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旅游法的必要性体现在(旅游法有哪些特点)
《旅游法》第九十七条规定:旅行社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责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一)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游客的; (二)从不合格供应商订购产品和服务伊尔斯; (三)不按规定购买旅行社责任保险的。
2.旅游法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第一个10年是初创阶段。 1978年和1979年,国家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总体需要,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诞生就伴随着“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这需要国家从战略上明确旅游业的性质和定位。
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第80号文件)有两个立场:一是双重性。目标是“旅游业既是中国经济事业的一部分,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治和经济双丰收”。这就是用来确定“中国人”特点的定位。
二是经过比较调整,将旅游业纳入经济领域。“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系国计民生、事业”——这也是40年“社会经济发展”以来首次对行业重要性的精准定位,为旅游产业“选对跑道”“对表”阶段”。
第二个10年是工业化进程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拉长一点,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规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第一个旅游业发展规划,并列入国家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e年后。五年的实践,五年的摸索,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最终,这份《规划》敲定了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应具备的基本政策和制度保障,旅游业开始走上国民经济产业化的轨道。过程。
旅游业的工业化进程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家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转型同步进行。 1992年,旅游业随着国家市场机制的完善而转型,主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这10年是开启工业化、市场化发展进程的10年。
第三个十年是征程,旅游业市场化进程深入推进。 1998年至2009年,“假期
在国家全面转型、经济结构转型持续深入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为促进旅游业“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国务院《2009年关于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培育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30年后的又一“双目标”定位”,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首部《国民休闲纲要》的发布,共同体现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强和凸显”作用,也是“旅游业对国民生活重要性的深刻体现”。
第四个10年是“全面融入国家战略”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旅游业积极与新型工业化结合、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开创新时代。总体格局,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方协调的改革精神,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在推进“旅游+”、“大旅游”、“全域旅游”过程中,转型升级形成新格局。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发展要求,“全域旅游”不仅是符合国家规律的发展要求,旅游业,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载体。
3.我国《旅游法》的主要特点包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享有以下权利:
1.自由旅行权在我国宪法中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的剩余权利”。 “国家为劳动者建立休养、休息设施,规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本条款中的休息权包括旅行权。
2.旅游产品知情权 旅游产品知情权是指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时有权了解旅游经营者提供的线路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旅行社提供了虚假图片,事实并非如此案子。游客不得被欺骗或误导。
3.安全出行权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得到保障。旅游经营者向游客提供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例如酒店需要消防安全设备、旅行社需要为游客办理保险等。
4.自主选择权: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线路或者服务的权利。任何公司和个人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游客。游客可以自行选择旅行社,决定是否购买旅游产品,比较识别旅游项目,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旅游路线。
5.公平交易和签订合同的权利。游客和旅游经营者是平等的主体。旅游者有权获得旅游服务的质量保证和要求合理价格的权利s。因此,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必须签订旅游服务合同,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和完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旅游者的权益。
6.赔偿权:旅游者的人身、财产权利在旅游活动中受到侵害时,应当依法获得赔偿和救济。旅游经营者因自身行为给旅游者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旅游者。
7.游客的个人权利。旅游者不分国籍、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在参与旅游活动时享有平等的精神权利。游客的风俗习惯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不能受到歧视。
8.投诉和诉讼权 当游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直接与旅游经营者协商经营者利益受到损害并要求赔偿损失的;旅游部门可以管理消费者管理协会的投诉部门并请求处理。您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您的合法权益。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消费者保护体现在多个方面。旅游者作为消费者的一员,依法享有其他权利。当然,游客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旅游者必须遵守旅游目的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珍惜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公共秩序。
4.哪一个以下是不是旅游法的一个特点?旅游法由上级人民政府制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施行。
利用跨行政区域且适合综合利用的旅游资源,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
5.旅游法有何特点?利用跨行政区域且适合综合利用的旅游资源,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制定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统一的指导意见。旅游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1.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旅游资源丰富的市、县、区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利用跨行政区域且适合综合利用的旅游资源,由上级人民政府编制或者由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
2.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
6.这旅游法对旅游业的作用旅游法的立法目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旅游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旅游法的立法宗旨贯穿于旅游法全文,指导旅游法的适用。法律的每一项具体规定都应当围绕法律的立法目的,服务于立法目的的实现。
旅游法是国家层面制定的,其目的是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权利,规范和执行政府部门的法律。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旅游业将进入法治治理、法治维权的新时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p>
我国制定了一部法律来规范旅游业的发展,有效明确了旅游业发展促进措施、游客权益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监管、规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全国旅游发展协调机制等方面迫切需要立法。 《旅游法》能够体现这三部法律的精髓,意义重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