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节日习俗的审美意义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统计。据多民族贵州省的一项调查显示,除了重大节日外,平均每天有几个村庄在庆祝各种节日。这些节日的参加人数少则数百人,多则数万人,甚至超过10万人。每逢节日,人们总是盛装打扮,举办宴会,载歌载舞,以示庆祝。
有的还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式或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充满趣味。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并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我国各民族的节日很多,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过年、过节、过节节日、青年节、纪念节、风俗节、宗教节。
这些节日与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祈求丰收、祭祀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生活方式、民族传统文化。生动的展示。各民族的节日虽然在日期、内容、意义、庆祝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都具有稳定性、群众性、民族性、传承性的共同特点。
许多民族节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经历了数千年,成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现象,成为一座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
国庆节是人们休养生息、庆祝丰收、欢乐的时刻。在岁末年初、农忙前后,生产间隙往往是节日之日。
节日期间,各族人民普遍清洁环境、改善饮食、尽情歌舞。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活动,让辛苦劳作了很长时间的农牧民和猎人得到短暂的休息。节日就像生活中的维生素,给平凡单调的生活增添色彩和乐趣,让劳动者通过节日活动更有活力地参与生产劳动。
民族节日是了解民族生活方式的一个窗口。由于民族节日汇聚了民族传统习俗的精髓,节日活动可以围绕本民族的传统服饰、饮食、歌舞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生活。
国家节日是也是学习民族传统的课堂。
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青少年将更好地了解民族英雄、尊敬的祖先、及时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通过参加节日活动,青少年可以得到本民族的传统伦理、悠久历史、礼仪、生活意义等多方面的教育,学到日常生活中无法吸收的内容。
特别是在一些过去没有文字、没有学校的民族中,节日活动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
民族节日还是应该保留它是规范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加强民族间亲近感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人口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村庄。由于公交车由于生产、交通不便,他们之间很少有接触。一般只有在节日期间才能互相拜访、团聚。
这不仅可以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由于节日期间其他民族也纷纷前来参加,大家互相祝贺,共同庆祝节日,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亲近感,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近代以来,民族节日也成为加强我国各族、华侨、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
少数民族节日总是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他们的到来不仅有利于扩大相互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也将促进当地交通、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繁荣。
在民族节日的发展过程中,相似之处越来越多。随着各民族交往和相互影响的增加,一些民族节日已成为邻近几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共同庆祝的节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提高,节日中的负面因素将不断减少,内容和形式将变得更加健康、丰富,使民族节日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