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区旅游项目规划

1.龙头景区带动型

依托龙头景区作为核心吸引力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全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动“景区与城市一体化发展”。龙头景区带动当地旅游业融合发展,龙头景区带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龙头景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等。

2.全城辐射型

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以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质旅游产品、便捷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为主体。利用城市旅游辐射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推动城乡旅游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优势互补的城乡旅游枢纽。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价值提升”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等“多规融合”保护规划,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典型代表有大连、辽宁、厦门、福建等地。

3.全球景区开发型

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大型景区进行规划、建设、管理、营销。按照全区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小镇、旅游乡村、风景庭院建设、风景公园、厂矿风景区、风景道路等,实现“处处是风景,时时刻刻看风景”的城乡旅游风格。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栾川、中卫等

四、特色资源驱动型

立足区域内优质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并与公共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共存共荣,规划健康养生、暑期休闲、度假疗养、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5.产业深度融合型

以“旅游+”、“+旅游”为手段,大力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文化、商贸、科教等融合发展。围绕教育、体育、宗教、医疗、教育、科研等产业,规划开发文化休闲、生态旅游、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一批跨界产品,促进深度融合各旅游元素,整体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北京昌平等。

2.全区旅游建设内容

1.树立“一切”的观念。全要素协同、全产业链、全流程服务、全时空营销、全方位供给、全社会参与、全市场共治、全旅游服务。

2.注重“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治理。

3.把握“转”路。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从粗放低效到精细高效,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到开放的“旅游+”,从企业独占到共建共享从景区内部管理向依法综合治理过渡,从部门管理过渡从艺术行动到政府协调,从单一景区建设向综合性目的地服务转变。

4.提高“条例”质量。坚持规划先行,找准发展定位,多规合一,抓好规划落实。

5.营造“美丽”环境。全身的审美体验,全方位营造美好的时空。吸引游客的“眼睛”,赢得游客的“心”,让游客在旅行中领略自然之美、感受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6.打磨“绿色”背景。是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动“两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有效途径。

7.做好“融合”文章。推动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促进产业融合,促进产城融合。

8.展现你的“特别”风格。全球旅游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特色、特色。深耕特色,实现各类资源有效配置。树立“新、奇、特、异”的差异化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独特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凸显区域特色。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形象定位、策划营销。

9.激活“智慧”元素。加强智慧文旅服务和智慧监管,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文旅工作“智慧化”、公共服务“一键通达”、行业监管“全覆盖”。

10.增强“执政”能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全面局面。

3.全区旅游规划思路

《全区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总局《关于促进全区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国务院办公厅加强旅游规划。统筹协调的重要举措,对于青岛陆海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滨海度假胜地具有重要意义。

4.全域旅游专项规划

不收取门票。

王家滩湿地公园位于西南位于河南省长垣市东部,占地892亩,水面面积430亩,蓄水量129万立方米,园林绿化面积462亩。公园围绕水域空间建设,打造城市南郊最大的田园蓄水湖。公园结合长垣市旅游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通过植树造林、景观营造,构建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人文环境。

王家滩湿地公园开放后,将改善城市水利和生态效应,系统修复水生态,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促进城市双修,助力乡村振兴。

5.全民旅游工作方案

全民旅游是集旅游优势和特点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综合城市各方面情况,合理规划线路,方便游客出行,凸显地方特色。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从宏观角度对全市分散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规划,在突出地方主题的同时,打造出让游客满意、舒心、开心的旅游方案。

6.全区旅游建设

全区旅游示范区标准要求

包括四项基础标准和八项验收标准。这四个基本标准是: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对旅游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完善的旅游管理和执法体系已经建立,厕所革命等公共服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八个方面的验收标准包括以下要求: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推动、旅游发展、旅游产品特色、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因素、环境保护、旅游安全文明和游客满意度。

(一)推动区域旅游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效果(130分)

得分点:

(一)推进综合协调体系建设旅游发展机制改革创新(30分)、建立旅游领导协调机制、设立旅游委员会或类似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等改革。

(二)综合旅游执法改革创新(30分),鼓励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院、工商旅游局或类似职能机构。

(三)推动旅游统计改革创新(30分),鼓励建立旅游数据中心、建立全球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数据统计体系。

(四)推动旅游用地政策(含海岛、海域、荒山荒坡利用)改革创新(10分);

(五)推动多规融合全区旅游规划改革创新(10分);

(六)开展景区门票价格改革、导游管理等体制改革等,创建全国旅游改革先行区、各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旅游专项改革试验区(每项5分,最高20分)等。

(2)关注全域旅游创建和发展(130分)

得分点:

