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作为旅游文化景观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审美特征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性美的显现和显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在如何开展民俗旅游、加强美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弘扬。本文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按顺序排列:山水、名胜、民俗等。民俗排在山水、名胜古迹之后位居第三,并非没有道理。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历来享有盛誉的山水秀丽。这是很自然的应该排在第一位。同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代都有极其灿烂的文化遗产;历代帝王将相、著名哲学家圣贤、道士、文人墨客等都留下了许多名山大川的名胜古迹。因此,我一直坚持中国旅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密不可分”的观点。如今,要单挑“排名第三”,改变传统模式,开辟新的旅游领域和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旅游美学来看,民俗、景观、名胜古迹等大体一致。它们都是“全心全意”的感官开放和接受,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乐活动。 。但与山水、名胜、历史相比遗址、民俗风情在旅游美学上各有特点:一是奇特、新颖。我国五十五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平等、和谐、繁荣的大家庭。从旅游资源分布来看,五圣山、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均位于汉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比山水旅游的开发利用有更大的优势。从国内旅游客源构成来看,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与游览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区相比,他们去汉族文化覆盖的旅游景点因为新奇,神秘所带来的陌生感远远不及身在异乡的感觉。本来,旅游就是一种运动生存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或变化。相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而言,由于新奇和神秘而产生的陌生感。蔡元培曾透露,人有一种“习惯已久的心态”,“一直生活在繁华城市的人,到了乡村就感觉特别平静”。 (《蔡元培美学选集》第172页)美是通过发现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比而变得更加强烈和新鲜。要知道,人类不会倒退到旧石器时代,满足于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安定下来。游客的陌生感、新奇感不仅能拓展“新知识”,还能激发旅游兴趣。正如沈明在《旅行》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吸引人的风俗习惯。去少数民族地区风情旅游,了解历史变迁深入了解那里的生活状况和风俗习惯,收集那里的民间文学艺术瑰宝,直接体验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更生动的认识。总之,旅行中处处有知识。只要你注重学习,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二是参与热情。风景是自然物体。纪念碑虽然可以“让人见了就想起人”,但它却伴随着历史的回响。参观者无法直接参与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但民俗不同。它是一项多功能的群众活动,可以包括游客、农民、商人、以及忘我的人们。火把节的习俗在我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至今仍广泛流传。节日当天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民族服装,宰杀动物进行庆祝,并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夜晚,他们手持火把,结成火龙,在山野间漫游,互相“抛火”,以换取吉祥。这种“泼火”与云南傣族的“泼水”形成鲜明对比,为大家参与提供了特定的氛围。这样,“旅行体验将新奇与熟悉、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美国]罗伯特·麦金托什和沙希坎特·格博的《旅行》《研究》,第81页),促进了人们的健康。整个身心,获得美的享受。三是节日表彰。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个体审美主体进行的,其目的是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这种发现美、体验美、认识美的过程就是风景、名胜、民俗等旅游活动也是如此。香港华莎在《母女游中国》一书中,从山水、古迹、民俗等方面,对发现美、体验美、认识美进行了一系列忠实的记录,充分记录了她在中国的生活。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痕迹”。比如敦煌鸣沙山,从“简洁一致”的角度描绘了傍晚时分这座金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形式美。它清澈晶莹,没有深度,没有混合,没有渗透,给人一种美丽的惊喜和爱情的震撼。所以,她说:“如果说草原象征着青春的欢乐,沙漠象征晚年的忧伤,鸣沙山象征年富力强的胜利喜悦。”(第98-99页)然而,民俗、山水目前,对名胜古迹的审美认知还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从审美角度看,山水(如桂林、西湖)趋于秀丽,古迹(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趋于雄伟,而民俗则趋于雄伟。风俗大多与节日活动有关,因此往往比较崇高。这是喜剧领域。全世界一起庆祝,欢乐与和谐使审美认知比其他旅游审美对象更容易、更自然。就像,不需要任何努力。这种审美认同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从越来越火爆的央视每年一度的春晚就能看出,被称为“新民俗”。 (《厦门晚报》1995年2月16日发表《新华社发表春晚书面评论,认为电视观众的欣赏能力已经成熟》)(2)民俗美是一种社会美。但它又不同于社会美中的社会事物美。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工具)一般采取物化的形式,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而民俗则多为社会群体活动,创作者本人全过程参与,可以直接沟通、交流、对话。