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有许多与中原地区相同又不同的风俗活动。
1.贴门神贴春联
新年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贴春联。每到除夕夜(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上街买春联,有心情的也铺纸泼墨喜迎新春,并装饰屋内屋外的门。
门神据说是能捉鬼的屠神和郁垒神。东汉应轩《风俗记》引《黄帝经》说:古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住在独硕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遮天蔽日。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在这棵树下捡到数百只鬼魂。若有邪灵危害世间,则将其绑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用两块桃木板画出神荼和郁垒的肖像,挂在门的两侧,以驱鬼辟邪。南朝梁宗茂《荆楚万世》记载:正月初一,“为门作桃板,曰仙木,门左右画二神”。 ,左边是神茶,右边是绿色屏障,俗称门神。” ”然而,真实史书中记载的门神并不是神荼,也不是郁垒,而是古代一位武士,名叫程庆。班固《汉书》中记载。《广川王传》记载:广川王宫里有古代武士程庆的画像,身穿短衣大裤,手持长剑。唐代守门员的位置被秦叔宝和尉迟吉所取代。恩德。
《西游记》中的叙述更加详细:精河龙王为了与算命先生打赌,触犯了天法,罪有应得。玉帝任命魏征为监察斩官。为了生存,精河龙王向唐太宗求饶。太宗同意了,到了屠龙的时候,就召来魏征与他下棋。不料魏征打了个盹,灵魂升天,斩杀了龙王。龙王埋怨太宗不守诺言,日夜在宫外喊命。太宗通报群臣,秦叔宝将军曰:“愿与尉迟敬德身着军装,立于门外。”太宗同意了。那天晚上结果并不平静。太宗不忍两位将军的辛苦,就命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来画这幅画。两位将军的真面目贴在门上。后人传承了这个传统,于是这两位将军就成为了千家万户的看门人。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座城门上,仍然可以看到神荼和郁垒两位英勇的武士。图像看起来是一样的,但仔细一看,其中一个拿着钢鞭,另一个拿着钢鞭。拿着狼牙棒。拿着鞭子的人是尉迟敬德,拿着狼牙棒的人是秦琼。
门联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了神荼和郁垒的肖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肖像被改为“门木”,上面只写了几个字。然而,门的两侧却写着两个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太满意,就在两边又挂了两块桃木板(后来换成了纸质的)。门;一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蜀后孟旭命学士刻桃符。因为他不是工匠,所以他在自己的铭笔上题词:“拜年,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家家户户都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所有的门联都贴在春联上。相传有一次,朱元璋亲自登门巡视,只有一家人家没有贴春联,一打听,原来这个人是个阉人,能没读过,就亲手为他写了一副对联:“手劈生死道,刀斩是非根。”历代对联,春联已成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断蓬勃发展。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花上很长时间。
来自家家户户贴春联 春联上可以体现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其中不少体现了潮汕人勤奋进取、团结和谐的特点,如“和睦家福,平安万金”、“勤劳耕耘,庄稼就会丰收”等。潮汕最著名的对联是明代潮州学者林大钦的对联:“日久天长,春暖花开”。让世界充满h相传林大钦早年曾为官,私塾先生。 有一年,正月初一,老板娘给自己过生日,请他写春联。对联和寿联。我看到林大钦蘸了墨,不假思索地写下了这副对联。
在潮汕春联中,也经常看到斗达写在单扇门上或门上的“春”字。这里的“春”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春天回归大地,万物复苏;二是巧妙借用“春”与“寸”的和谐读音,表达了春天的气息。表示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这与北方人喜在宴席上吃鱼的方式类似,与“余”的谐音相似。
2.吃团圆饭
每过一次家里已经装修得焕然一新,New Y耳边的除夕即将来临。于是,家庭主妇们忙着准备一年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
团圆饭,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期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即使是已故的祖先,一起吃饭也不会忘记。因此,家家准备好团圆饭后,首先要“拜夫”(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要把代表祖先的香炉从神龛上取下来,放在坛桌上,然后烧香、祈祷,并请祖先吃饭。随后长辈、晚辈依次跪拜,充分展现了新潮人士谨慎追求未来、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祀结束后,祭祖的饭菜重新加热,摆起大桌子。大厅里,一家人坐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团聚的美好时刻。不管一家人相隔多远,平时有多少心结,此时都应该开怀大笑,不说伤心的话,不吵闹。
使用 晚饭后,主妇忙着清理餐桌,于是一场大扫除活动开始了。这次的清扫不需要太讲究,纯粹是为了卫生,不像年底那一次要用松枝和菝葜来扫地。然后他们点燃了炉子,开始准备明天供奉神的祭品——素菜。
素菜的种类有很多种,有的是用芋头做的,有的是用红薯做的,有的是用枣做的,有的是用花生做的,还有用大米、芋头和红薯做的。素菜的材料下午都要准备好,晾干。炒素菜的时候,火着了之后,放一个铁锅,倒入大量的PE坚果油。油烧开后,将这些材料混合成浆状,放入锅中。油锅里会起泡。成熟时,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格外诱人。这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女主人就会给你奉上一盘新鲜炒的素菜,然后泡上香浓的工夫茶,让你尝尝潮汕名小吃的美味。
3。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半夜拜财神。相传腊月二十四,诸神皆上天,人间一切神仙皆上天“报功”。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爷还不忘造福人间,会在新年来临之际为人间送去财富,所以此时家家户户都应该祭拜。于是,午夜钟声响起,消防员鸦雀无声,炊烟袅袅,如祥云一般,“财神爷到了”的呼喊声给这午夜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关于鞭炮,很多书籍都有详细的介绍。它们最初是人们用来辟邪、消灾的。 《荆楚年谱》载:“正月初一,三元之日,春秋时称端午节,雄鸡起,鞭炮齐。”在法庭前放枪,以驱除邪恶的山魈。”宗茂认为,这似乎是根据西汉东方朔《神医经·西皇经》中所说:西山深山有一人。他身长一尺多,赤身裸体,钓虾蟹,也不怕人。见人过夜,黄昏时靠火烧虾,螃蟹。仆人不在的时候,他就偷盐吃虾蟹。其名为山味,其声自称。当人们试图点燃竹子时,竹子爆炸了,他们都感到害怕。它会导致寒冷和炎热。这些人影虽然变化为人形,但也如鬼魅一般,在如今所在的山中都能找到。东方朔所说的,就算有这种东西,恐怕也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人会散布谣言,所以鞭炮有避邪、畏灾的作用。然而,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燃放鞭炮的习俗很少含有驱鬼的元素,而只是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期间禁止燃放鞭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