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破五节
(农历)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这一天妇女不准进屋拜访,因为这是不吉利的日子。 《清皮类钞》记载:“正月初五为破五,妇女不准外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寓意着包上饺子,以求吉祥。如今,人们虽然不讲究妇女串门,但在这一天吃饺子已成为家家户户的习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济南俗称“元宵节”或“元宵节”,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场面蔚为壮观。这时,各大公园、厂矿、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晚上,宫灯、纱灯、鱼灯、花篮灯、跑马灯……流光溢彩,美丽极了湖
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趵突泉元宵节,更是别具一格。各种花灯、鸟兽灯、走马灯、故事灯、谜语灯等,或富丽堂皇、古朴典雅,或巧妙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流行吃元宵。
另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大街小巷都充满了踩高跷、赛旱船、舞龙灯、舞狮的表演。人们把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强烈的爱恨情仇和美好愿望融入到这种富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增添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意思是龙的抬头。存在控制雨水并带来好天气。 Q版朱立尊清朝在《日本旧闻考》中记载:“人们称2月2日为龙抬头之日”。这一天,市民早起,煎“蝎爪”(即腌豆)吃,以避免虫咬、蝎蜇;老人和小孩都会理发,以振奋精神,避免灾难。在农村,流行用炉灰“炸”来祈求丰收。这些习俗一直被人们延续至今。
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古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气,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习俗。济南至今还保留着“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植树”等。
踏青
踏青,古时也称踏青、远行,现在则称为春游、踏青。这是明清时期的主要习俗清明节。古时,这一天,人们会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扶老携幼,在春好时节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在一起野餐,黄昏时分返回。济南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每逢清明节,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人们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游、泉水的游客众多。这种春游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清明节
清明节,公历四月初五、初六,市民携带纸、香、贡品到坟墓祭祀祖先,给坟墓添土,并祭祀祖先。纪念他们的祖先。据说这个习俗历史悠久,始于秦朝。汉朝继承了秦制,未变。唐代,扫墓是定期举行的清明节期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志》诗中写道:“秋须郭门外,吃寒食谁哭?荒野纸钱风飞,古墓古墓。”都覆盖着绿色的春草。”这是描写乡村扫墓的情景。宋代,人们在清明节扫墓,京都的人们纷纷前来。在郊区,周围的田野就像一座城市。如今,清明节已成为人们缅怀英雄、怀念已故亲人的节日。
荡秋千
清明节期间,济南城乡仍流传着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男女老幼,穿着新衣,站在青杨树外或街前广场上。他们搭起一个木架,上面有一根横杆,下面挂着两根绳子。一块板是t绳子下水平放置,人可以坐在板上。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握住两根绳子上下漂浮,很好玩。相传,荡秋千是北方蛮族所玩的游戏。战国时期,刘焕公北伐时将这种游戏带到了汉族。汉唐以来,多用于皇帝的后宫和达官贵人的花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插柳植树
