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推进全域旅游

就创新发展而言,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全域旅游,还需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新增长极,构建区域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新主体、新消费区域旅游市场热点。

全域旅游是促进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发展,促进景区内外协调。

2.大力推进实施方案还是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理念引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业为先导,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也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资金投入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民生工程。

2.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速城乡互动、融合、协调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组。 ,以“全域旅游”理念引领发展区域旅游布局更加合理。

(一)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5A级旅游景区已达184个;星级酒店1216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旅游业仍然存在散、小、发展不平衡、亮点少的问题,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旅游缺乏纵观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集思广益,集思广益,制定规划,明确定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层面。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达到一定程度,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2013年、2014年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均超过7%,综合贡献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旅游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拉动GDP增长1%左右,对GDP增速贡献率超过10%;在各产业的间接带动中,以第三产业起主导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四家行业交通、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产业对旅游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接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稳增长、稳运行,拉动投资、消费。

(三)旅游需求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适应城市群发展和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达到景观道路建设、休闲交通体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利用“互联网+”将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交通和信息,从而带动投资。

全区域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可以更好地发挥旅游的引导作用!如果我们的工作重点仍然局限于景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应都会受到限制。要运用全域旅游理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 “只有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对资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景区。

3.引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

旅游涉及多层次,汇聚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无限的开发价值。

(1)" "旅游el”

数据显示,未来20年,中国人均GDP将突破1.5万美元,超过50%的居民将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如果居民人均出行超过每年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消费。

(二)“住宿”

全国有星级酒店12,16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2015年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14.11亿元。此外,民宿数量众多,为我国旅游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旅游”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旅游市场实现了2014年稳步增长,国内游客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旅游市场首次突破UND 游客突破1.07亿人次,达到1.07亿人次。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6%以上,旅游人数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和整合能力,发挥旅游产业的催化和融合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的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整体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拓展了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一个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业也是增强国民幸福感、增进国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一业带动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发展。

全面推动全区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先导,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同步推进这也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整合和资金投入的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发展全区旅游业,旅游业成为民生工程

3。大力推动全域旅游

打造全域旅游包括:

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引领全域旅游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制定全区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意见(制定全区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

省层面着力推动全区旅游示范区发展。区域旅游(“统筹布局、突破重点、强化考核、动员市县、整合资源”等方面是全区域旅游发展的中场引擎)

县级,我们将全力以赴整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以市(州)县(市、区)政府为重点,统筹谋划、责任主体)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作用市场主体日益凸显,全产业链整合,产业集聚发展,旅游全产业链平台建设)

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发展(共同打造全域旅游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优势服务环境,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

教育支撑、创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大数据时代全域旅游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培养人才;旅游改革创新统计)

4.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总体来说,全域旅游可以通过全面系统地优化和完善国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实现全域旅游的有机融合。资源优势和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已成立了一批全区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乡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实践”。实践证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可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资源整合等有效途径,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5.合一旅游: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国旅游胜地为目标——一旅游示范 以区域和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全国扩大文化消费试点等“五大示范试点”为突破口,深化“三大战略”“四大行动”,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着,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品牌形象显着凸显,产业融合更加深入,特别是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全市文化旅游工作按照国家总体部署要求,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市委、市政府指导,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在重重困难中稳住阵脚,发展态势稳定,2020年1月至10月,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33.54万人次,同比下降增长30%;旅游综合收入175.46亿元,同比下降34.3%。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15.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6%,同比下降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