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除了在门上放艾草、菖蒲、包香包、包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一年的开始,五是阳数,所以又称“端阳节”。端午节除了众所周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饮食习俗。吃鳗鱼 我国江汉平原端午节期间,必须吃鳗鱼。黄鳝又名黄鳝、长鱼等,端午节的黄鳝肉质圆润肥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它不仅味道好,而且还有滋补的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节鳗鱼赛人参”的说法。吃粉丝 在甘肃省民勤县,人们在端午节蒸“粉丝”。粉丝是ma面团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磨细的熟辣椒,表面揉成各种图案,染上颜色,非常漂亮。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抱扇、卖扇、送扇的习俗演变而来。吃茶叶蛋 在江西省南昌地区,端午节吃煮茶叶蛋和咸蛋。鸡蛋包括鸡蛋、鸭蛋、鹅蛋。蛋壳被涂成红色,装在彩色网袋里,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吉祥如意、平安。吃大蒜鸡蛋。每逢端午节,河南、浙江等省农村,家庭主妇们起得很早,煮提前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为家人做早餐。有的地方在煮大蒜、鸡蛋时加几片艾叶。吃大蒜、鸡蛋、炒蒸早餐吃面包。这种吃法据说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吃糕点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香糕。大糕是一种用长柄木锤将艾草和糯米放入用一根原木雕刻而成的大木槽中制成的年糕。这种食物很有民族特色,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吃煎堆 在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红薯粉等配料调成稠糊状,然后在锅里炸成大块。相传古时候,端午节前正是闽南的雨季,雨一直下个不停。民间说上帝打穿了一个洞,要“修补天空”” 端午节吃过“煎堆”后,雨停了,人们都说天修好了。这个食俗就由此而来。 吃煎饼 在温州,家家户户至今仍有端午时吃煎饼的习俗。端午节,煎饼是用精白面粉和成糊状,在大扁铁煎锅里煎成月圆、薄如丝的半透明煎饼,然后配上绿豆芽,用韭菜、肉丝、鸡蛋丝、蘑菇等作为馅料,卷成筒,咬下去可以尝到多种味道。
端午习俗节日:端午节是我国的一项盛大的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传说,它的起源古代楚人不愿离开贤臣屈原,投江自尽。许多人划着小船追赶他。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到了洞庭湖就消失了。此后,每年5月5日都举行赛龙舟活动以示纪念。他划着龙船驱散江里的鱼,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吴、越、楚等地盛行赛马习俗。其实,“赛龙舟”自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鼓声中将独木舟雕成龙形,赛龙舟以娱乐神民,是仪式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后来,除了纪念屈原之外,各地人们也给赛龙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江浙一带的赛龙舟也有纪念现代女性示范人物秋瑾的意义克拉克革命家出生在那里。夜晚的龙船上,灯火通明,人们来来往往。水上、水下的景象动人心弦,别具一格。贵州苗族于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举行“端午节”,庆祝插秧成功,祈求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期间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颜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赛龙舟传说。至今,南方许多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期间都会举办各具特色的龙舟竞赛。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赛龙舟。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军在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位于台南市。台湾现在每年5月5日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办渡轮比赛。此外,龙舟赛也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周边国家。 1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每年举办“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端午节在屈原第二故乡中国湖南省岳阳市举行。赛前举行了“龙头祭”,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元素。 “龙头”被抬进曲子庙。运动员“美化”(系上红带)龙头后,主礼人宣读祭文并“开光”(即点亮)龙头。随后,参加龙礼的所有人三鞠躬,龙行仪式结束。龚的头颅被抬到汨罗江边,赶往赛龙舟场地。此次比赛、展销会、晚会活动的参与人数超过60万人,盛况空前。此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端午节。赛龙舟将风靡全世界。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小米”、“筒粽子”。它历史悠久,有多种变体。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茭白叶(茭白叶)将稻米包成角状,称为“角粟”;将大米装在竹筒中,密封烘烤,称为“筒粽”。东汉末年,用草木灰水浸泡小米。因为水里含有碱,所以小米被用茭白叶包成方形,煮成广东碱粽。晋代,饺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被称为“一枝粽”。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习惯用茭白叶包裹小米,……煮烂,调匀,五月五日至夏至食之,谓之粽子、小米。”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粽子。大米中掺有动物肉、栗子、红枣、小豆等,品种日益增多。粽子也被用作社交礼物。到了唐代,包粽子的米已经“洁白如玉”,形状出现圆锥形、菱形。 “大唐粽子”重磅来袭记载于日本文学中。到了宋代,已有“粽子”,是用水果包成的粽子。诗人苏东坡曾赋诗:“有时在粽子里见杨梅”。此时还出现了用粽子搭建亭台楼阁、木车木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已变得十分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材由茭白叶改为箬叶。后来出现了用芦叶包的粽子。追加的配料有豆沙、猪肉、松子、枣子、核桃等,品种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国家家户户都会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也更多了。从馅料上来说,北方有很多北京枣粽;在南边那里馅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各种,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并流传到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佩戴香包:端午节小孩子们佩戴香包。传说它们可以辟邪、驱除瘟疫。它们实际上是用来装饰翻领的。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和香药,用丝布包裹,香气四溢。然后将五种颜色的丝线绑成绳子,做成各种形状,就形成了绳子。它们色彩缤纷,精致可爱。挂艾叶、菖蒲:民间有句俗话:“清明放柳,端午放艾”。端午节期间,人们把种植艾草和菖蒲作为节日之一。重要内容。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在门眉插菖蒲、艾条,挂在堂上。他们还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船花等制成人形或老虎形状,称为艾人、艾虎。它们还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而芬芳。妇女们争相佩戴,以驱除瘴气。艾,又名艾草、艾草。其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产生的奇特香气可以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认为艾条入药具有理气血、温子宫、祛寒除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能提神醒脑、强筋健骨、除积滞、杀虫杀菌的药物。可见古人用艾草、菖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病的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挂艾枝,挂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以祛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习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