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族来说,新年是从腊月开始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给压岁钱,给长辈磕头等等,他们都很熟悉。

只是因为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太多了,很多习俗无法延续,逐渐被遗忘。

恩施州有多少个民族?他们各自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恩施地区各民族相互交融,生活习惯十分相似。但各民族仍保留着一些自己的传统团聚习俗。

土家族

土家族节是农历腊月二​​十九至三十。如果腊月较小,那就是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了。这就是所谓的“二年”,即大年和小年。过年的上半年,土家族人们到集市上买糖果、果糕、粉条、海带、香蜡纸、灯笼、鞭炮等。家家户户缝衣服买裤子、做新鞋、杀年猪、卖豆腐、做糯米糕、贴春联。

按照土家族的习俗,年夜饭必须在早上吃,而且越早越好,寓意“来年吉祥来得越早”。此外,他们还应该一起吃团圆饭祭祀祖先。人们先把饭菜端上餐桌,饭菜热气腾腾。全家人围坐在桌子周围。父母在桌子底下烧纸,把三杯酒撒在地上,每个饭碗上放一双筷子。这时,鞭炮齐鸣。请祖先吃饭。过了一会儿,大家按照辈分和座位大小坐下吃饭。岁以下儿童十二岁以上的人不得吃祭祖大米。传说吃了之后记忆力会变差。通常,大人会因为剩饭而批评孩子。不过这顿年夜饭,孩子们碗里的剩菜越多越好。这意味着一年多的时间即将到来。

为了全家人和睦相处,有的年夜饭甚至会做一碗“合合菜”,将各种菜肴融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必须吃上几口,才能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 一切顺利。如果你不吃饭,父母会说你不懂事,但在这一天,父母绝不会生气、咒骂。一是怕得罪祖宗,二是骂人和被骂者都有不祥之兆。团圆饭上,有腊肉、腊猪脚、血豆腐、腊豆腐、香肠、锅饭、烤糯米糕、泡菜等十碗土家年夜饭。必须供应简易米饭。

苗族

如今,苗族过春节的习俗与当地汉族十分相似。腊月下旬,人们开始杀年猪、做糯米糕、准备年货、打扫卫生。

除夕夜是苗家过年期间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吃年夜饭”,是合家团圆、美好的象征。外人进屋是忌讳的,年夜饭去温泉也是忌讳的。年夜饭前,有祭祖、祭神、放鞭炮的习俗。鞭炮放得越多越好。席间,老人们总是给年轻人讲起他们祖先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古歌。

吃完饭后,还要用新来喂家里的牛、羊、猪、狗等家畜。年饭。就连屋前屋后的果树、大树等与家人关系密切的自然物也要喂。 “喂”一些食物,意味着它们和人们一样分享人们的酸甜苦辣,庆祝新年。其他的习俗比如守年夜、洗脚、喊拜年等也一应俱全。此外,苗族地区还有“抢头水”的习俗。也就是除夕夜午夜过后,村里的未婚青年纷纷涌向井边抢新年的第一口水。第一个抓住机会的人被认为是村里最勤奋的人,受到高度赞扬。

侗族

侗族人民有一个流行的“过年”。过年期间,他们每天吃两顿年饭。第一次他们吃的都是米饭或蔬菜粥,第二次他们吃的是“混合米饭”和污水酒肉米饭。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完成过年的准备工作:准备年货、购买年画、贴门神和春联、扫庭院等。晚上,一家人要吃团圆饭(也叫团圆饭)。菜肴必须有丸子、欢乐、红烧肉、鱼,寓意年年团圆、欢乐、丰收。这时,全家要互相祝福,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除夕之夜,人们通常熬夜到半夜一两点,有时甚至熬到天亮。

侗族大年初一一大早,就从池塘里捞上几条大鲤鱼,整桌都是以鱼为主。侗族人民相信春节吃鱼预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五谷丰登,五谷丰登,财源广进。

白族

鹤峰白族,由于长年从湖南迁入,长期与当地各民族杂居。他们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与当地土家族、汉族融合,但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白族人喜欢做一些小吃,比如叶子饼、炸捏饼、炒饭等,过年有很多禁忌。春节前后一个月内不准孩子说不吉利的话;过年期间必须关门,年夜饭期间不准洗澡;除夕至正月初二不准在室外扫地、泼水;不要出去拜年。除夕夜午夜过后,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地挑水以示他们的辛勤工作。清晨,全家人喝着泡着米果的糖水,祈求甜蜜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