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林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表现

森林的三大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也称为直接效益。即主要提供以下物质和能源效益:木材、能源、食品、化工原料、医疗资源、物种遗传资源。

2.生态效益是指由于森林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的调节作用而有利于人类和生物种群生存和繁衍的效益。主要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见森林水文)、防风固沙、减少干旱、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改良土壤等。

3.社会效益体现在森林对人类生存、繁衍、居住和活动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人的心理、情感、感情、教育等。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很难分开。森林是最丰富的物质、能源和信息资源库。它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效益(经济效益)和间接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既是稳定的,也是可变的。森林在地质史上已经存在了两亿多年,正处于陆地植物群落演替和进化的顶峰阶段。森林的个体生长发育时间也很长,有的树木可持续数十年、数百年。年,甚至数千年。因此,森林效益相对稳定。但效益的大小、强度、范围和深度取决于森林生物群的数量、树龄、质量、分布、代谢功能、各生物成分的状况和环境。

2.环境森林生态旅游的精神影响表现在: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以多年生树种为主的植物群落。

3:它有自己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动态发展和演替规律。

4: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具有点缀风景、美化环境、增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和公共效益。

3.森林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森林是产生氧气的“工厂”。据测量,一英亩森林一般每天可产生48.7公斤氧气,可满足65人一天的需要。 ②树木还能吸收有害物质。一公顷雪松林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公斤;女贞、丁香、梧桐、垂柳、丝柏、金合欢等对于减少氟化氢的危害非常有效。 ③森林可以保持水土。如果20厘米厚的表土层被雨水冲走,林地需要57.7万年,草地需要8.2万年,耕地需要46年,裸地只需18年。这说明森林植被的缺乏会加剧水土流失。 ④森林可以保护水源。树冠就像一把撑开的雨伞,可以拦截10%至20%的降雨。 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我国历来有“山多树多”的说法,相当于建了一座水库。树木就像水泵,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通过蒸腾作用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到大气环境中。一英亩的冷杉林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可以蒸发170吨水。 。同时我海拔高度相同的地区,森林蒸发的水量比海洋多一半。此外,树木还可以防风沙、减少噪音。

4.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有所不同,其空间分布主要受水的影响。例如,森林一般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草原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内陆地区。地区方面,沙漠一般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

其次,不同的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例如,森林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的功能。 、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护他人周围的生态系统;草原还具有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功能。此要求中使用“关系”一词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和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 .

例如,当一片森林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气候就会变得干燥,不适合森林生存,从而加剧森林的消失。

5.森林生态旅游的效益

森林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它被誉为自然的调节大师和“地球之肺”,维持着全球生态平衡。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也享受着森林带来的诸多好处。

1.释放氧气。森林中的树木和其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它还吸收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比呼吸吸收的氧气多20倍以上,因此森林相当于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制造者。一公顷森林每天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这种氧气可供1000人使用一天。

2、固碳功能。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生物质的形式固定并储存起来,这个过程称为碳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枝、叶、茎、根、果实、种子的生物世界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种物质来源维持着动物和人类的生存。

3.净化空气。许多植物可以吸收污染物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时,将其释放到大气中,并在体内代谢、降解或富集。收集起来,使空气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更加明显。

4、防尘功能。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森林树木茂密的枝叶产生气流阻力,使烟尘失去在大气中移动的动力而坠落;其次,树木的叶子有很强的蒸腾面,使烟雾湿润并增加其重量。 、容易摔倒;第三,许多树木的表面有绒毛或分泌粘液,可以阻挡烟雾和灰尘。据数据显示,一平方米松林每天可吸收9.86克灰尘。

5. 降温并保暖。森林拥有巨大的树冠,在地表和大气之间形成一个绿色恒温器。它不仅引起森林的特殊变化,而且对森林周围的温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森林可以降低每日最高气温并提高每日最低气温,从而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大力城市绿化,将大大减轻夏季“热岛效应”带来的危害。

