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旧称“元旦”。 “元”的本义是“头”,后来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也是春天的开始。一日为正月初一,故称“三元”;因此日又是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又称“三乱”。又因是新日的第一天,又称“三乱”。 《元说》。正月初一又称香日、正朝、三朔、三时,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年、月、日的开始。
春节早晨,开门时先放鞭炮,称为“开门放鞭炮”。鞭炮声过后,满地都是红色破烂,光彩如云锦,名曰“满堂红”。此时,大街小巷都洋溢着吉祥、欢乐的气氛。
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新朋友家、邻居家拜年,旧称拜年。汉族拜年的习俗自汉代以来就有了。唐宋以后十分流行。有些不需要亲自去的人可以用名片来祝贺。东汉称“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朝以后,许多家庭在门上放一个红纸袋,用来收藏名片,称为“门簿”。
但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大多数家庭不接纳女性,这就是所谓的“禁忌”。过年只有男人可以出去,女人则要等到六一过后正月初一去拜访。拜年活动将长期延长,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晚上登门拜年,称为“拜夜节”,初十以后,称为“拜灯节”,故有“拜灯节”之说。舍得拜年就晚吃冷食了”。
若因故未能遵礼,日后补之,谓之“祭老”。
定新年
旧时,人们用新年头几天的阴晴天气来预测这一年的成功。该理论始于汉代东方朔的《岁瞻》,其中规定岁末后八天,一日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狗日。ig日,第四天是羊日,第五天是牛日,第六天是马日,第七天是马日。一日为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天气晴朗,则该物体会茂盛;如果天气晴朗,该物体就会蓬勃发展;天阴,则物不旺。后人沿袭这一习俗,认为初一到初十天气晴朗,无风无雪,是吉祥的。后世由计岁发展为一系列的祭祀和庆祝活动。有正月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处决的习俗。农历一个月的某一天。画鸡
贴鸡
古时候,过年时,人们在门窗上画鸡,以驱鬼辟邪。 《纪玄宗》”金人所著的《独硕山上的公鸡》,据说,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缕阳光照射在这棵大树上时,公鸡就出现了,它叫着,一鸣叫,所有的人都知道。天下的鸡都会开始啼鸣,所以春节期间切鸡实际上象征着公鸡。不过,在古代神话中,也有一种说法,鸡是崇明鸟的化身。尧帝统治时期,过境的友好国家都向崇明鸟进贡,以辟邪,大家都欢迎崇明鸟的到来,但朝贡使者并不是年年都来,于是人们在木头上刻了一座木雕。崇明鸟或铸崇明鸟,将鸟放在门口或在门窗上画崇明鸟,可以吓走妖魔鬼怪,使其不敢再来。窗花形似鸡,后来逐渐改为彩鸡或鸡。剪出窗花贴在门窗上,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在我国古代,鸡尤为受重视,被称为“五德之鸟”。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一种德行;脚后有距离,能打,是武德;敢于在敌人面前作战,是勇敢的美德;有食迎其类,是仁德;它在夜间守夜而不会失去视线。这时候,黎明宣告黎明,这就是信仰。于是人们不仅在过年时割鸡,而且将大年初一定为鸡日。
聚财
相传正月初一是扫把的生日。这天不能用扫帚,否则会扫走禄。ck,赔钱,并吸引“扫把星”,造成厄运。如果一定要扫地,一定要从外向内扫。这天也不准往外倒水或倒垃圾,以免赔钱。如今,很多地方仍然有除夕夜大扫除的习俗。元旦这一天,不拿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个大桶盛废水,当天不准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