: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宁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答,大量销往欧洲和亚洲,逐渐成为国际渠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战时期对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传播到海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通过在蒙古边境以物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出口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被运往西亚、北亚、阿拉伯等国家。以茶马贸易的形式经维吾尔族和西域,途中经过西伯利亚,最后到达俄罗斯和欧洲国家。所谓茶马古道,其实是一条地道的马帮古道。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航线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线路从云南普洱出发,从茶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中、德钦,到达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龙、工布江达等地。拉萨,再经江孜、亚东,分别通往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航线总长3800多公里。沿着两条主线,还有大大小小的无数支线,紧密连接着滇、藏、西“大三角”地区环,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古道上有数千支辛勤劳作的商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露宿的艰难旅途中,他们用清脆的钟声和奔腾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来的高山深谷的宁静,开辟了新的天地。一条通往外界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走谋生的特殊经历,塑造了他们守信、忠诚的性格;也锻炼了他们的勇气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不仅是从事贸易的商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勇敢和智慧,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开辟了一条通向世界的生存、冒险和人生之路。茶马古道。 ●过去,昌都与其他地方之间的人畜小道是人畜长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了吐蕃。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金沙江上修建了一座铁桥,打通了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通道。 ●宋代“关陕西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贸的主要市场向西南转移。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立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邮局改名为“唐”,唐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数量大幅增加。 ●中后期抗战时期,茶马古道成为西南大后方国际商贸的主要通道。 ●1950年以前,昌都成为藏东地区的商业中心。 ●茶马古道的历史路线主要有3条:青藏线(唐代古道)、滇藏线、川藏线。 ●滇藏线上的茶马古道出现于唐代。与现在的滇藏公路大致相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行至剑川,再北行至丽江。过铁桥城后,继续沿河北上,经阿泽从紫兰到玉来城,继续行至燕京,再沿澜沧江北上,到达麻江(今西藏芒康)。左贡进藏有两条路:一是经巴苏邦达、察雅前往昌都;二是经巴苏邦达、察雅前往昌都;另一种是从八宿直达波密,经林芝到拉萨。 ●历史滇藏线茶马古道大致有三条路:一是从塔城、浑地、内江河里镇出发,经崩子栏、阿德贵、天祝村、毛发宫等地到达西藏;二是从内江塔城、浑地、河里镇出发,经崩子栏、阿德贵、天祝村、毛发宫等地到达西藏;另一条路从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德贵,然后与上一条路汇合进藏;另一条路从中甸出发,经尼色洛、仙岛、崩玉兰、努连多、阿布拉哈等地到达西藏。其主航道紧邻现在的滇藏线。他以比印度茶高十倍的价格购买四川茶,拒绝吃印度茶。面对印度茶叶进藏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西藏地方政府极力主张禁止印度茶叶进入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还亲自向清政府呼吁,要求清政府配合阻止印度茶叶的贩卖。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章甚至主张禁止印刷和储存茶叶,以免后患无穷。清廷奉命与英国谈判西藏印章的贸易宪章张印堂也主张反对英国在西藏侵犯和销售印度茶,并保护四川茶在西藏的销售,考虑到四川和西藏的利益。藏茶、汉藏经济、政府税收、茶农茶商的利益。后来,为了反对英国帝国主义侵略西藏,保卫边疆,四川总督赵尔丰在雅安成立了边境茶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制印度茶。公司改良茶叶品种,整顿川茶,在大尖路设立分公司,打破方茶不能出炉的限制。在理塘、巴塘、昌都设立茶叶销售分公司,减少中间环节,快速将川茶运往西藏。川茶已成为中国人民和西藏人民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和倾销印度茶叶的利器。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内战,印度茶叶趁机大量销往藏族地区。在英帝国主义的煽动下,西藏当地上层阶级进攻四川边境地区,川藏之间爆发军事冲突。双方的密切关系有所减弱,但川茶仍然在川藏之间自由流通。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川茶成为“国防商品”,连接了内地与西藏之间的重要经济联系,从而增进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关系和汉族团结。藏族。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高原”。“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因此,说茶马古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古代文明之路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几乎横跨整个青藏高原,因此其难度在世界古代文明道路中首屈一指。据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古代文明古道。主要原因有:一是茶马古道所经过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其崎岖和通行难度也是世界罕见的。茶马古道沿途峰峦叠嶂,河空空荡,山高水秀。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历史地理纲要》中所说:“康藏高原矗立在亚洲中部,就像地上的一块石头,四面悬挂着。除正西的印度河流域和东北部的黄河流域外,坡度平缓。 ,皆呈陡峭的悬崖形状。