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生活特点是什么?
蒙古族生活特点:
1.蒙古族主要吃肉和奶。
2.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组装、拆卸和移动。
3.蒙古族服饰非常复杂,色彩丰富。不仅各地形式不同,而且年龄、婚姻状况、衣着与常服也有差异。一般来说,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服、腰带、靴子四部分。
4.首饰大致可分为五类:头饰、项链、胸饰、腰饰、手饰。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发带、辫钳、辫套、发夹、钗、耳环、耳环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华丽的部分。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蒙古族丧葬习俗
一、丧葬习俗概述蒙古族女士:
蒙古族有句俗话:“人一出生,坟墓就已成型”。这意味着,人一出生,就会逐渐走向死亡。作为生命的客观规律,死亡和生命同样不可避免。正如人们生前的状况不同、死因也不同一样,哀悼方式及其所反映的风俗习惯也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几个世纪以来,蒙古族哀悼习俗的变化比其他习俗要大得多。由于各地各部落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其丧葬习俗也不同。
与其他民族语言一样,蒙古语由于忌讳“死”,所以有很多代用词。例如,过去,政治、宗教高层人物的去世,被描述为“升天”、“成佛”、“云遮”、“圆寂”、“成佛”等。袈裟袈裟”、“永恒”等;普通人的死亡被描述为“闭目”、“睡觉”、“身体休息”、“骨头休息”、“去世”、“去现实世界” 、“走了”、“走了”;形容孩子的死亡为“迷失”等。
如果家庭中有人死亡,家人和亲戚必须以某种方式让外界知道。比如,蒙古包门前立一根大木杆,或者日夜遮住蒙古包的天窗;在服装方面,蒙古袍的胸扣不扣,妇女摘下耳环。 (老人去世时摘下两只耳环,哥哥去世时摘下右耳环,弟弟去世时摘下左耳环)等。不要和别人打招呼,也不要回答别人的问候。因此,通常对于上述情况的发生是非常忌讳的。
13世纪时,蒙古人“大声哭泣并哀悼”(William Rubruck),但这一传统后来发生了变化。遂受佛法。佛经认为“哭泣可以惊吓死者的灵魂,使他们误入歧途,就像眼泪沾染尸体一样,死者的灵魂会沉入泪海,无法转世”。因此,葬礼上只许哭泣,不许哭泣。这已成为普遍遵循的规则。
与大多数汉族人的做法类似,参加丧葬仪式的亲友,事后由死者家属奉上酒菜,称为“吃福饭”。一方面,向死者家属提供帮助和慰问是每个人的常识;另一方面,俗话说,“婚事随鬼,丧事随福”。除个人对参加丧葬活动有禁忌的人外,一般不会回避。尤其是对于已故的老人,人们认为饮食是最重要的。它将给死者带来长寿和幸福。
安葬仪式结束后,死者家属哀悼的时间短则49天,长则81天、100天甚至1年。哀悼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死者的年龄、状况和死因。传统上,长辈不为晚辈守丧,丈夫不为妻子守丧,已婚妇女不为父母守丧,婚后不为未成年人守丧。一般来说,老年人的丧期较短,年轻人的丧期较长。服丧期间忌讳回答别人的问候,忌讳各种娱乐、美容、谈情说爱、男女通婚、男女同睡、打斗、建筑、狩猎屠宰、走亲访友等。有的还请喇嘛念《月如乐经》(祈求亡者灵魂平安升天或转世的经),有些人定期为死者的灵魂献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