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白族服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部地区的男子头戴白色或蓝色的头巾,身穿白色双排扣夹克和黑领夹克,下穿白色裤子,肩上挎着绣有美丽图案的包。大理妇女多穿白色上衣,下穿黑色或紫色绒领上衣,下穿蓝色阔裤,下围饰有绣带的短围裙,脚上绣有“百结鞋”,臂上缠着银手镯。手指上有珐琅银戒指,银耳环,上衣右侧有银制的“三胡须”和“五胡须”。已婚者扎发髻,未婚者将辫子垂在背后或头上。它们都装饰有刺绣和印花。或者用彩色毛巾包裹。

白族妇女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度。儿子们结婚后就分开了,父母一般住在一起。最小的儿子上。地主阶级中,有少数“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的人不通婚,但叔伯、表兄弟之间有通婚的习俗。有女儿而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妻子;无子女的,也可以收养子女(养)或同宗兄弟的养子。养女婿、养子必须改名才能获得财产继承权。
元代以前,白族就流行火葬。元代以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葬礼一般都很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以稻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白族以玉米、荞麦为主。白族喜食酸、冷、辣等口味,擅长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等菜肴。他们还喜欢吃一种风味独特的“生肉”或“生皮”,那就是烤猪肉。做成半熟,切丝,配姜、蒜、醋等食用。白族还喜欢喝烤茶。

50字以内白族民俗风情知识

白族崇尚白色,重视白衣。男子多扎白色或蓝色的髻,穿白色双排扣或黑领夹克,下穿白色或蓝色的裤子。外出时,他们常常背着包,有的甚至还戴着长刀。女性服饰更具民族特色,各地差异较大。





延伸资料
白族的婚姻有三种形式:一是把女儿嫁到婆家,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邀请叔叔来家里做客。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原因是女方的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儿子,也是如此。又笨又病又残,就请叔叔来家里。到家里来的叔叔必须改为女方的姓氏,然后由女方的长辈重新命名;三是带帐篷、帐篷回屋的形式,即新人结婚7天后,女方带着丈夫、帐篷和被褥住进女方家。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事已高,她只好“回家赡养老人,照顾弟妹。弟弟长大成家后,男方带着他的妻子回到男方的家人那里住。”
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沿用。但无论属于哪种婚姻形式,结婚日期和婚礼流程基本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女人嫁给男人,而不是男人嫁给女人。 ,双方的角色是互换的。儿子结婚后,通常会与父母分开,组成一个小家庭。父母选择和谁住在一起,他们通常会选择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大多数人住。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中常见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照白族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或另嫁,但嫁他人时不得带走前夫的财产。一些地区至今仍有转让房屋的习俗。哥哥去世后,嫂子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叔的嫂子,不过这种现象已经不常见了。

参考来源:搜狗百科-白族

你知道白族的节日有哪些吗及其意义

火把节、三月街(国庆节)、清明节、鬼节、冬阳节端午节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此外,白族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过春节。正月初一有抢淡水的习俗。谁收到了新年的第一口泉水,来年一定会非常幸运。 。大年初一至初五期间,不准接触厨房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扫地。初二人们祭祀天地,初三祭祀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在除夕夜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除夕之夜,借给别人的东西必须要回来,否则来年你将很难找到钱、食物和信贷。年。因此,向别人借的东西必须在除夕之前还给别人。农历初七是妇女节。女人不做饭,不挑水,也不干其他任何活,只是尽情地玩耍。初九是男子节,男子休息。农历七月十五是祭祖节。元江县白族每年三月节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云龙县白族七月半不准人们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