尤其是在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相连的地区,陡坡之外,还有随流绝峡贯穿其中。处处悬崖峭壁,鸟径湍急。这里很难使用新型交通工具。”据统计,川藏茶道至拉萨“全长约4700英里,经过56个车站、51个渡口。十五个索桥,十个铁桥,七十八个山路,十一座海拔九千尺以上的山峰,二十七座海拔五千尺以上的山峰,全程不能超过三四个人几个月。到了。”清代人形象地描述了茶的粗犷——马路。焦英奇的《西藏行记》记载:“在坚冰上滑雪,万里高山,如一片银光。低头一看,头晕目眩,心悸不已,令人毛骨悚然,让人想死。” ……这是我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情况,也是我从未尝过的痛苦。”张其勤的《鲁藏道里最新考试》,从大剑路到拉萨,范月梅,“路途艰辛,其实是我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杜昌鼎等人的《进藏行记》记载了滇藏茶道,“十二岭为中甸要道,路止长约一尺,上行十二级,二骑者相遇,便先避开山腰的山脊,等他们过去。高空俯瞰,山峦叠嶂,沟壑深……我这辈子没经历过最危险的事,单行路的艰难就可见一斑g 茶马古道。其次,茶马古道沿线,地面寒冷冰冻,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清朝人记载,沿途“瘴气”、“致死”现象确实严重。缺氧引起的高山病,因不知道病因,被古人误称为“瘴气”。茶马古道沿线的气候更是所谓“一日四时”。一天之内,你可以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强风。气温变化很大。气候变化一年比一年剧烈。民间谚语说:“二十三日,山上积雪;四日、五十六日夜,雨声哭泣;七日、八日、九日,天微凉。”走路容易了,初十就跟狗一样了。”爬。 “旅途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成千上万的人来说,多年来,茶叶被人和动物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到藏区各地。藏区民间有“茶越山越爬”的说法。越是珍贵,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藏区获得茶叶的不易。 《明史·石货志》记载:“自刁门、黎、雅至多干、五藏,所行茶道五千余里。”如此漫长而艰辛的高原道路,使茶马古道成为世界上最困难的路。进入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龙桥是必经之路。虽然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宽阔平坦。桥下流淌着清澈碧蓝的青龙河,河边杨柳茂密。白梨花、红海棠花、桃花年年绽放,给村民们带来甜甜的水果。这个家乡的美食,是古道收藏家和走遍天下的束河皮匠们永恒的记忆。沿着青龙桥向西走,有一条五花石路,石上暗红色的纹路依稀可见。老人说,这是一帮常年旅行的束河人。茶马古道上的商人们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捐资铺设了这条古道。由于他们经常与藏人做生意,当地人称他们为“藏人”。束河街是他们的牵挂,也是他们商旅生活的开始。出发点和最终的期望。束河就像街中央的一个大花园。束河街有四条巷子向四面八方延伸。东一路穿过丽江古城,南一路通古吉行政村,北一路通白沙行政村,一路通丽江古城。西北是过去通往迪庆藏区的主要道路,即“茶马古道”。沿着从九顶龙潭和坡底小潭发源的河流,藏民行走在一条艰难险阻的古商道上:从松云村到西南黄山邵的一条古关口,从拉市到石鼓、聚甸、鲁甸,穿过李底坪,经维西包河镇,到澜沧江,沿江北行,经过燕子岩栈道,到达德钦后跨过六通河入藏;第二路经过九顶龙潭、坡地小潭,蜿蜒向西的玉龙雪山。路过文海村直达丽江龙盘,跨过金沙江,登上十二栏杆,前往中甸县城,然后过桥,从奔子栏乘独木舟过江,翻过白色雪山到达德钦市,然后乘坐滑翔管 Zip 穿过河流并攀登梅里雪山进入西藏。两条古道各长六千里,走完要三个多月。马路、滑索、雪山,古道上的每一条险径都可能是藏人的目的地。在他们勇敢而绚丽的人生中,往往需要浪漫的呵护。有的藏族在家里娶了一个勤劳孝顺、“披星戴月”的姑娘,在藏区娶了一个温柔贤惠的“卓玛”。相隔万里,很多纳西族姑娘与卓玛一生未曾谋面,但内心确实会互相包容,甚至感激,会向往那个“把头插在腰带里”的男人。 ”。这一传统已不复存在,但因藏族结为亲戚的纳西族和藏族经常在束河相聚。因此,在束河喝到纯正的酥油茶并不难。藏族茶马古道有迹可寻,但至今无人知晓。呃,这是另一条源自束河的古道的痕迹。这条看不见的路,是由另一群人走的。他们“只需要一把锥子和一根纱就可以走遍天下”,他们就是束河皮匠。1646年,一些回族开始在康定谋生。现在,常住穆斯林有400多人。在康定县,清真寺旁边,当地专门建了一所回族小学。72岁的回族阿姨陈凤云正在清真寺里为即将到来的“开斋节”做准备。她有很多藏族学生。朋友们,有的信仰藏传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们关系很好。”我们都是非常亲密的朋友。“朋友。”陈阿姨说道。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长张建全介绍,他在康定从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遇到各宗教之间的冲突。坎格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历史上曾是繁荣的商贸中心。 700年来,藏商将西藏的麝香、虫草、黄金、马匹等从西藏带到康定,与内地商人带来的茶叶、丝绸进行交易。正是这种民族间贸易的繁荣,造就了康定各民族的大融合。距离清真寺不到100米就是康定天主教堂。 1860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丁盛荣奉教廷之命前往西藏传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他在康定北郊设立教堂传教,开启了天主教在康定传教的历史。目前,全县有300多名天主教信徒,其中藏族信徒200人。天主教神父李伦说:“虽然全县3万多人中绝大多数由于信仰藏传佛教,当地政府积极保护信徒较少的宗教。这里的宗教环境非常好。” 距康定天主教堂约150米,就是安觉寺,是当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安觉铁榜喇嘛王甲寺庙告诉记者,在康定,无论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天主教,大家都应该平等、团结。“如果其他宗教的信徒来到我们寺庙,我们会热情地介绍给他们。”我们永远不会强迫任何人相信我们自己的宗教。”在安觉寺,65岁的藏族阿姨齐诺正在转经轮。在前面转动转经筒,绕着转经筒转一圈又一圈,默念着经文。“我们相信宗教作为个人的观点都是为了行善。不同的宗教只是有不同的观点,但它们都我要做好事。 “茶马古道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研究的专业机构。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序厅”、“史事一厅”、“史事二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馆”组成。 “马风馆”、“茶艺馆”、“影响力信息中心”等8个部分组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路线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人们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建筑原为四百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所建,《大觉宫壁画》是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作品。著名江南画家马晓霞名词它一直保存至今。笔法精练,技法精湛,保留了唐代的绘画风格。 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