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统计案例(旅游统计案例分析)
第一阶段是新开辟的旅游市场,以观光旅游为主,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第二阶段包括城市休闲、乡村微观。第三阶段度假旅游产品文化休闲体验,是品质休闲消费和品质观光旅游,注重独特的文化主题体验,目前正在转型。第四阶段是泛文化旅游+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官方数据显示,国内80%以上的景区都是观光景点,休闲度假区仅占20%左右。但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旅游需求中50%以上是休闲度假需求,这与休闲旅游产品形成了非常严重的供需错配。计算为20%。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统景区、酒店增长停滞,而拈花湾小镇、开元森博等休闲度假产品市场却增长非常迅速,因为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变化。
2.旅游统计案例分析题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业,是指依托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揽和接待旅游者,为游客提供交通、游览、住宿、旅游等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拥有餐饮、购物、娱乐等六大环节。旅游业务必须由旅游、交通运输、客运和以酒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
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0年至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8.43%。
2010年至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定增长,旅游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0年旅游总收入1.57万亿元,2019年国内旅游总收入6.6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年均复合增长率17.36%,同比增长11.06 201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对GDP总量的综合贡献稳步提升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贡献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贡献f 旅游业占GDP的比重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 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创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2014年的10.39%到2019年的11.05%,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GDP稳步增长。
我国旅游业对GDP总量的综合贡献稳步提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并行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发展。体现旅游业为内需拉动经济提供动力。
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庆八天旅游市场数据,2013年至2019年国内旅游国庆假期期间米收入逐年增长。但总体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2019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5%。 2020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从各地国庆假期接待游客量来看,河南省国庆假期接待游客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9.09%;江西 接待游客6809.75万人次,居全国第二位;山西接待游客5246.89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乌北旅游业已迅速恢复。 2020年10月1日至8日,全省共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29亿元。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从各省旅游收入来看,2020年国庆假期,江苏、江西、贵州位列全国前三,实现旅游收入512.55亿元、398.81亿元分别为367.21亿元和367.21亿元。
中国旅游业趋势分析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20年国内旅游预计负增长15.5%,同比下降——同比减少9.32亿人;国内旅游收入增长20.6%,全年旅游收入减少1.18万亿元。到 2020 年底,预计全国旅游人数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下降至4.55万亿元。
但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需求将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前景广阔。因此,前瞻性预测,到202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83亿元。
3.旅游统计案例分析报告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2019年下降52.1%。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数下降幅度更大,达到53.8%,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数下降47.0%。 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2019年减少3.50万亿元,同比下降61.1%。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支出下降幅度更大,达到62.2%,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支出下降55.7%。
2021年,我国旅游经济将呈现阶梯式复苏、一波复苏的态势。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9.1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3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48%,恢复到同期65%和58%的水平2019年。
4.旅游统计分析报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吴江洲在《旅游年票发行机构成本效益分析》一文中透露:目前,我国旅游年票商业模式可由“政府领导层、公司言辞分配、景区参与、商家特许。”可以用这十六个字来概括。由于我国很多景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政府在年票上的主导作用,作为作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工具,显得尤为重要,但政府毕竟是行政机构,年票只能起主导作用,协调矛盾,实际的发行工作交给企业更为合适。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因为企业作为外来者,可以用自己专业的方法,高效地操作年票的发放,这就是企业运营和分销的优势。
也就是说,大多数旅游年票的销售量是分散的,主管部门只起到整合旅游景区资源的作用。以陕西为例,陕西旅游年票的主管单位是“陕西省旅游年票发行办公室”,据公开报道,锦绣江山全国旅游年票已连续发行十年。由各年卡景区联合授权,由各地设立年卡办事处办理。它是政府主导、惠及景区、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
但事实上,公益项目也可能是有利可图的。年卡销售带来的直接收入自然是最直观的,但一定要记住,年卡也是有成本的,那就是:只要用户到达了景区,如果免费使用年卡,年票办理处要向旅游景点缴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这个费用比景区门票的正常价格要低很多。但目前尚不清楚实际结算将如何进行,或者是由单个用户结算还是由一定数量的用户结算。
那么,有人会问,这样结算的话,年票岂不是越来越亏本卖了?
事实上,实际计算中,去同一个景点的人越多,该景点结算的年票就越多,费用就越高。如果所有的用户都去所有的景点,年票肯定是损失了。
但是,对于申请过旅游年卡的你们,仔细想一想:您购买的年卡一年内实际使用了多少次?事实是,一年时间不可能参观800多个景点,即使资金允许,时间也不允许。
例如:某省有10万人购买了年票。如果单价为每人100元,则总销售额为1000万元,那么其中:
20%的人去了很多景点,并且这20%的人因为成本而遭受了损失。人均损失200元就是400万元。
20%的人去了几个景点,这20%的人在费用上是平等的。收支平衡。
另外50%的人只去了一两个景点,而这50%的人是按成本盈利的。人均花费50,也就是250万元。
另外 10% 的人从未使用过年卡。这10%的人是按成本盈利的。人均收入100,也就是100万元。
利润总额:1000-400-250=350万元。
所以,虽然有40%的人用年票重复购买而赔钱,但另外60%的人实际上是盈利的。从总账来看,旅游年票赔钱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关于“旅游年票盈利模式”的结论就很明显了:
1.旅游年票沉默用户和非活跃用户占比占了大部分,贡献了景区的结算成本。实际上非常低。
2.少数热门景区承担了距离较远的冷门景区的大部分接待量。当接待量达到一定量时,就相当于享受了超值的团购。价格,间接降低了整体成本。
3.当用户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旅游年卡很可能为参与景区带来巨大的客流。如果中国人人都有旅游年票,估计每个旅游景点都会爆满。
当然,以上都是作者个人的分析和想象。应该说,旅游年票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您有更详细的数据,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类似自驾游护照和独立护照最终旅行护照仍然与年度旅行通行证类似。否则,为什么当被问及护照激活率时,主办方却保持沉默呢?因为这就是其背后的商业规律。即使他知道,他也不会告诉你。就像你给自己的社区健身俱乐部申请健身卡一样,有的人申请了一次也不去,所以肯定赔钱。有人天天去,商家自然就赔钱了。商家对这个激活率的押注或多或少。
如果能够实现大数据管理,就可以和旅游景点一起建立用户数据分析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景点的需求。毕竟旅游景点需要人气,游客需要实惠。需求已经满足,相信旅游年票会带来更大的价值,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本文原作者:我不是博主(微信:noblog)
5.旅游统计案例分析科技进步极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科技进步必然带来国力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如果人们有更多的钱,他们的旅行意愿必然会增加。
2.除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景区类型多样化,除了依靠声光的主题景区外,任何一个景区都受到科技进步的不断迭代,比如三峡大坝、广州塔、天眼等等。这只能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景区从智能导游、索道、电梯到大型悬空玻璃、环境、人流监控一切都要依靠科技进步。
3.飞机越来越大、火车越来越快、游轮越来越好,让出行更加方便舒适;您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旅行行程中预订交通、住宿、导游、纪念品。
4.科技进步让出行更安全,各种无卡支付、眼科检查、人脸识别等保障财务和人身安全。
5.科技的进步也可以通过VR技术让你沉浸在遥远的风景中。
总之,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将把人们送入太空旅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