(一)建立推动全域旅游的领导领导机制,建立全域旅游旅游创建领导小组等类似机制(25分)。

(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全域旅游创建。 (30分)

(三)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和实施方案,将全域旅游创建纳入考核,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考核监督(30分) 。

(四)召开全域旅游创建推进会并开展相关培训宣传(20分)。

(五)制定全域旅游创建支持文件,设立支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5分)。

(三)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120分)

得分点:

(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当地GDP综合贡献比重(30分);

(2)旅游业对当地就业和新增就业的贡献(30分);

(3)旅游业对当地居民收入增加的贡献农村居民综合贡献(20分);

(4)旅游业对财税的综合贡献(20分);

(5)旅游业对脱贫攻坚的综合贡献(20分)。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5%;旅游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以上;年接待游客人数是当地常住人口的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自旅游收入;旅游税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

(4)旅游产品的特色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120分)

得分点:

(1)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市场吸引力强势核心景点(4a、5a、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30分);

(2)当年接待游客数、过夜游客数量及比例(30分);

(三)旅游产品和业态的多样性、丰富性、旅游产品的空间覆盖度(20分);

(4)旅游产品的空间组合及不同空间区域的差异(20分);

(5)不同季节旅游产品的时间组合(10分);< /p>

(六)全球旅游品牌整合推广 推广强度和品牌知名度(10分)。

(5)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130分)

得分:

(1)旅游交通覆盖便捷程度(30分) )分);

(2)旅游厕所覆盖便利程度(30分);

(3)旅游集散体系完善程度(20分);< /p>

(4)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程度(30分);

(5)旅游识别系统和自驾车服务副系统。 (20分)

(6)旅游服务要素支撑及旅游+新业态水平(130分)

得分点:

(1)旅游业住宿配套设施完善程度(15分);

(2)旅游餐饮配套设施完善程度(15分);

(3)设施完善程度旅游购物配套设施完善程度(15分);

p>

(四)旅游文化娱乐休闲配套设施完善程度(15分);

(5)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完备程度(15分);

(6)导游服务配套设施完备程度(15分);

(7)旅游+新业态发展程度(40分)。

(7)旅游安全、文明有序、游客满意度(120分)

得分点:

(1)旅游安全(30分)分);

(二)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局投诉、投诉处理、旅游诚信管理等)(30分);

(3)文明旅游水平(30分));

(4)游客满意度( 30分)。

(8)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120分)

得分:

(1)旅游资源遗产保护(20分) ;

(2)生态环境保护(20分);

(3)重点旅游景区最大承载能力确定与控制(20分);

(4)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及绿色旅游认证(20分);

(5)旅游企业节能减排(20分);

< p>(6)环境卫生系统(20分)。

7.全球旅游项目策划“全球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理念引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统一发展目标各行各业的ls。以旅游业为先导,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也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资金投入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民生工程。

2.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速城乡互动、融合、协调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组。 ,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引导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会更加合理。

(一)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5A级旅游景区已达184个;星级饭店12,163家(其中四星级饭店2,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旅游业仍然存在散、小、发展不平衡、亮点少的问题,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旅游缺乏纵观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集思广益,集思广益,制定规划,明确定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全域旅游”上升到战略层面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达到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只是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2013年、2014年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均超过7%,综合贡献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旅游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拉动GDP增长1%左右,对GDP增速贡献率超过10%;在各产业的间接带动中,以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住宿、旅游购物、餐饮四大产业贡献了旅游业增加值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长远发展的需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稳运行拉动投资和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需求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适应城市群发展和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达到景观道路建设、休闲交通体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利用“互联网+”将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在交通、信息等方面的便利,从而带动投资。

全区域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可以更好地发挥旅游的引导作用!如果我们的工作重心还局限于风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应将受到限制。要运用全域旅游理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 “只有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对资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景区。

3.引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

旅游涉及多层次,汇聚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无限的开发价值。

(1)》《出行》

数据显示,未来20年,中国人均GDP将突破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将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如果居民平均每年出行超过5次年内,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消费。

(二)“住宿”

全国共有星级酒店1216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2015年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14.11亿元。此外,民宿众多,为我国旅游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3)“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旅游市场实现稳定增长。 2014年,国内游客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旅游市场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07亿人次,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它也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和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新出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力、整合能力、催化整合作用,提供服务促进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拓展了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业也是增强国民幸福感、增进国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这是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统筹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一业带动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发展。

全面推动全区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也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资金投入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发展全区旅游业,让旅游业成为民生工程

8。实施全区旅游发展规划

按照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理念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产业有机结合,将乡村旅游培育成为我县富乡村、扩农业、富农民的新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30%以上0万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