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过年(春节)与汉族的过年基本相同。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新年的2月2日庆祝龙头。
满族人在腊月二十三过农历新年,制作粘豆包、豆粉卷等粘性食品。
除夕之夜,满族人制作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并贴对联、窗花、挂条(红、黄、蓝、白按八旗)和“福”字。 ”。互赠绣有“年年平安”的钱包。
除夕下午,满族人要祭祀祖先。祖龛不常开放,除夕夜中午才会开放。桌子上放了五个擦得锃亮的锡器,主食上放了两堆馒头,每堆五个,中间放上猪头,上面放上青菜。猪鼻孔里的离子,还有五碗干米饭。菜品比较独特:第一碗是煮“猪肉块”;第二碗是“猪肉丁”。第二碗是油鲤鱼;第三碗是炒粉花;第四碗是素葱;第五碗是豆腐块。
满族人祭祀祖先所用的祭品。祭祀结束后,由家人共同分享。祭肉是为了庆祝四时;供鱼,是为了庆吉祥;供粉红花,是保佑子孙发财;供葱就是斩断根系成一把,象征着家族的子孙聪明,祖先光荣。

除夕夜的午夜,家家户户吃饺子,偷偷地往饺子里放几个铜钱。吃了它们的人就会“一整年好运”。然后放鞭炮迎神,告别新年。灯笼杆和高高的红拉每个庭院都竖立着灯笼。

大年初一,大家都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互相拜年,互相恭贺新春。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出门拜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元宵节。满族家庭除了吃元宵、挂灯笼外,还有做冰灯、堆雪人的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造成的。
“2月2日,巨龙抬头。”满族人正月不剃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等到2月2日才剃光头。满族还有“引龙”的习俗。他们将水箱中的植物灰撒到井里。骨灰像德拉一样弯曲贡,然后在庭院里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满族人在腊月杀猪,三十日用猪头祭祖。初六过后,他们就把猪头放进“哈什里”(仓库)里。猪头要到二月初二才取出来煮着吃。 ,这一招叫做“龙抬头”。
新年节日娱乐活动,满族人民有参加人数较多的“满族秧歌”,俗称“鞑靼秧歌”。满族秧歌除了用队形表现生产、生活、战争外,还体现人物的外貌、服饰、道具、舞蹈动作等。
正月里,妇女儿童在火炕上玩“绳索”、“抓嘎拉哈”等游戏;孩子们玩毽子、冰上游戏、捉迷藏、放鞭炮奥尔斯。
满族的节日食品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萨琪玛、白肉血肠、豆粉卷、紫苏叶糕、大黄饭、火锅等。

满族人过年喜欢喝酒,主要是用大黄米酿制的“米酒”;客人来拜年时,喝的饮料是用炒大黄米和高粱米熬制的“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