清明时节,正是“绿柳仅半黄而不匀”的时节。在济南城乡,曾有门上插柳树、妇女儿童头上戴柳枝、柳球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耕种”的农民始祖神农氏。后来发现它是用来标记年份和年份的表达对长寿的美好祝愿。比如宋代赵元祯的《寒食》诗中,在孤独的柴门村,也有植柳记岁月的诗句;农村有句农谚:“戴花可百岁,栽柳可百岁”。后来,戴柳习俗逐渐消除,但插柳、植柳仍流行并流传,进而演变为清明节植树造林。民国四年(1915年),定清明节为植树节。现在,每逢清明节前后,各地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翠绿的柳树不仅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寄托着人们无限的美好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动物节是一个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
我国宋朝时期就存在“玉佛会”。民间烧香、熬药、熬糖水互赠。到佛寺烧香布施的人称为“浴佛”。或者购买鱼、龟、螺、蛤等水生动物放生。许多大型寺庙都有专门的放生池,供人们放生动物。相传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济南有很多寺庙。过去有四月初八浴佛放生的习俗。这一天,东岳庙、北极寺等寺庙的僧人、道士纷纷设坛念经、举行法事。许多善男信女也纷纷涌向寺庙布施钱财。有的人还念放生咒,把买来的鱼放进去,乌龟、蜗牛、蛤蜊等水生动物终日潜入水中,以表达他们的同情心和宗教虔诚。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古人又称五月为“五月”,初五常写为“五月”,“端”为“开始”的意思,所以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节”;因为“五月”和“五月”是“午”和“午”两个字的重复,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重午”,又因为古人常把“午时”视为“阳辰”,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唐朝正式将端午节定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济南人过端午节有以下特点:画门符。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将“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剪纸制作成门符。据说这是为了赶走“五毒”,防止瘟疫。插艾枝,挂艾虎。端午节清晨,人们在门上贴艾枝,或将艾草编成“艾老虎”,放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以驱虫避邪,保平安。健康。喝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早饭前,要先喝一杯雄黄酒,然后吃糯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喝米酒据说可以杀虫避邪,使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头戴香囊,系彩色丝线。 “在翻领上挂上香袋,让娃娃变得可爱起来。”佩戴香囊,手腕系彩色丝线济南端午节期间,孩子们也是流行的习俗。香袋由棉制成。它是用丝线绣制的。袋子里除了一些雄黄和白术外,还装有香草制成的香料。戴在身上可以驱虫、消除污垢。五色线象征五色龙,结五色线可以降伏妖魔鬼怪。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济南的一些名人泛舟明湖,欢聚一堂,饮酒作诗、歌唱。上述一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如端午节插艾枝、包粽子等。如今的济南依然很繁华。
碧通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也有一些特殊的习俗。最有趣的是碧通饮饮料。
据报道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足》一书中说:古时,大明湖荷花盛开时,一些官员、文人墨客常到湖边避暑。把中间的大荷叶剪掉,灌满酒,然后用发夹在荷叶的中心扎一下,与空心的莲茎连接起来。人们用莲茎末端的酒来喝,其味道与当时自己的口味是惊人的。经历过它的文人墨客说:“酒味中夹杂着荷香,香比水还冷”。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通饮”。
济南荷叶盛开 除了酒,还可以用它制作许多独特的食品。例如,将新鲜的青荷叶用热水烫一下,煮时盖在粥上,粥凉后加糖。避味香,又称“荷叶粥”,是济南著名的夏季小吃。按照“猪肉米粉”或“蒸猪肉米粉”的制作方法,先切猪肉,炒米,拌上酱油,然后用大明湖米粉。做出来的只是碗口那么大的嫩荷叶。将它们洗净,用荷叶包裹一块猪肉和适量的炒饭,铺在碗中,放入蒸锅中。蒸熟后就成了“荷叶肉”。把它们一起吃。肉与荷叶一起吃时,既有猪肉的鲜美,又有荷叶的清香,特别鲜美。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制作荷叶鸡、荷叶鱼等精美菜肴。另外,它是用荷叶包装的。饮食也是济南独特的习俗。以前,食品店卖的包子、锅贴、熟肉、咸菜,很多都是用荷叶包装的,防油、防水,并具有独特的香味,深受人们喜爱。
另外,济南人过去有吃莲瓣的习俗。其中“炒莲瓣”是济南夏季特有的一道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莲瓣洗净后,挂上一层薄薄的蛋糊,然后入锅煎熟。煎好后撒上糖,含在嘴里吃。它们将芳香可口,回味无穷。受到人们的喜爱。