6. 减少噪音。超过70分贝的声音会对人的大脑神经造成损害。林木可以减少噪音。在自然状态下,公园或森林可降低噪音5-40分贝,比空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5-25分贝;汽车高音扬声器穿过40米宽的由草坪、灌木和树木组成的多层林带。最后,噪音可降低10-20分贝。在城市街道上植树还可降低噪音7-10分贝。

7.森林保健。森林可释放萜烯、醇、有机酸、醚、臭氧等物质。这些子立场具有杀菌特性,大大减少森林空气中的细菌数量。许多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游客在森林里旅游度假。大量呼吸含有杀菌剂的清洁空气可以控制和治疗该病。这些物质接触人体皮肤、粘膜或被人体呼吸道粘膜吸收后,可以刺激和促进人体免疫蛋白的增加,从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调节人的植物神经的平衡。森林中还存在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具有降尘、杀菌、增加人体血液含氧量、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等多种功能。

森林的功能如此强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正常生存也得益于森林。让我们一起爱护身边的每一棵树我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

6.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会造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许多生物的丧失。原来的栖息地受到威胁。

2.它将使当地物种同质化并降低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例如,在人工林较多的地方,松毛虫盛行。

3.会降低森林的生态条件功能,降低森林的空气净化能力。

4.森林在维持水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砍伐森林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

7.森林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是地球表面最壮观的植被景观。

森林是树木的复合体,相关的规划ts、动物及其环境。

森林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它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是“地球之肺”。

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世界上有超过530万种动植物,其中一半以上生活在森林中。

森林可以防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预防和抵御灾害。它们是陆地生态的主体。

森林为人类提供了各种木材、干鲜水果、木本粮油、野生动物、中草药等林副产品。

森林是煤炭的鼻祖、天然的监察员、天然的防疫官、警钟的绿色哨兵、兵家的天然屏障、大自然的美容师。

8.这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较小的特点,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旅游收入,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旅游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会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以及5个间接就业机会。

2.增加外汇收入。旅游业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也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已成为赚取外汇的重要途径,对增加外汇储备发挥着巨大作用。服务,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国际支付能力极为重要。 1995年西藏国际旅游利润达2598万元,超过工业、建筑、交通三大行业全年利润总和。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元直接收入,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4.3元。因为旅游活动本身就包含了“吃、住、行”六大要素。交通、旅游、购物、娱乐”,一方面给交通、酒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了顾客,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轻纺行业、建筑业的发展。工业、加工制造业、邮电通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业等,发挥了“一业带动百业”的作用。

四、推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游客,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文化、风土人情、建设成就、政策因此,旅游业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同时,与工矿开采相比,旅游业不消耗原材料,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它是“无烟工业”,与环境保护有着本质的一致性。此外,旅游业还可以对环境保护起到经济支撑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用于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旅游业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5.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文化产业。通过旅游,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民族自觉保护、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将积极深入挖掘、保存、修复、弘扬民族文化。可见,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6.推进文明建设。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不仅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而且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欣赏这些地区的美丽山河、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游客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新信息、新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此外,旅游对文化的高要求可以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7.促进科技文化交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的传播。游客大部分来自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促进本地区与其他地方的科技文化交流。

9.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中国生态旅游主要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为基础发展。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生态旅游迅速发展。此时发展起来的森林旅游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却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至1999年初,全国已建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个。自1956年设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1997年底,全国共有自然保护区932个。已建立多种类型,其中国家级124个,14个已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国有风景名胜区512处,总面积9.6万平方公里。虽然1999年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99生态环保旅游”主题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但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的契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 、乐山大佛等景区,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源等生态旅游区。从湖南、四川开始,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发展。 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显示,已设立保护区的有82个。大力开展旅游业,12个保护区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然而,在生态旅游资源较多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却被旅游市场忽视,缺乏推广和宣传。它没有改善旅游经济,更没有展示特定资源的机会。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较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根据开展的生态旅游类型,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可分为以下九类: 1)山地生态风景区,以五圣山、佛教名山、道教名山为代表, 2)以Ch为代表的湖泊生态风景区昂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青海湖等。3)森林生态风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4)草原生态风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代表。 5)海洋生态风景区以广西北海、海南文昌红树林海岸为代表。 6)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为代表。 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为代表。 8)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省神农架为代表。 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