因此,既然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那么社会事物的美当然不如民俗美。具体来说,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民俗风情和人体形美。民俗中保留了许多古老的遗迹。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古代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面临着困难和磨难。社会生产和自我生产,必须有坚强的身体和灵魂。这在一些民间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表演。比如泉州的捶胸舞。表演者赤裸上身,头戴草帽,上肢随着节拍有节奏地敲击胸部、腋下、大腿,时而跳跃,时而蹲下,头部幽默地摆动。舞曲以流行的南方歌曲为伴奏。歌曲《三千》《两金》或其他车鼓音乐。基本动作有高五呼应、八拍雄姿、玉驴行走、金鸡独立、好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排、大阉鸡排等。” (厦门市思明区文学艺术协会《闽台民俗》,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试想,如果表演者都是鲁迅笔下的“驼背五公子”,他们怎么能上半身干瘪赤裸?表演这么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怎么样?同样,一些民间节日本身蕴藏着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主体(游客)的健康和体力有关。我在《登山、踏青、徒步(旅游昵称的审美意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旅游大众化的趋势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西方现代旅游业依赖于火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团体运营的管理方式。我国宋元明以后,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主要是利用民俗节日。爬山、重阳、踏青、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徒步旅行通常安排在公共假期。 (《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至于一些民间体育竞赛,它们已成为健康、力量、美丽的象征,规模宏大,深入人心。 “比如龙舟节近年来,民间龙舟赛已发展成为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赛事,并得到跨国公司的赞助。 1988年,在广东番禺县举办的莲花杯、希尔顿杯龙舟赛,共有20万人观看。近年来每年重阳节攀登白云山的人数也约有30万人。 ”(叶春生着《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二、民俗风情与人们的装饰美。服饰是人们装饰的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 “皮肤”是文化的象征,是区别各少数民族的外在特征。中国55个民族中,除西北少数少数民族为白种人外,大部分为黄种人。我看过一本人类学的书,据说中国的黄种人种是北边的蒙古族,南边的马来人。呃。这意味着标准的北方人和标准的南方人之间仍然存在体质差异。而且我们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分散在全国各地,不能以北方人还是南方人的标准来判断人。服饰往往成为少数民族的外在标志。也就是说,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服装,什么样的服装就是什么样的民族。这在民俗旅游的审美对象中,也是非常突出的。维吾尔族的花帽、傣族的裙子、满族的旗袍、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蒙古族的马靴等,无不装点着旅游景观,营造出特定的审美氛围,保留着诱人的魅力。有些受过一定文化教育或者长期生活在异国城镇的人不愿意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不想也不能讨论它关于。但有一件事。由于是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旅游,接待区的少数民族要按照民俗要求着装,以体现一定的风俗习惯。这是肯定的。三、民风民风美貌。在民俗美中,有社会风俗美和婚礼民俗美两部分,涉及到人们的神态、容貌的美。我国历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无论是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都有优良的传统和现行的规范。有的沉积在民俗之中,时而清醒,时而疯狂,彰显着人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例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兰瑶族同胞,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他们有一个欢迎仪式,叫做“礼瑶语“关侯七”,直译为“远方的朋友”,意译为“礼歌会”。又如我国很多民族都有“下棋”“同年”的习俗。苗语称其为“嘎江”,直译为“老树根”,意为“结交最亲密、最忠诚、最可靠的朋友”,俗称“拜”、“结拜”。同年在各民族之间、不同民族之间颇为流行,成为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风俗习惯与其民族的深层心理有很大关系,弘扬一种人格精神。清明节与纪念介子推有关,端午节与纪念介子推有关。爱国诗人屈原。他们为年轻人和老年人所熟知。至于“在我们长期存在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复杂,也是最有趣的。几千年来,这些礼仪习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们反映了人们的心理, ”(《民俗美》第141页)对民俗风情和人文美的四个不同层面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和研究。无非是说,旅游中民俗的真正运用在于人。人之美。人美是民俗美的核心。作为民俗旅游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是一个活动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变得庸俗。 ,并变得痴迷于好奇心。 (三)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充分发挥旅游美学人文资源。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开发利用实践,一般来说应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一是主打产品,联合开发。各民族、各地区应对本民族、各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建模,并由学者、专家对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风情进行论证。风庆旗舰产品力求做到“你没有的,我有,你有的,我有卓越”。