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旅游规划(贵州国际山地旅游发展中心)
2022年8月18日
2022年8月18日,2022年亚洲山地旅游推介会在中国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由贵州省贵阳市主办,会议以“亲诚惠容、合作共享——携手共创亚洲山地旅游发展新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亚洲山地旅游复苏振兴大计。亚洲山地旅游产业,共同推介亚洲山地旅游目的地,为建设更好的山地旅游产业奠定基础。富有弹性、更具可持续性的亚洲旅游业。
2.贵州山地旅游目的地贵州省有9个县级市、52个县、11个自治县。
1.贵阳市:开阳县、息峰县、修文县。
2.遵义市: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F恩港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
3.六盘水市:水城县。
4.安顺市:镇宁县、普定县、关岭县、紫云县。
5.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纳雍县、织金县、黔西县、金沙县、大方县。
6.铜仁市:江口县、玉屏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县、德江县、沿河县、松桃苗族自治县。
7.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岑巩县、天柱县、金平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
8.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县。
9.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
扩展信息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其中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等18个民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10万以上人口包括汉族(2191.17万人,占62.2%)、苗族(429.99万人,占12.2%)、布依族(279.82万人,占12.2%)。占12.2%)。 7.9%)、侗族(162.86万人,占4.6%)、土家族(143.03万人,占4.1%)、彝族(84.36万人,占2.4%)、仡佬族(55.9万人,占1.6%)、水族(3697万人) ,占比1.0%)、白族(18.74万,占比0.53%)、Hui(16.87万,占比0.5%)。
3.贵州卫视国际山地旅游联盟2020年,全省接待贵州外省游客2377万人次。
202020年4月,“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大会暨中国旅行者大会”在贵阳召开; 2020年5月,“一码游贵州”全球智慧旅游平台正式发布; 2020年9月,第十五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六盘水市召开; 2020年11月,2020年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在贵阳召开……
每届盛会,旅游产品及配套服务产品纷纷发布,不断强化“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品牌形象。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情”向外界全面展示了贵州之美。
4.贵州山地旅游我爱我的家乡——贵州。
我是喝着贵州长大的。清除r贵州的河水。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心里永远想念她,我永远是一个贵州人。我的家乡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这里风景秀丽,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有一片美丽的万峰林,连绵不断的山峰,就像是从地底里长出来的巨大石笋,一个接一个。
5.贵州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贵州四强。
1.六盘水海拔约1797米,是贵州最高的城市。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脉。地处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也有盆地、山地、高原、台地等地貌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北高东低e 南。中部受北盘江强烈切割侵蚀,起伏剧烈。地面最高点在中山区大湾镇,海拔2845.7米,最低点在六枝特区茅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米。其景区有榆社森林公园、达拉仙谷、乌蒙山、坡上草原等。
2.毕节海拔约1490米,是贵州第二高的城市。毕节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乌蒙山腹地。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国家新能源和化工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全国唯一以发展扶贫和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实验区吸力。境内最高点为赫章县珠石乡九菜坪,海拔2900.6米,这也是贵州省的最高点。最低点位于金沙县清池镇玉河,海拔457米。其景点有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九菜坪、冷水河等。
3.安顺海拔约1378米,是贵州第三高的城市。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与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平均海拔在1102米至1694米之间,整个海拔在560米至1500米之间。安顺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A类旅游开放城市、喀斯特风光旅游首选地区世界主义旅游胜地,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黔西旅游中心。其风景名胜有黄果树、夜郎洞、格突河、红枫湖、九龙山等。
4.贵阳,海拔约127米,是贵州第四高的城市。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和黔中山地平原,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地带。是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地貌类型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陵盆地。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峰在水田镇庙窝顶,海拔1659米,最低点在南明河出口处,海拔880米。其著名景点包括黔灵山、青岩古镇、花溪公园、小车河、甲秀楼、天河池等。
6.贵州省国际山地旅游发展中心招聘贵州仍然是我国相对落后的省份之一。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快速发展,落后局面正在逐步改变。早在2015年,贵州就率先实现“县县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省份。贵州高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带动了全省旅游、宜居、生态环保等产业快速发展。
但是贵州能发展得这么好,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仅靠贵州的财政收入是不可能的。因此,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财政转移。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固定投资放缓,经济下滑就不可避免。贵州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近年来,贵州也在谋求转型。在发展白酒、煤炭、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康养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等五个新兴产业。 。
当然,从未来趋势来看,贵州人也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新事物。贵阳很早就开始布局大数据产业,最近也开始打出区块链的旗帜。因此,贵阳获得了“大数据之都”、“中国数据谷”等称号。
贵州瓯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贵州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现在这种情况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相信未来贵州的发展会越来越重要。更好!