“吃春天”
济南人爱吃香椿。香椿是一种树,其嫩叶芳香可食。清代人们把春天采摘吃香椿嫩叶称为“吃春”,寓意迎接新的一年。济南市郊的中工地区盛产香椿。每年春天,香椿发芽、落叶的时候,也是济南人“吃春”的时节。这时,农民们纷纷停下来嫩紫色或淡绿色的香椿芽,拿到市场上出售;喜欢“吃春天”的人们争相购买,带回家品尝春天的甘甜。香椿的吃法有很多种。济南的“香椿芽拌豆腐”远近闻名。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撒上少许盐,揉搓,然后腌制过夜。使用时,将腌好的香椿芽切成片,然后将蒸熟切丁的豆腐和香椿芽切成小块放在盘中,撒上精盐,滴上香油,拌匀即可食用。另一种做法是“炒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干水,加盐揉匀,然后沾上调好的面糊,热油炸至焦黄,捞出食用。 ,香脆可口。由于整个香椿炸后形似鱼,故济南民间又称“香椿鱼”。
济南普才
济南人有着悠久的传统吃蒲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的习惯。大明湖的香蒲芽是济南的美丽蔬菜,早已驰名中外。 《济南速览》记载:“大明湖香蒲,味如竹笋,全湖遍植,为北方数省珍稀植物品种”。 《山东通志物产》称香蒲。 “野笋”是济南人常见的“日常蔬菜”。蒲菜的吃法有:“奶汤蒲菜”、“锅太蒲菜”(冷菜)等,至于济南人喜爱的蒲菜热面饺子、蒲菜扁菜,也是人们喜爱的日常食品。每一个尝过这些美食的人都会赞叹不已。
7月30日放河灯
在济南,以往,7月30日晚,各佛寺都会举办盂兰盆会,祈求佛经。有的家庭烧大量的香,贴在草坪上。沿着庭院的墙壁和走廊巡游,以表达对地藏菩萨的虔诚;还有人用河灯为死在河里的鬼魂祈祷。相传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成佛的日子。当他开悟时,他发誓要拯救一切罪孽众生,让他们脱离痛苦。因此,7月30日就成了超度“亡灵”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条制成的。干燥后,将豆油倒入灯碗中,用棉花卷成灯芯,点燃,放入河中,让它顺流而下。这时,只见河面上灯火通明,一闪一闪的,漂浮着。水面反射着鲜红的光。据说,淹死在河里的“鬼”见光就能转世。放河灯是佛教中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大明北岸北极寺的道士济南的阿克也在农历七月三十这天举行超度亡灵的祭祀活动。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寺烧香的“供养者”,并聘请纸工和彩纸将其贴成大型“法船”,放在寺前的湖中,以吸引游客。 。晚上,道士们穿上色彩缤纷的绣衣,敲钹吹笛。他们从北极寺出发,排了几十级台阶,到法船前烧“稀疏头”,用彩纸扎起来。大法船被烧毁。一时间,火势熊熊,照亮了整个湖面,轰动了整个济南城。于是,寺庙和湖边挤满了数千人。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消除,“放河灯”等活动也消失了。
明湖莲藕
姬楠盛产莲藕,尤以明湖莲藕著名。解放前的大明湖,除历下亭及船道一带为纯水道外,其余水面都是纵横交错的稻田。稻田上,“东有一片荷花,西有一片蒲草,土坝挡住了水,蒲苇覆盖着荷花,一望无际。因为水深泥层厚,只能种莲藕、蒲牢等,必须采摘,莲藕只能用脚踩入水中,所以明湖踩莲藕湖水已成为济南的传统习俗。
踩莲蓬时,踩莲蓬的人都穿着皮革不透水的“连衣裤”。皮夹克遇水后质地变得柔软,穿着者可以用手并将脚自由地浸入水中。只能看到人头或者皮夹克的上半部分在水面上沉浮,很有节奏感。这就是莲藕人用脚踩在水面上。下去探索寻找莲藕。找到莲藕枝后,还需要找到合适的莲藕节,然后用力踩,一根新鲜的莲藕就会从根部折断。然后用脚把莲藕从水中挑出来,在莲藕上抓一块黑泥。敷在断口外面,防止水倒进去。因为莲藕里面有空气,所以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否则会沉入水中。最后,收集漂浮在水面上的莲藕,捡起来到市场上出售。
除夕巧巧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恰逢中国情人节。晚上,妇女扎七孔针,先扎完者为幸运者,故称乞巧。七夕乞巧的习俗在济南十分盛行。七夕乞巧早在战国楚怀王时期就已开始。据《考工记》注:“以织女星之吉祥,因祭机,为巧艺。”因为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要向织女寻求更多的智慧和技能,编织出更好的布。传说这天晚上,牛郎织女在葡萄架下说话。 .
古时候,每逢七夕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建起乞食塔。儿童和妇女会会穿新衣服。在城里,“富裕的家庭会在高楼大厦和楼阁里摆宴席来庆祝这个节日”。欣赏部分顺序。从此以后,虽然乞巧楼可能不再建了,但这一天的活动还是很有趣的。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张锦绣,献饮食,树瓜果,烧香”“上堂”。其次,参加者望月、观斗、轮流祭祀,祭祀牛女两星。祭祀结束后,他们正式乞求技艺。有的用七根针和彩色丝线望月穿针。谁穿线快谁就讨要。巧合有很多。
