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中,公私之争始终是一条主线。
2)倡导“仁”的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理想历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的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自重、他人”、关爱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立己,则可以立人,欲成己,则可以成人”。与人相处时,要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3)讲究谦虚有礼,强调不能傲慢并防止害羞。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谦虚、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谦虚是指谦虚地对待自己,谦虚地对待自己;尊重是指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老子曾以自己虽身在江海之下,却是百谷之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尊”、“自毁”、“自以为是”。
4)提倡言行一致,强调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真实一致的品格,也是道德的基础;守信是指诚实、不欺骗、信守承诺的品质。孔子提出“人无信,不知其可”的理想。诚信的美德在于言行一致、行为一致、行事一致。你所说的和你所做的!
5)追求精神境界,把理想的实现作为高层次的需要。 《中庸》强调“博学、慎思、明辨、诚行”,就是说人必须勤奋学习,才能成德,养成品格!
6)注重道德践行,强调精神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荀子指出“路虽短,不做则不能成;事虽小,不做则不成”。孔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