7.贵州国际山地旅游发展中心官方网站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其独特的喀斯特自然风光和浓郁纯朴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具有独特的魅力。 。贵州旅游具有以下主要优势:
1.资源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多、形态多的特点。他们是世界上15个发达国家之一。贵州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山地、高原、溶洞、泉水、瀑布、野生动物等10个类型。动物。贵州风景名胜众多,有4个世界自然遗产(荔波、赤水、施秉喀斯特、梵净山)。凭借先天的喀斯特风光和多元化的生态环境,贵州现已成为我国屈指可数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第一省。贵州拥有5A级景区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地质公园10个,少数民族节日1000多个。
2.气候优势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紫外线强度较低。 ,有“天然氧吧”、“天然空调”之美誉。贵州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成为全国众多游客夏季避暑胜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游客。
3.产品优势
贵州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非常独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原生态”。不仅有荔波这样的世界自然遗产,还有世界第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还有世界地质公园——魅力织金洞、贵州高原魂,以及遍布全省的乡村旅游景点。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体验,在旅游业发展上拥有强大的市场优势。
4.区位优势
贵州位于西南地区东南部。周边省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旅游消费能力较强,客源充足。不仅方便接待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也是内地游客前往沿海开发区旅游的重要渠道,有利于过境旅游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贵州省公路“六横七纵八联”交通框架的建设以及贵广高铁、高速公路、渝黔高铁、上海大通道的开通——昆明高铁通车后,贵州的区位优势大大增强。
8.贵州省国际山地旅游发展中心主任贵阳,简称“朱”,又名临城、诸城,是贵州省地级市、省会、重要的中心城市在西南地区。地处黔中山区丘陵中部,东南与瓮安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接壤,西邻安顺地区的大湾区、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县。 、金沙县、亳州区。
截至2020年,贵阳市辖6个区、3个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贵阳市常住人口为5.987018人。
9.贵州推动山地旅游国际化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贵州是全国第一个完成省级旅游资源普查的国家。全球首个专注山地旅游的国际旅游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入驻,实施山地旅游标准化三年行动,着力打造国家全地形旅游标准翁斯特拉申省。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抢占山地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高地。(二)创新文旅综合业务,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 “十三五”以来,贵州共推出新项目、新业态588个。大力实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和“1+5100”工程,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37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37个,国家全区旅游示范7个地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数量居全国第一。
(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大力实施九个旅游扶贫工程实施“宣传促进消费扶贫”十大行动计划,制定推广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省级标准3项。
(四)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提升多彩贵州频段形象。充分把握“流量经济”、“形象经济”、“眼球经济”等旅游产业特点,深入开拓国际国内客源市场,讲好多彩贵州故事,构建多维度宣传推广体系和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体系。
(五)加大政策纾困力度,促进旅游业复苏。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贵州是全国最早开放旅游景区的国家有序推进,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和旅游市场恢复发展。
(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优化贵州旅游服务环境。 “一手抓流量,一手抓质量”。近年来,贵州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多彩贵州·满意旅游”活动,依法打击旅游违法行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