有人在桌子上放了一盆水,瓜果泡在水里。乞丐手里拿着一面镜子。谁把镜子里的月光反射到盆里的瓜上?在t就水果而言,谁得到了就算是巧合。有些人抓住一只蜘蛛并将其放入珠宝盒中。第二天早上,他们观察网的密度或圆度来确定幸运程度。还有的人是在7月7日中午抓到的,把提前长出来的“聪明芽”(豌豆和绿豆)的牙齿和手摘下来,扔进盆里,在阳光下照出影子。 。聪明芽的影子像针、剪刀、花、鸟、虫等,将来谁的手就聪明。正如民歌所云:“聪明芽是盆里长的奇怪东西,捂在手上,7月7日采摘”。姐姐姐姐,拍照片吧。它看起来像花,又像蔬菜。让我们看看谁的头脑和手最快。 ”
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它是我国又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雅阁丁据历史记载,中秋节始于唐代,后来中秋节拜月、拜月。直到元末,8月15日吃月饼的习俗才在民间广泛流传。
济南的中秋拜月也不例外。据1928年《历城县乡村调查》风俗记载:“中秋节十五之夜,院中摆上月饼、瓜果拜月,家人欢聚一堂”。月下吃碗赏月。 ”
以前,每到中秋节晚上,当明月从东方升起时,人们都会在院子里摆上香案,并在桌上摆上糖糕、瓜果等。表。全家人聚集在一起拜月。 ,拜月。祭祀结束后,家里的长辈们
中秋节月饼的习俗广泛流传。据说,元朝统治者统治中国后,为了防止人民起义,规定只有十户人家才能共用一把砍刀,每十户人家必须供养一名蒙古奴仆。奴隶主。这些奴才肆无忌惮,无恶不作,给百姓留下了伤痕。元朝末年,各地饥荒严重。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实在无法生存。有一年中秋节,泰州人张士诚暗中联手,写下《杀鞑灭元》“八月十五日,家家携手”; “月色明亮,一起排队,排队到美好的世界月饼里藏着“明朝”等号召人们奋起推翻元朝统治者的字条,互相传递,互相联络。中秋之夜,家家户户吃月饼。他们看到纸条后,齐心协力,一致行动,举行了全国起义,很快就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者,元朝灭亡了,但那些吃月饼的习俗就一直流传到了这个地步。
千佛山“九九”登山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古人会在头上顶上山茱萸,背着菊花。喝酒,登高游玩。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避祸,求一生平安。宁幸福。这种“九九”登高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 br> 济南,人们去千佛山爬千佛山每逢重阳节。自元代起,这一天被定为千佛山庙会,因此更加热闹。昔日,9月9日清晨,济南各界人士头戴山茱萸前来登山。时值深秋,天高气爽,空气清新。山前山后野菊花盛开,香气扑鼻。因此,到“赏菊岩”赏菊,就成了登山的一大乐趣。济南人除了赏菊外,还有吃菊花的习俗。他们摘下白色的菊花花瓣,沾上面粉,炒熟后吃;或与肉拌着做菊花火锅,在山上喝菊花泡酒。野餐真是别具一格,香喷喷的。诗人朱照曾有《重阳与友登山诗》”:“招几二友,醉南山。高松下静乐,野菊花香依。”这首诗正是古人重阳节时所说的。佛山的生动写照。
爬山,济南人过去重阳节蒸枣糕,枣糕在街上卖,多用糯米和枣子或红豆和枣子做成,蒸熟切块,在街上卖。居民在家做的枣糕,是用层层枣子叠成塔形,上面用面粉做成菊花形,蒸着吃,称为菊花枣糕。重阳节吃枣糕吗?因为“糕”和“高”同音,所以吃枣糕就是登高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这一天要登高呢?据梁朝吴峻《续齐解记》载: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费长方,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将有祸,你们要早做准备。”桓景问道:“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呢?”一家之主告诉他:“这位神啊,你全家就做一个红布袋,装满山茱萸,挂在你的胳膊上,并带点菊花酒到山上喝,这样就可以化解这场灾难了。”避免了。”桓景听了师父的话,于9月9日这一天,全家在山里度过了白天,晚上才回到家,安然无恙。从此,“初九登高,效桓景避祸”的习俗就一直沿袭下来。
近年来,千佛山庙会盛况空前。尽管人们不再登高避灾,喝菊花酒、吃菊花火锅的习俗也不常见,但前来爬山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人们在浏览或挑选琳琅满目的土特产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登上山顶,眺望远方,欣赏济南的大好河山和如诗如画的济南新貌。他们不禁想想,都感到一种美好的享受。
曲水流商
自汉代以来,农历三月初十的巳日被定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到水边沐浴,以消除晦气,称为“修”。魏晋以后,定这一天为三月初三。这一天练习结束后,人们会举行野餐盛宴,举行诗酒聚会,名为“曲水上上”。休闲的人们在蜿蜒的小溪旁排队,将酒装进杯子里,放在托盘上,放在小溪上游的水面上,让它顺流而下。当玻璃飘到一个曲折的角落时,往往会停下来;即使它没有在上一个转弯处停下来,它也会在下一个转弯处停下来。谁停在酒杯前就必须喝下酒。酒后必赋诗吟唱。如果他写不出一首诗,就会受到饮酒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曲水上”或“流上气水”。金代宗所著的《荆楚年记》中有“三月三日,士民出江湖饮流水”的记载。
