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蟹壳蛋黄
用发酵粉加油制成带皮有馅的酥饼。蛋糕的颜色和形状类似于煮熟的蟹壳。成品呈棕褐色,口感酥松、香浓。早期,上海的茶馆、老虎灶店大多配备立式烘缸和平底炒锅炉。制作的同时,他们还卖了两种小吃——蟹黄和炸馒头。蟹壳黄酥,炸馒头鲜嫩。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了销售这两个品种的专卖店,如黄家沙、大湖春、婺源等,名噪一时。

2。枣糕
以糕点为皮,黑枣糕为馅,经油炸至成熟而成。其色泽金黄,小巧玲珑,外皮酥脆,香甜可口的馅料。深受港澳同胞和日本游客的喜爱。 1988年第二届全国烹饪大赛获银牌。

3.生煎包子
上海把馒头叫包子,
因此,生煎包子实际上就是生煎包子。里面填入半发酵面包,放入锅中,用油煎一下,喷上几遍水就熟了。底色金黄,硬而脆,包身洁白,松软松软,肉馅鲜嫩微腌,咀嚼时有芝麻或葱香。最好趁热吃。生煎包原本是茶馆、老虎灶(开水店)出售的品种。馅料主要由新鲜猪肉和凉粉皮制成。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上海的餐饮业开始有专门卖煎包子的店,馅料也有鸡肉、虾等品种。
美味秘诀:底脆、皮薄、肉香。咬下去,肉汁里包裹着肉、油、葱、芝麻的香气。其味道一流。

4。蒸冷面
将面条蒸熟后煮
然后用冷风冷却并调味。在上海菜市场,冷面一直是夏季最畅销的品种。 1937年左右,制作面条的方法是先煮面条,然后用冷水冲洗。 1949年后,卫生部门禁止销售冷面,因为冷面是用生水清洗的。 1952年,斯如春点心店先将面条蒸后煮,再用冷风冷却,加工出冷面,取得了成功。不仅符合卫生要求,而且加工出来的面条硬、韧、滑,深受顾客喜爱。

5。阳春面
又称滑面。符合按民间习俗,农历十月称为小阳春

6。薄荷酒酿粽子
以水果为馅,
用糯米粉卷成的小粽子,与酒酿一起煮。酒酿风味浓甜,饺子糯糯,馅儿甜香扑鼻。

7。乐莎园
糯米粽子煮熟后,裹上一层捣碎的干红豆粉。清朝末年,上海三牌楼附近的雷氏妇女以摆摊卖汤圆为生。为了多做点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饺子存放和搬运的不便。起初,她在汤圆的表面滚了一层糯米粉,然后尝试制作各种干面粉。结果红豆粉用得很好,很受欢迎食客之间。

8。猪油煎饼
用糯米和粳米混合,
磨成粉,与红豆、水果配料等一起蒸制而成,是旧年过年的时令米饭菜肴。饼体松软香甜,糯而不粘,坚果口味多样。

9。红烧排骨年糕
排骨配上小而薄的年糕,
在油中煮沸。这种小吃在上海有两种制作方法,以曙光酒家(原名小长洲,有排骨王之称)和贤德来点心店为代表。这两家都是以卖排骨年糕闻名,但制作方法不同,口味也大不相同。各具特色,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名声大噪。

10。鲜肉猫耳
传统的猫耳是用冷水和面粉混合成猫耳状的块儿。
用切丁的肉制成。以鸡肉、肉丁等为配料,配汤食用。上海乔家闸的猫耳朵是独一无二的。用手擀成面团,包上肉馅或豆沙,放入油中煮熟。它有一种独特的风味。

11。秘制醉蟹
这道菜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做“醉生梦死”。
虽然螃蟹是生吃的,但只有尝过才知道它的鲜美。师傅用陈年花雕酒腌制“六月黄”。螃蟹因酒而醉死。肌肉放松,酒香渗透到蟹肉中,整只蟹就成了酒的“俘虏”。当你慢慢打开蟹壳时,酒香四溢,瞬间就陶醉在美味的蟹食中。

12。城隍庙立高堂
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100多年前,上海城隍庙就开了一家果泥糖果店。
由于主人善于经营,城隍庙的果泥糖名扬海内外。这种糖分梨糖和七彩梨糖两种。功效:梨膏糖具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的功效。由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马虱、橘子等药材加白糖熬煮而成。彩色梨膏糖是以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柑、木香等中草药加白糖精精制而成。现由上海力高堂豫园商城店独家销售。

13。南翔小笼包
南翔小笼包驰名中外,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初称“南翔大肉馍”,后称“南翔大馍”,后称“古意园小笼”,现称“南翔小笼”。大肉包子废了讲究“重馅薄皮,变大变小”的方法,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以精肉为馅,不加味精,用鸡汤煮皮与凉粉拌入鲜味,撒上少量细芝麻以提香。还根据不同季节取蟹粉或春竹、虾肉馅。每个馒头折成十四多块,用一两面粉做成十块,形状像菱角一样半透明。小巧精致。
美味小贴士:刺破皮,汁水满盘。皮薄、汁鲜、肉嫩、馅料丰富。

14。三鲜馄饨
看来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是很清楚的。上海的三鲜馄饨也和无锡的三鲜馄饨不同。馄饨馅没做好鲜肉,开阳,或者榨菜,
但是纯肉。所谓三鲜皆在汤中,蛋丝、虾皮、紫菜三鲜,都是用薄皮包裹鲜肉制成的,味道咸香滑爽。
美味小贴士:汤滚烫,皮薄如纱,三鲜分量十足。咕噜一声就钻进了我的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