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俗风情信息
宁夏是中国回族的故乡。回族人民以勤劳、智慧、清洁着称,遍布宁夏的山山水水。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称为穆斯林。他们保持着严格的宗教习俗,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地区。回族讲汉语,只有少数学识渊博的阿訇精通阿拉伯语。普通民众在日常言语中还保留少量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如dosti(兄弟)、Seliangmu(吉祥如意)、Hufunai Ti(满足)、Imani(信仰)、Halali(贞洁、善良)等。和美丽)、杜斯曼(敌人)、伊布利斯(魔鬼)等。
在宁夏,每个较大的回族聚居地都有一座礼拜堂——一座清真寺。寺庙规模大小不等,但都必须有佛堂、经堂、水房(沐浴室)。穆斯林的五大职责是:念诵真言(背诵真言)、行礼(祈祷)、斋戒(斋戒)每年九月)、教学(将剩余财富的1/40分给穷人或交给清真寺调节贫富)、朝觐(凡是经济和身体条件允许的人,一生必须去麦加一次) 。每天进行五次祈祷,每周五主日必须聚集祈祷。
哈密蒙古族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他们的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人穿着蒙古族传统服装,头戴蓝色头巾,身穿蓝色长排扣长袍,腰间系着丝带,脚踩皮靴。 ,.但逢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必须穿着传统民族服装,蕾丝蒙古袍,彩色丝带,脚穿蒙古皮靴、毡靴。他们英姿飒爽,英俊威严,颇让人想起马背那个时代的人们。魅力。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在蒙古包里。如今,除了游牧牧业外,相当一部分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业,并定居在村镇。
马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生活在农村牧区的蒙古族人民也离不开马。
蒙古族主要吃面食和肉类,喜食羊、牛、马肉,也吃猪肉。酥油、奶茶、曲拉、马奶酒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蒙古族人民热情大方,待客真诚。客人到来时,必须敬酒,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敬酒时,应唱《敬酒歌》以助兴,营造热烈的气氛。当主人招待客人时,他先让客人割下一只羊耳朵和一块肉吃,然后主人再切肉招待。客人进门、落座、喝茶、敬酒、吃饭,都严格遵循以老人优先的传统。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是春节,又称新年。农历五月十三是敖包节。人们高兴地聚集在“敖包”进行祭祀。首先由喇嘛念经,然后人们从左到右绕“敖包”三圈,祈求神灵保佑。祭祀仪式很多,有火祭、酒祭、血祭等。“敖包”祭后,还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祀“敖包”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展示技艺、表演的机会。情感交流。
赛马、摔跤、射箭是草原马背民族的特长。蒙古族无论男女,从小就学习骑马。到了十岁,他们就能尽可能快地骑马,并在马奔跑时弯腰捡起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和其他物品。优秀的骑手在草原上受到尊重,被称为“巴图尔”(英雄)。摔跤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很精彩。参赛者肩宽腰圆,胸部和手臂肌肉发达。他们表演舞狮,在打斗中展示才艺。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如滚滚春雷。摔跤的获胜者可以获得荣誉称号,被尊称为“巨人”、“狮子”或“鹰”,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射箭是蒙古族的强项。在蒙古时代““神雕侠侣”,无论是打仗还是打猎,都依靠射箭。因此,射箭成为蒙古族传承至今的一项技艺精湛的运动。
蒙古族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民族蒙古族长调悠扬嘹亮,传达了蒙古族欢快、豪放的情感。蒙古族舞蹈刚健优美,刚健刚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蹈节奏,表现出蒙古族的活力、意志和活力。草原人民的美丽。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节日都离不开歌舞。歌舞已经成为蒙古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伴随他们一生。
有很多蒙古族和哈密汉族通婚,婚礼仪式、婚俗与汉族基本相似。蒙古族生孩子时,取名与汉族相同,并用以汉姓为姓。据统计,哈密巴里坤地区80%以上的蒙古族姓氏有李、于、邵、吴、陈等,用蒙古族传统名字命名的人较少。蒙古族出生三天后的洗头仪式、三岁的剃头仪式、成年后的婚礼,是蒙古族人一生中幸福的三天。
过去,蒙古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丧葬习俗。现在他们只实行一种:上葬。葬礼相对简单。人死后都用棺材埋葬,也有少数用青布埋葬。没有灵堂,没有祭品,没有丧服,没有纸钱。蒙古人信奉喇嘛教,所以必须请喇嘛念经才能超度。
哈密蒙古族在很多方面都沿袭汉族习俗,但勇敢坚强的民族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性格蒙古族的民族性格是代代相传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