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云南3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果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南京应天州柳树湾高石坎”。

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云南人的故乡

中国人历来尊崇礼仪、尊崇亲情,因为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家乡的山水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情结。

我家长期住在云南省弥勒县。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们家是南京人,祖籍在南京柳树湾高。石坎。

“那你为什么从南京来?为什么不回南京?”我不断地问爷爷。

“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我”爷爷的回答并没有让我满意。

后来,我听到很多父母和亲戚不断提起“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这个地名,这让我确信我的祖先一定有来自一个叫南京的地方,来自“柳湾”这个地方。

据金陵旅游报报道:1983年秋,云南省弥勒县致信南京有关部门,称当地不少汉族同胞声称自己的祖先是从南京柳树湾,他们诚恳请求帮忙寻找“柳树湾”。南京有关专家在解放前后多次查阅各种历史记载,发现“高石坎”并没有地名,但现在有一个城东南有个叫“石门坎”的地方。石坎和高石坎是一样的吗?如果是的话,柳树湾应该就在附近。O专家们一方面继续查阅史料,另一方面前往石门坎至明故宫博物院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后来,在明代故宫遗址上,我看到了明代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所立的一块大石碑。这块碑上的铭文帮助专家解决了这个问题。碑文中写道:

“可见,疏浚沟渠是王政的一件大事。除十三门大小沟渠的疏浚外,仅在东边的区域进行疏浚。”洪武港口是从口口关下去到东北城兵马司,门通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原医院等地,西面经过沟渠,历来曾经是一个没有地方可以下游的地方,所以即使被疏浚了,

从此碑文解释:柳湾这个地名在明代确实存在,而且位于明宫城附近。因此,专家们查阅了《第十张地图》铭文上刻有“东城兵马司”和“太原医院”。将铭文与皇宫地图对比可知,柳湾的位置原本就在明代兵马司与太医院之间。东城,距现在的石门坎不远(建城后以城墙隔开),至此,显然“高石坎”应该就是今天的“石门坎”,而柳湾就在东城的东南角。

金陵旅游网也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南京历史界的人士说:南京城遗址里有一块明代的遗物。明代紫禁城。四十年立石碑万历年间(1612年)的《古籍》中就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这意味着明代确实存在“柳树湾”这个地名。根据南京航道数据和《明营天府城市广场图》,柳湾应在“表营”、“太原医院”、“大众桥”一带。具体位置在东城太原医院上游。兵马寺以下,就是今天南京的揽七街、御道街一带。云南祖辈流传下来的“高石坎”,其实是口头误传,现在这个地方就叫“石门坎”。

关于今天居住在云南的汉人从哪里迁入的文章有很多:

明太祖朱元璋曾命将领傅友德、蓝玉、穆英等。将率领三十万大军从南京前往云南。平定云南后,朱元璋非常欣赏穆英,想到他无与伦比的功绩,就派穆英留下来。到云南镇守疆土。为了巩固疆土,促进云南的发展,洪武十五年左右,穆英亲自回到南京,在南京招募工匠,跟随他到云南开荒建水利。穆英带来的明朝军队和工匠中,有的官兵带着家人一起同行,有的官兵与云南当地人通婚。从此,他们开垦荒地,生儿育女,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

其次,由于柳湾紧邻明代皇宫东南部,是皇城内的禁地。因此,驻扎在这一地区的军队和居民就成了朱元璋的心腹之患。还有一些官员、商人,以及那些犯罪或被强行指控犯罪的人,让朝廷非常担心。时间哎都被送到了云南的不毛之地。这样一来,居住在柳湾地区的居民自然就成为了移民的主要对象。

事实上,走遍云南38万多平方公里的不仅仅是弥勒人。如果问云南汉族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刘树湾高石岭”。说云南的汉人来自南京柳树湾的“高石坎”,有一点是肯定的:从祖源上来说,今天生活在云南省的汉人大部分来自古吴越地区,也就是古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地区。因为云南和南京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弥勒县汉族灶的燃烧方式和装饰图案也与现在的江浙一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类似于今天南京郊区农民的炉灶。

南京柳树湾的高石岭,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这是云南人心中的牵挂,也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

如今,柳树湾高石坎(今石门坎)已在南京繁华的闹市区。听说每年都有很多云南人去南京寻根。很多云南人从小就熟悉“南京”这个词,见到南京人自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对于我们祖先居住的柳树湾高石坎(石门坎),我们云南人可以为它今天的发展喝彩,并亲切地说一声——南京你好