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扶贫策略

结合乡村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特色资源,运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乡村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乡村旅游模式,最终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发挥地理优势和地方特色,开发乡村体验产品,充分调动游客吃、住、行、游、购、娱。

资源特色型能够以独特的资源吸引游客,让他们体验到别处找不到的感受。

产业型依托农旅协调发展,通过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功能带动农副产品加工和餐饮服务。

2.旅游扶贫战略研究

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乡村旅游是扶贫旅游的具体形式。

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旅游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走特色集约发展道路。要把乡村旅游规划的制定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规划重点制造业、农业现代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同时,交通规划与建设要紧密结合,抓住交通建设的机遇和优势。制定大交通战略,认真研究支持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理论支撑和要求。要着力培育乡村旅游场所和产业知名度,坚持用文化旅游留住人,把文化旅游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打造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休闲旅游等特色品牌。 ,并表明当地正在发展乡村旅游。酒店内生态、红色、积极的文化特色,营造出引导人、吸引人、带动人的价值氛围。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利于打造宜居乡村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 “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充分认识乡村旅游推广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工作。

3.旅游促进脱贫攻坚

(一)发挥资源优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贵州是全国第一个完成省级旅游资源普查的国家。全球首个专注山地旅游的国际旅游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入驻,实施山地旅游标准化三年行动,着力创建国家全地形旅游示范省。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抢占山地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高地。

(二)创新文旅综合业务,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 “十三五”以来,贵州共推出新项目、新业态588个。大力实施100个旅游注意事项拉动建设工程和“1+5100”工程,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37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3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个,世界旅游示范区7个。自然遗产地区、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大力实施9个旅游扶贫工程,实施“宣传促进消费扶贫”十大行动计划,制定推广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省级标准3项。

(四)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提升多彩贵州频段形象。充分把握旅游业“流量经济”、“形象经济”等特点

(五)增加政策纾困力度推动旅游产业复苏 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十大举措 贵州在全国首个有序开放旅游景区,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和旅游市场恢复发展。

(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优化贵州旅游服务环境。”一手抓交通,一手抓质量。”近年来,贵州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开展“C丰富多彩的贵州“满意旅游”活动,依法严厉打击旅游违法行为。

四、发展旅游扶贫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对于提高农村整体文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巨大作用。具体来说,明智旅游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积极作用有:

1、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2、增加农民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脱贫致富

p>

3、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村貌改善总体rur文明

5。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6.有利于乡村自然环境向本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7。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8。有利于农村选择城镇化的途径

5.旅游扶贫战略规划

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联合国大会近日通过决议,将2017年定为国际旅游可持续发展年。年。为此,旅游局自2016年起推出了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十大举措:举办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推出促进绿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推出公共服务和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启动旅游信息化行动计划、启动旅游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启动旅游促进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启动旅游市场秩序治理行动计划、启动文明旅游宣传行动计划,启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6.您对旅游扶贫战略了解多少?

2016年是贵州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会议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省全面实施战略扶贫行动。按照“五批”脱贫路径要求,重点打好“六大脱贫攻坚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狠抓生产发展和精准扶贫。全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约2万个,74.2万贫困人口受益、成功脱贫。为5万脱贫人口每人改造一亩优质农田,为贫困地区44万青壮年劳动力提供标准化技能培训,打造乡村旅游景区231个,建立电商网点覆盖1300个贫困村,拓宽贫困人口发展机会。增收途径提高了收入增长水平。

狠抓易地扶贫、精准扶贫。全年分两批搬迁4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人),555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安置人口8.92万人。已经建成。每户搬迁户已实现就业1.5人,其余安置房将于春节前后建成并入住。

狠抓精准扶贫生态补偿。完成造林528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增至52%。落实2.5万名护林员指标,直接带动近10万人脱贫。

狠抓教育、医疗救助,实现精准扶贫。加大财政投入,压减6%行政经费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大学实行“两补三免(补)”资助政策。分布式1.01双为31.7万名贫困学生提供“两助三免(补助)”100万元。所有贫困人口纳入重大疾病救助范围,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惠及贫困人口113.67万人,补偿金额15.02亿元。

狠抓政策,确保精准扶贫。推动低保标准与脱贫标准“双线融合”,将158万脱贫无业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落实政策——立足扶贫。临时救助受灾群众78.7万人,改造农村危房30万间,加强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残疾人的关爱帮扶。

支付关闭注意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精准脱贫。聚焦扶贫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成村村通公路1万公里。建设一批水利供水工程,解决农村新增24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45亿元继续实施“四农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切实解决一批贫困村特别是水、电、路、通讯等发展瓶颈制约在极端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