前段时间,厦门文化界人士聚会讨论了南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南音在两地长期的历史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差异和流派已经开始形成。有人主张有。有人主张没有区别。这说明它是客观存在的。厦门南音应该帮助自己的流派更加成熟,拿出一套完整的节目,形成拳头产品。不过旅游是有时间表的,不能太单调。形成主导产品后,要进行相应的联合开发,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留住游客。这里的民俗风情除了有广度和深度外,还可以与山水、风景名胜、古迹等积极协调、穿插,不能单独对待。二是保持传统,开拓新项目。日本进入近代化后,十分重视民俗的弘扬,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意义。在东南亚,民俗风情是他们的强项在旅游业。近年来,山东曲阜孔子节、潍坊国际风筝会、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歌会、福建妈祖文化节等都公开祭拜客家人的母亲河(汀江)。 )、土楼文化节等,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光彩。我们应该看到民俗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变化、有创新;另一方面,还有粗俗、陋习、惰性。该报报道称:“中国旅游禁令今年有40多个城市燃放烟花爆竹,主要是北京、南京、沉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 ”(《厦门晚报》1995年2月13日)就是破除陋习、坏习惯的一个例子。我们在组织、策划、实施民俗旅游时,一定要坚持这种审美标准和审美认同。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旅游搭台、经贸发挥。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最新统计结果显示,1994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两项合计相当于1600亿元人民币,这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在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中排名第八。世界。” (《厦门日报》1995年2月10日)这说明,旅游业本身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审美资源,与景观相比,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文物古迹,几乎所有其所属民族和地区的人民都必须参与其中。其中,在开发利用该旅游项目时,更应关注该旅游项目能为该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搭台、经贸表演”则是更好的组织形式。上述新华社电文中,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改革发展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的优势也凸显出来。”资源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的第二句话“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回报,旅游业为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随着旅游业和经贸的发展实践证明,民俗风情旅游是更好的活动,应尽可能纳入民俗风情旅游,这样风能接风,雨能接雨,形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不否认民俗旅游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旅游民俗文化 1、民俗民俗、民俗文化的含义。它是一个民族人民创造、享受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旅游与民俗文化 “入乡随俗”、“入国问风俗”、“入国问禁忌”早已成为旅游常识。旅游与民俗风情历来密切相关。许多文人学者,为了探索各民族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不远千里,跨越千山万水,行采风采,察风俗,考察民俗文化。精彩的神话故事、宗教祭祀、民俗娱乐等,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内涵。三、民俗文化的构成 民俗文化是社会共同体在人类劳动、顺应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身活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文化形态。研究者一般将“民俗文化”分为“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仪式民俗”、“岁月民俗”、“信仰民俗”等。 四、民俗文化的特征(l) )社会集体的风俗习惯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所建立的,是集体创造的结果。即使最初是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只有当个人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可时,它才能融入社会民俗,才有生命力,才能被社会所认可。通过集体行为传播。 (二)典型、模式化的社会民俗现象不是以个体性而是以类型性存在的。社会民间文化现象一旦形成,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并成为制约行为的标准。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稳定发展中形成一定的规律,并按照这种规律代代相传。 (三)传承与传播 社会民间文化现象在时间上传承,在空间上传播。当然,传播绝不是被动的、平面镜面的复制,不是像运动场上跑步那样单调的重复,而是基于辩证否定的“扬弃”式渗透、继承与创新,基于包容的创新。 (四)稳定性和可变性 相对稳定性是指民间文化与上层文化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但从来没有说过“天不变,道亦不变”。民俗虽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民俗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传承、传播、演变,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生活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种变形、变异、变异的现象。和灭绝。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被称为“浴佛”节,但现在淡化了宗教成分,增加了娱乐内容,取吉祥、清净,已成为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