早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就在现在的曲水亭街附近修建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郦道元王朝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骊庙下有泉,北流经城东、北。水引为杯池,州官聚于其上。”适合公共和私人宴会。”流背池就是现在的王府池。水从北边流出,曲折向东,到达今天的曲水亭街。那时,这里清澈的溪水映在柳树的映衬下,岸平草软。这里是在蜿蜒的水中饮酒的理想场所。
现曲水亭街位于大明湖畔珍珠泉以北、百花洲以南。曲水亭依然存在,水依然流淌,但溪流已无曲折,水阁早已折叠。消除。不过,如果顺流而上,从王府池到七凤桥,仍能隐约发现蜿蜒曲折的小巷痕迹。大量和蜿蜒的水瓶。尤其是这一带,至今还更多地保留着“家家都有泉水垂”的泉城风貌。来到这里,虽然再也看不到“蜿蜒的水瓶”,但这里美丽的景色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除夕夜熬夜
除夕夜,俗称“三十夜”,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据说除夕夜熬夜是为了赶走仍在家里徘徊的“百鬼”,让人们能过一个平安的新年。过去,在济南,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贴上义门桃符的春贴,撒满地芝麻,摆上水果祭,以迎祖先。”告别过年,放鞭炮,家人摆酒守年”(《历城县地方调查》)其中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除夕换桃符的习俗起源较早。战国时期的一本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有一个很大的神话。东海独硕山的桃树,曲度三千里,枝条伸向东北的鬼门,一切鬼魂都从这里出入。有神荼、玉垒二神,看守树的人,专门监视鬼的行为,如果发现鬼作恶,就会用草绳绑起来喂老虎,所以有鬼怕桃树的说法。因此,从春秋时期开始,每逢过年,人们就在门的两侧放置两块桃木板来代替申屠、玉垒,以防止鬼魂的侵袭。战国时期,有人用桃木雕刻人物。并将它们放在门的一侧,或者放在刻两尊神像(或写下神名)来代替桃人像。桃符上的神荼、郁垒肖像成为“门神”。唐代以后,出现了秦叔宝、尉迟敬德、钟虚等“门神”。挂在门上可以消福、镇妖、避祸。
宋代以后,对联开始兴起。在明代,桃符应称为春联。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居住在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他命官吏、百姓家中贴春联,并亲自微服私访,挨家挨户观看取乐。还亲笔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了高官陶农:“国家谋划无匹敌,汉渊文章第一。”他还把它送给了一个平民屠夫:“把路分开双手定生死,一刀斩断是非之根。”从此,春联在城乡广泛流行。因此,除夕之夜,“换桃花” “贴符咒、换门神、贴春联”成为全国各地的习俗并被沿袭。如今,大多数人不再相信“门神”等封建迷信,人们为过年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贴春联、挂年画,装点美好生活,迎接新年的到来。
相传,过节是天上诸神下凡、死去的祖先回家的日子。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在各处撒上芝麻草、粮草等,点燃香火,摆设祭品,迎接神灵和已故的祖先,精神降临。除夕燃放鞭炮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楚国两侧的山里有一种叫“山”的怪物,经常给人们带来麻烦。一遇到“山”,人就会生病,寒战、发烧。人们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这种怪物最怕听到鞭炮声,于是就将青竹放在火上,用爆炸声来吓唬它们。运行它们。后来,为了庆平安年,人们在过年时燃烧绿色的竹筒,用鞭炮的声音驱走山妖,被称为“平安鞭炮”。到了唐代,人们开始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火药,声音就更大了。从北宋开始,人们开始用纸包裹火药来制作“鞭炮”和“火”。经过多年的改进,鞭炮的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多。正在装修。如今,人们不仅在过年时放鞭炮,而且在重大节日或遇到喜庆活动时,人们也喜欢放鞭炮,以增加欢乐的气氛。
如今,没有人把这项活动与驱鬼联系在一起,但它已成为家庭团聚和节日庆祝的一项传统。这一夜,全家人老老少少,彻夜未眠。大家围坐在一起,回忆往事,吃年夜饭,喝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这真的很有趣。
腊八节
每年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这一天,市民们天一亮就起床,家家户户熬腊八粥。 《礼成》记载:“12月8日腊八粥成,善施者济贫”。清代《日下文考》也记载:“十二月八日,腊八粥是给百官的。民间还把大米和水果混合在一起熬腊八粥,谁的味道多谁就赢。这是宋代的故事。”同时,市民还将蒜瓣洗净晒干,腌制在事先准备好的糖醋坛子里,几天后即可食用,俗称“腊八蒜”。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